一种可六色变换三色的圆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209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六色变换三色的圆编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机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可六色变换三色的圆编机。
技术背景针织机(圆编机)在编织布料时,若是布料需编织有不同颜色的图案时,均会于针 织机的喂纱咀处加装一变换纱线的控制装置或者变色头,通常成为换色器。在针织机编织 的过程中,该换色器会适时的将有色纱线带至喂针织部件的纱咀上,以令织针钩纱,使有色 纱线并入编织中,令编织后的布料具有多色的图案效果。如图1所示,这是现有圆编机的部分示意图,该圆编机包括圆编机主体,设置于主 体上的换色器01、位于换色器01下方的织针04以及纱圈02,纱圈02上安装有与换色器01 匹配的纱咀03。同样一台圆编机中设置有48组换色器01,这些换色器01均勻环绕分布于 主体上。使用时,通过换色器01选择所需颜色的纱线,将纱线经过换色器01下方的带纱器 05引导至纱咀,与织针04钩纱,使有色纱线并入编织中,令编织后的布料具有色彩的图案 效果。通常换色器01为六色换色器,即其内有六组模块,每组模块控制一种颜色的纱 线,当需要指定颜色的纱线时,换色器01就会触动对应的模块,令该模块控制的有色纱线 参与编织中。但是并非所有的编织产品都需要多色,例如有些编织的产品仅仅需要三色或者两 色的图案效果。如何将六色换色器转换为三色换色器,目前的做法就是每个换色器01中只 有三组模块进行工作,这三组模组分别控制三种颜色的纱线,换色器01中其他三组模块被 隔离起来,处于空闲状态。该圆编机虽可编织具有三色的图案效果的布料,但是该换色器01 的其他三组模块就处于空闲转台,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工作效率不高,造成产量低。另外,采 用隔离片隔开纱线进纱吃纱点,这种方式进行六色变换三色,在调布时织针的针舌不会自 动打开,需要利用人工开针舌,这样不仅慢,而且又繁琐,变换时复杂,造成产量低,质量不 稳定,不理想,从而还是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人经过不断研发,提出以下技术方案,以彻底解决上述 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为了克服目前产品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 可六色变换三色的圆编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其包括圆编机主体, 于圆编机主体上环绕均勻设置有多组纱线换色器,该换色器内设置有六组换色模块,于换 色器下方设置有用于编织的织针,于换色器和织针之间设置有用于引导纱线的带纱器和纱 咀,经过换色器的纱线经过带纱器,再由纱咀引导被织针钩纱,每组换色器下方对应设置两 个纱咀内纱咀和外纱咀,该内纱咀和外纱咀固定在圆编机主体上的纱圈上,换色器内的六
3组换色模块分为两部分,其中三组换色模块与内纱咀配合,另外三组换色模块与外纱咀配合。所述的内纱咀和外纱咀相互独立,其中内纱咀固定在内纱圈上,外纱咀固定在外 纱圈上。所述的外纱咀通过外纱咀座悬置安装于外纱圈的内缘。所述外纱咀与内纱咀一体成型,并且其固定在内纱圈上。所述外纱咀上一适当位置安装有一可导拉架弹丝的拉架导纱钢丝。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不改变现有圆编机整体架构的前提下,增加了外纱咀,且 在外纱咀一端的适当位置安装有一拉架导纱钢丝,在拉架导纱钢丝的一端设一 U形槽,这 样可将纱线导入多加路数的织针钩位与纱线编织。每个六色的换色器被作为两个三色换色 器使用,同时在换色器下方设有与其配合使用的内、外纱咀,这样便可达成将原有的六色变 换成三色编织之功效,其生产量是原来生产量的二倍,且飞花减少,是当今业主竞争的优先 选择。


[0014]图1是现有圆编机的局部示意图;[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0016]图3是图2中内、外纱咀部的立体图;[0017]图4是图3中部分立体分解图;[0018]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0019]图6是图5中内、外纱咀部的示意图。[0020]说明书标号说明[0021]1换色器7拉架导纱钢丝13第二紧固件[0022]2内纱圈8外纱咀座I4第三紧固件[0023]3外纱圈9内纱咀座15第四紧固件[0024]4内纱咀10第一定位杆16第五紧固件[0025]5第六紧固件11第二定位杆17第二卡槽[0026]6外纱咀12第一紧固件[0027]01换色器02纱圈03纱咀[0028]04织针05带纱器[0029]100织针101带纱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见图2 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圆编机包括圆编机主体,设置于主体上的换色器1、 位于换色器1下方的织针100、带纱器101、内纱圈2、外纱圈3。换色器1、织针100、纱咀相 互作业完成布面的编织。上述内纱圈2上安装有内纱咀4,该内纱咀4通过第六紧固件5固定于第一定位 杆10上,第一定位杆10通过第一紧固件12固定于内纱咀座9上,内纱圈2上设有供内纱咀座9安装的第一卡槽,内纱咀座9位于该第一卡槽内并通过第二紧固件13固定于内纱圈 2上。内纱咀4的旁侧设有一外纱咀6,该外纱咀6固定于一第二定位杆11上,第二定位 杆11通过第三紧固件14固定于外纱咀座8上,外纱圈3上设有供外纱咀座8安装的第二 卡槽17,外纱咀座8位于该第二卡槽17内并通过第四紧固件15固定于外纱圈3上。该外 纱咀6—端的适当位置安装有一可导拉架弹丝的拉架导纱钢丝7,拉架导纱钢丝7通过第五 紧固件16固定于外纱咀6上。该拉架导纱钢丝7的一端设一 U形槽,这样可将有色纱线导 入多加路数的织针钩位与纱线编织。本实用新型之所以将外纱咀6设置于外纱圈3上,而不采用与内纱咀4相同的固 定方式,即固定在内纱圈2上,这是因为在换色器1的下方设置有一引导纱线的带纱器101, 而带纱器101所处的位置正好与外纱咀6重合,如果将外纱咀6固定在内纱圈2上,则外纱 咀6和带纱器101就会形成干涉,根本无法工作,所以本实施例就将外纱咀6固定在外纱圈 3上,并通过外纱咀座8将外纱咀6悬置延伸到织针100的上方。这样,外纱咀6就不会与 带纱器101形成干涉,二者可相互独立工作。在使用时,如果需要将六色的编织机转换为三色编织,在不改变现有圆编机整体 架构的前提下,在每个内纱咀4前方增加一个外纱咀6,同时对织针100的出针三角由原来 的少路数增加一半,来配合两个纱咀一同配合使用(由于织针100是通过三角块实现上下 运行,原有的编织机在进行六色编织时织针100的控制三角与三色编织不同,所以需要改 变控制织针100的控制三角,以配合两个纱咀的工作,其更换较为简单,只需更换适当的控 制三角即可,这里不再详细赘述)。本实用新型将每个六色的换色器1被作为两个三色换色器使用,即原六色换色器 1内装两组相同的三色纱线。并且一个换色器1下方设有与其配合使用的内、外纱咀4、6, 这样便可达成将原有的六色变换成三色编织之功效,其生产量是原来生产量的二倍,且飞 花减少,是当今业主竞争的优先选择。当需要将编织后的布料具有六色的图案效果时,可拆除增加的外纱咀,并更换原 有的织针100控制三角即可。实施例二见图5、6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外纱咀6是直 接与内纱咀4 一体成型而成,这样可省去外纱咀座8、第二定位杆111、第三紧固件14、第四 紧固件15,从而可降低制造成本。当然,外纱咀6与内纱咀4 一体成型将增加该元件的制作工艺,使用者可根据需要 选择独立制作或者一体成型制作外纱咀6与内纱咀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 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可六色变换三色的圆编机,包括圆编机主体,于圆编机主体上环绕均勻设置 有多组纱线换色器(1),该换色器(1)内设置有六组换色模块,于换色器(1)下方设置有用 于编织的织针(100),于换色器(1)和织针(100)之间设置有用于引导纱线的带纱器(101) 和纱咀,经过换色器(1)的纱线经过带纱器(101),再由纱咀引导被织针(10)钩纱,其特征 在于每组换色器(1)下方对应设置两个纱咀内纱咀(4)和外纱咀(6),该内纱咀(4)和 外纱咀(6)固定在圆编机主体上的纱圈上,换色器(1)内的六组换色模块分为两部分,其中 三组换色模块与内纱咀(4)配合,另外三组换色模块与外纱咀(6)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六色变换三色的圆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纱咀 (4)和外纱咀(6)相互独立,其中内纱咀(4)固定在内纱圈(2)上,外纱咀(6)固定在外纱 圈(3)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六色变换三色的圆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纱咀 (6)通过外纱咀座(8)悬置安装于外纱圈(3)的内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六色变换三色的圆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纱咀(6) 与内纱咀(4) 一体成型,并且其固定在内纱圈(2)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可六色变换三色的圆编机,其特征在于所 述外纱咀(6)上一适当位置安装有一可导拉架弹丝的拉架导纱钢丝(7)。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机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可六色变换三色的圆编机。于圆编机主体上环绕均匀设置有多组纱线换色器,该换色器内设置有六组换色模块,于换色器下方设置有用于编织的织针,于换色器和织针之间设置有用于引导纱线的带纱器和纱咀,经过换色器的纱线经过带纱器,再由纱咀引导被织针钩纱,每组换色器下方对应设置两个纱咀内纱咀和外纱咀,该内纱咀和外纱咀固定在圆编机主体上的纱圈上,换色器内的六组换色模块分为两部分,其中三组换色模块与内纱咀配合,另外三组换色模块与外纱咀配合。本实用新型在不改变现有圆编机整体架构的前提下,增加了外纱咀,下三角与内外纱咀一同配合使用,这样便可达成由六色变换成三色编织之功效,其生产量是原来生产量的二倍,且飞花减少。
文档编号D04B15/58GK201785595SQ201020285228
公开日2011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6日
发明者洪荣豪 申请人:韦增机械(佛山高明)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