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针织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
背景技术:
电脑针织横机是针织领域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机械,它一般包括针床机构、牵拉机构、编织系统、传动机构等,而编织系统为其中关键部份。现有的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一般包含编织三角、翻针三角和度目三角,需要将翻针三角和编织三角活动安装在三角母板的对应型腔中,做翻针动作或编织动作时,与一套复杂的联动机构相互配合,由电磁铁控制切换使翻针三角和编织三角大量地上下活动,才能完成翻针动作和编织动作。当有纱线、灰尘、油垢等进入翻针三角和编织三角的运动轨道内,或这些零件生锈情况下,上述二个三角会卡死在三角母板的型腔中,进而造成织针撞针,并且电磁铁发生故障时也会造成无法翻针或编织。现有的三角母板内上述两个三角对应的型腔与三角配合时要求不能有大的间隙,以致提高了加工精度的要求。现有的电脑针织横机在翻针过程中,织针的针脚需要有单独一条翻针走针轨迹, 为了对织针提供这条翻针走针轨迹,安装在现有电脑针织横机的三角母板上的翻针三角或编织三角需要根据翻针走针轨迹增加完整的翻针轨道,需要较高的生产成本,并加大了翻针三角和编织三角占用的面积,进而使三角母板的尺寸也急剧增大。此外由于翻针动作和编织动作使用完全不同的两个走针轨迹,使得在两种动作结束后织针所在的位置有所不同,造成要将织针归位就需要完全不同的两套指令,从而电脑针织横机需要较为复杂的软件系统,生产成本很高,也对用户的操作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此外,现有电脑针织横机编织三角的接针轨道结构十分复杂,接针轨道由导向三角等至少五个结构层叠形成,造成生产时难度大大上升,且由于结构复杂,在电脑针织横机工作过程中,织针的针脚容易撞击到接针轨道中的相关结构,造成破损、断裂等后果,严重影响用户的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为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包括度目三角、翻针三角、编织三角,编织三角表面有编织轨道和接针轨道,翻针三角和编织三角自身左右对称且二者对称轴重合,所述的翻针三角和编织三角固定在三角母板上,翻针三角在编织三角的上方,底边为W形;所述的编织三角在其编织轨道上方正中处有开口 ;有一翻针导向转子装在翻针三角正中,转子两侧边于下端相交形成锐角,转子可在两侧限位块的范围内绕自身的转轴转动;编织三角的两侧各有一个度目三角。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编织三角于编织轨道和底边之间有一内腔,内腔呈凸字形,两端有斜面平滑过渡至编织三角的表面,内腔凸字的顶端两侧边倾斜分别与水平线夹锐角,且内腔中有一凸字形导向块,该导向块底端两侧边及顶端两侧边均倾斜与水平线夹锐角,导向块的底边贴住内腔的底边,使其左右侧边与内腔的顶边形成接针轨道。下面以织针相对三角母板从左向右运动为例,说明本发明完成翻针动作、编织、接针动作的过程。在织针需要进入翻针区域时,度目三角下移至翻针位置,织针的针脚由度目三角引导,并在离开度目三角后进入翻针区域。织针进入翻针区域后,织针的上针脚会接触到翻针三角的下底边,开始沿W形底边从左向右移动。移动至W形底边中间即完成翻针动作后, 织针的上针脚会触碰到翻针导向转子的左侧边,并推动翻针导向转子使其向右摆动,直至翻针导向转子被限位块控制转至所限位置,此时织针的上针脚开始沿着翻针导向转子的左侧边移动。当织针的上针脚即将离开翻针导向转子的左侧边时,织针的下针脚正好进入编织三角于编织轨道上方的开口,进而继续移动并进入编织轨道的右半部份,接下来织针会顺着编织走针轨迹的后半段移动并最终退出编织三角,完成整个翻针流程。在织针需要进入编织区域时,度目三角上移至编织位置,织针的针脚由度目三角引导,并在离开度目三角后进入编织区域。织针进入编织区域后,织针的下针脚位于编织轨道内并由编织轨道的下底边控制织针的走针轨迹,在织针移动至编织轨道的中点时,织针的上针脚被翻针导向转子限制,进而使织针的下针脚不会从编织轨道的开口处移出造成不良后果,接下来织针会顺着编织走针轨迹的后半段移动并最终退出编织三角,完成整个编织流程。上述两个流程结束后,织针所处的位置相同,要将织针归位可以使用相同的程序, 降低了软件系统的复杂度,也使用户的操作难度大大降低。并且两种动作的后半段织针使用的走针轨迹相同,使各三角装置不用专为翻针提供完整的轨道,减小了零件尺寸和生产难度。度目三角并不参与接针动作。接针动作时织针从编织三角的左侧靠近编织三角并进入编织三角上方,织针的下针脚由接针轨道左侧的斜面导向平滑的进入接针轨道,并由导向块的两侧边控制织针针脚处于接针轨道内时的走针轨迹,当织针针脚离开接针轨道时即从接针轨道右侧的斜面上升至编织三角的表面,并继续向右移动离开编织三角,完成接针。整个接针过程中,织针的移动轨迹简单、平滑,不会使织针的针脚撞击到接针轨道中的相关结构进而造成破损、断裂等后果,并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进一步降低了电脑针织横机的生产难度。此外,本发明无需控制翻针三角、编织三角运动的电磁铁和升降联动机构,大大简化电脑针织横机,在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电脑针织横机的易用性,降低了编织系统的故障率,并能提高织物的品质,且与原有织针、针床等通用,有良好的兼容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发明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翻针三角及翻针导向转子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编织三角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见附图,编织三角1表面有编织轨道2,翻针三角4和编织三角1自身左右对称且固定在三角母板5上时二者对称轴重合,编织三角1的两侧各有一个度目三角3。翻针三角4的底边为W形,编织三角1在其编织轨道2上方正中处有开口 6。翻针三角4上装有一翻针导向转子7,翻针导向转子7可在其两侧限位块8的范围内绕自身的转轴转动。编织三角1在编织轨道2和底边之间有一内腔9,内腔9呈凸字形,两端有第一斜面10和第二斜面11平滑过渡至编织三角1的表面,内腔9凸字的顶端两侧边倾斜分别与水平线夹锐角;内腔9中有一个也呈凸字形的导向块12,导向块12的底端两侧边及顶端两侧边均倾斜与水平线夹锐角,导向块12的底边靠住内腔9的底边,由图中可见,导向块12与内腔9的顶边之间形成接针轨道13。以织针相对三角母板从左向右运动为例
在织针需要进入翻针区域时,度目三角3下移至翻针位置,织针的针脚由度目三角3引导,并在离开度目三角3后进入翻针区域。织针进入翻针区域后,织针的上针脚会接触到翻针三角4的W形下底边,开始该底边从左向右移动。移动至翻针三角4底边的中间即完成翻针动作后,织针的上针脚会触碰到翻针导向转子7的左侧边,并推动翻针导向转子7使其向右摆动到限位块8所限的位置,然后织针的上针脚沿着翻针导向转子7的左侧边移动。当织针的上针脚即将离开翻针导向转子7的左侧边时,织针的下针脚正好进入编织三角1于编织轨道2上方的开口 6,进而继续移动并进入编织轨道2的右半部份,接下来织针会顺着编织轨道2的右半部份移动并最终退出编织三角1,完成整个翻针流程
在织针需要进入编织区域时,度目三3角上移至编织位置,织针的针脚由度目三角3引导,并在离开度目三角3后进入编织区域。织针进入编织区域后,织针的下针脚处于编织轨道2内并由编织轨道2的下底边控制织针的走针轨迹,在织针移动至编织轨道2的中点时, 织针的上针脚被翻针导向转子7限制,进而使织针的下针脚不会从编织轨道2的开口处移出造成不良后果,接下来织针会顺着编织轨道2的右半部份移动并最终退出编织三角1,完成整个编织流程。度目三角并不参与接针动作。接针时织针从编织三角1的左侧靠近并进入编织三角1的表面,然后沿着编织三角1的表面向右平移,进入第一斜面10后织针的下针脚由第一斜面10导向,平滑地移动并进入接针轨道13,在接针轨道13内完成一系列接针动作后, 织针的下针脚离开接针轨道13,从接针轨道13的第二斜面11上升至编织三角1的表面,并继续向右移动离开编织三角1。
权利要求
1.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包括度目三角、翻针三角、编织三角,编织三角表面有编织轨道和接针轨道,翻针三角和编织三角自身左右对称且二者对称轴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翻针三角和编织三角固定在三角母板上,翻针三角在编织三角的上方,底边为W形;所述的编织三角在其编织轨道上方正中处有开口 ;有一翻针导向转子装在翻针三角正中,转子两侧边于下端相交形成锐角,转子可在两侧限位块的范围内绕自身的转轴转动;编织三角的两侧各有一个度目三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编织三角于编织轨道和底边之间有一内腔,内腔呈凸字形,两端有斜面平滑过渡至编织三角的表面,内腔凸字的顶端两侧边倾斜分别与水平线夹锐角,且内腔中有一凸字形导向块,该导向块底端两侧边及顶端两侧边均倾斜与水平线夹锐角,导向块的底边贴住内腔的底边,使其左右侧边与内腔的顶边形成接针轨道。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包括度目三角、翻针三角、编织三角,编织三角表面有编织轨道和接针轨道,翻针三角和编织三角自身左右对称且二者对称轴重合,所述的翻针三角和编织三角固定在三角母板上,翻针三角在编织三角的上方,底边为W形;所述的编织三角在其编织轨道上方正中处有开口;有一翻针导向转子装在翻针三角正中,转子两侧边于下端相交形成锐角,转子可在两侧限位块的范围内绕自身的转轴转动;编织三角的两侧各有一个度目三角。本发明在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电脑针织横机的易用性,降低了编织系统的故障率。
文档编号D04B15/36GK102330267SQ20111024427
公开日2012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5日
发明者姚先均, 王涛 申请人:浙江海润精工机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