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高级纺织面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复合面料织物,尤其是涉及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致使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到达地面的辐射量增多,而紫外线的过多照射严重的影响着人体的健康。随着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紫外线的防护问题逐渐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人们对织物和各种防护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织物具有各种功能性;要求各种防护用品除具有其应具有的防护功能外,还应个性化,能适合人们对美观的要求。因此有人将具有反射紫外线功能的纤维织成布,这种织物就具有了抗紫外线的性能,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对纺织过程和设备都有影响,并且成本高,因此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见到工业化产品。也有人在聚合物表面镀一层金属膜,来改变其抗紫外线性能,但这种方式制得的材料手感欠佳,外观单一,并且由于金属涂层具有不耐腐蚀、易失去反光特性、易导热的缺点,所以在使用范围上受到限制,难以大量推广。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是一种不可视电磁波,按波长分为UVA、UVB、UVC三种。随着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UVA、UVB到达地面的能量加大,如人们受这一波段紫外线辐射后皮肤会迅速老化、皮肤肿胀或起水疱,甚至患红斑狼疮和皮癌,被称为隐形杀手。专家实验证明,日光性角化病20%可发展成皮癌,如何改变生态环境,防止紫外线UVB、 UVA的辐射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的热点。另外,由于夏日高温也会给人带来各种疾病,高温主要来自可见光、近红外线,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了一个世界难题。在现有技术中,许多专利文献均对此作了报导和研究,如JP4333661, JP-4-289268, JP-5-9871, JP-5-179568等等,这些专利可分为二大系列,一是将反射剂和吸收剂混入纤维中制成防紫外纤维,二是将吸收剂等用涂层法涂在织物上,这二种方法均存在纤维制品永远透过率较大,效果较差以及牢度不好,手感较差等弊病,因而不能成为品质优良的服装面料。目前,在皮革、丝绸、软织物表面上印花的传统方法很多,产品款式也多。传统产品的制作相当复杂,从描黑稿、制版、印花、干燥、汽蒸、固化、平洗、干燥定型等缺一不可,在这些程序中只要有一个程序上出了差错,产品即变成了次品,甚至是成了废品,且成品经与大自然环境接触及水洗等,造成褪色快而破坏了原有的图案,且产品的颜色固定,给人以呆滞、迟钝的感觉。再加上制造的全过程造成的三废相当严重,破坏了大自然生态环境。众所周知,传统的棉针织面料由于其存在易起皱变形、易褪色、易缩水及不耐磨等缺陷;而一般尼龙针织面料触感较硬、吸湿透气性能差。Supple是杜邦公司特别开发的集棉制品的柔软、顺滑触感和尼龙的高强度和耐久性于一体的纤维,它具有以下特性①曲折刚性低于羊毛、涤纶和棉等大多数纤维,具有棉一般的手感和柔顺;②吸湿性好,在化纤中仅次于粘胶;③质量轻,强度和耐磨性超过涤纶;④弹性恢复仅次于羊毛和腈纶,优于其它化纤;⑤制成的服装不易起皱、不缩水、不变形、易干燥、易保养;⑥染色性能较好,不易褪色等。已报道聚苯并双噁唑(PBO)纤维和聚双咪唑用于耐切害I]、防钉勾挂(spike resistant)或防弹纤维。总的参见美国专利申请2005/0003727、PCT专利申请 W02005002376,W02004018754 和 W02005/001373。美国专利申请2003/0228812公开了聚苯并咪唑(PBI)和PBO纤维在防护服装中的用途。PCT专利申请W02004023909公开了聚苯并咪唑和聚(对亚苯基苯并双噁唑)纤维和长丝在织物中的用途。多个专利和专利申请报道了芳族聚酰胺纤维与PBO纤维的混合物。参见美国专利申请2005/0065146,2003/0228821和2003/0203690以及美国专利 5,233,821,6, 624,096和6,914,022。此外,在市售织物中聚苯并咪唑纤维普遍与芳族聚酰胺共混。但是,上述聚苯并咪唑为聚联苯并咪唑(polybibenzimidazole)聚合物且不是刚性棒状聚合物。因此,与刚性棒状聚合物相比,该纤维强度低。耐热阻燃防护服装已被消防队员、应急人员、军人和竞赛人员用来挽救生命并降低由于火和其他热事件引起的伤害。虽然聚苯双噁唑纤维具有高强度和优良的阻燃性,但由该纤维制备的织物和服装非常易受紫外(UV)线的影响,导致纤维强度严重降低,因此危害织物和服装的耐用性。还希望将聚吡啶并双咪唑纤维结合到织物和服装中以利用该纤维优异的阻燃和高强度。因此,需要一种包含耐紫外线的聚苯并双噁唑和聚吡啶并双咪唑纤维的织物,由此作为服装的外层面料更耐用,同时提供优异的阻燃性。迄今为止,已经有大量的方法用来制造可清洁的和耐液体的织物,以便使其在可能发生液体沾污的环境中更加有用。乙烯基涂层织物由于相对易清洁和相当低的成本而被最广泛地应用于这些用途中。这些织物一般通过在稀松型织物(open scrim-type fabric) 上应用乙烯基涂层而制造,且该乙烯基表面形成外表面或与使用者接触的表面。然而,此乙烯基涂层织物一般触摸起来有点硬,因此缺少某些使用环境所期望的外观和触感,这些环境是例如汽车、餐馆、疗养院、和类似的需要令使用者的触觉和视觉满意的环境。此外,乙烯基能够令使用者的皮肤不舒服,并且由于它形成一个连续的、不透气的表面,它能引起使用者与座椅之间汗水的积聚。此外,乙烯基表面可以变得非常热,并且不舒适或者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坐在上面会感到痛苦。表面层压织物已被用于增强织物的美观性,但是由于一般在层压膜与织物本身之间的分离性粘合,这些产品在长期使用后趋于剥离、开裂、和脱层。这样的层压产品也缺乏标准的室内装饰物一般期望的触感。此外,当应用氟化物防污处理剂时,防液体渗透膜或涂层对织物基层的粘合更困难,因为此组合物本质上趋于排斥所应用的涂层。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材料的许多缺点的同时,已发现用目前方法生产的织物的柔韧性和可挠性未达到一些最终应用的最佳化要求,尤其是例如复杂形状的运输工具座椅构造或类似物的应用。(尽管以上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汽车和卡车,本文所用的术语“运输工具座椅”是要包括所有类型交通工具的座椅或者其它表面区域,这些交通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船、飞机、直升机、自行车和摩托车、火车、例如拖拉机、推土机的机械、和类似物)。为获得具有一些上述所需特性的织物,已经开发的一种方法在由DeMott等人于 2001年5月23日提交的共同转让、共同未决的美国专利申请第09/864,461号中说明,该申请是于2000年7月25日提交的共同未决的美国专利申请第09/625,474号的部分继续,美国专利申请第09/625,474号是于1999年4月6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第09Λ86,797号,并于2000年10月M日授权给Kimbrell,Jr.等人的美国专利第6,136,730号的继续,美国专利第6,136,730号是于1997年2月12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第08/799,790号,并于 1999年5月4日授权给Kimbrell,Jr.等人的美国专利第5,899,783号的部分继续。这些文献全部在本文引入作为参考。为使织物获得长期紫外线(即,UV)稳定性是多种室内和室外应用欲解决的问题, 例如,横幅,标志,壁布,土工织物,和汽车及船泊内部织物。使织物获得长期UV稳定性的一种方法是在纤维合成中将UV稳定剂加到单个的纤维中。然而,直接加到纤维中的UV稳定剂的量受到例如纤维组成,纤维厚度,纤维材料中的溶解度,和与纤维材料的相容性中的一种或多种因素的限制。此外,将大量的UV稳定剂加到纤维中会物理弱化纤维,并且在某些情况下,UV稳定剂不能经受制造纤维的加工条件。例如,UV线稳定剂不能经受在制造熔喷无纺织物中通常所用的高温。使织物获得稳定性的另一种方法是在纤维或织物上将UV线稳定剂涂覆成基本上均勻的纤维涂层(例如,通过饱和涂覆或喷涂)。然而,为获得长期UV稳定性而在纤维表面上应用的相对大量UV稳定剂会使性能发生变化,例如,后来涂层(例如,油墨)的表面能和粘合性发生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透气透湿、吸湿透气差、抗紫外线差、舒适性较差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不仅使得该面料满足其特殊抗紫外线防辐射的需要,其特殊的分层涂覆型结构织物也同时能实现面料优良的透气透湿、吸湿透气、防静电防辐射抗紫外线、舒适性优良的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底层为机织物,经纱为竹纤维、聚乳酸纤维、牛奶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1.5 2.5 1 2、重量比为M 23 49 48,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58 6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2s、捻系数为436的纱线;纬纱为竹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牛奶蛋白纤维、抗起球中空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2. 5 1.5 2 1、重量比为23 24 48 49, 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67 8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0s、捻系数为466的纱线;在该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6 8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 32X 10_3欧 厘米的16根合股超高支纱线;经向密度为1050根/10cm,纬向密度为997根/10cm,平方米重 65克;中间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另一层采用十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原料纱线由体积电阻率为ι. 26X10_4欧·厘米、细度为12D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1. 26X10^ 欧 厘米、细度为8D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3. 5 5混纺而成;外层为无纺织物,将聚酯、聚丙烯、苯并咪唑、聚芳烯烃、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勻进行纺中空纤维丝,该中空纤维丝直径为0. 4mm,孔径为4um,然后将
5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44 56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形成薄毡网,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 Ilmm 0. 12mm的毡网,通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丝进行3 5次充分互相联结,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加热热分相,再送入强酸槽中浙滤,然后用纯净水6 8次清洗浙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再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干燥,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1150 1200°C加热处理15 18分钟进行烧结;其中底层、中间层和外层均通过粘结纤维将进行相互交织连接,在交织连接前将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分别依次通过下述步骤进行涂覆一、将6. 0克4,4’-二氨基二苯醚和14. 48克二氨基二苯砜充分均勻混合,保持温度在65°C进行均勻搅拌20分钟,加入18. 0克氢氧化镁粉体,采用转速为150000r/min的高速乳化机高速剪切分散45min,加入4. 18克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65°C温度下搅拌反应35 分钟,冷却5分钟,静置4小时,过滤,干燥,得到阻燃粉末;二、将步骤一中的阻燃粉末通过高压喷涂机,均勻喷涂三层阻燃粉末于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上。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底层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6. 5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 欧·厘米的16根合股超高支纱线。底层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7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 欧·厘米的16根合股超高支纱线。底层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7. 5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 欧·厘米的16根合股超高支纱线。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
,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实施例1 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底层为机织物,经纱为竹纤维、 聚乳酸纤维、牛奶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1.5 2.5 1 2、重量比为 24 23 49 48,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58 6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2s、 捻系数为436的纱线;纬纱为竹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牛奶蛋白纤维、抗起球中空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2. 5 1.5 2 1、重量比为23 24 48 49,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67 8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0s、捻系数为466的纱线;在该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6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 32X ΙΟ"3欧·厘米的16根合股超高支纱线;经向密度为1050根/10cm,纬向密度为997根/10cm,平方米重65克;中间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另一层采用十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原料纱线由体积电阻率为1. 26X10_4欧·厘米、细度为12D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1. 26X10^ 欧 厘米、细度为8D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3. 5 5混纺而成;外层为无纺织物,将聚酯、聚丙烯、苯并咪唑、聚芳烯烃、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
.32X10-3 .32X10-3 .32X10-3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勻进行纺中空纤维丝,该中空纤维丝直径为0. 4mm,孔径为4um,然后将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44 56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形成薄毡网,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 Ilmm 0. 12mm的毡网,通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丝进行3 5次充分互相联结,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加热热分相,再送入强酸槽中浙滤,然后用纯净水6 8次清洗浙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再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干燥,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1150 1200°C加热处理15 18分钟进行烧结;其中底层、中间层和外层均通过粘结纤维将进行相互交织连接,在交织连接前将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分别依次通过下述步骤进行涂覆一、将6. 0克4,4’-二氨基二苯醚和14. 48克二氨基二苯砜充分均勻混合,保持温度在65°C进行均勻搅拌20分钟,加入18. 0克氢氧化镁粉体,采用转速为150000r/min的高速乳化机高速剪切分散45min,加入4. 18克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65°C温度下搅拌反应35 分钟,冷却5分钟,静置4小时,过滤,干燥,得到阻燃粉末;二、将步骤一中的阻燃粉末通过高压喷涂机,均勻喷涂三层阻燃粉末于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上。实施例2 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底层为机织物,经纱为竹纤维、 聚乳酸纤维、牛奶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1.5 2.5 1 2、重量比为 24 23 49 48,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58 6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2s、 捻系数为436的纱线;纬纱为竹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牛奶蛋白纤维、抗起球中空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2. 5 1.5 2 1、重量比为23 24 48 49,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67 8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0s、捻系数为466的纱线;在该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6. 5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 32X 10_3欧·厘米的16 根合股超高支纱线;经向密度为1050根/10cm,纬向密度为997根/10cm,平方米重65克;中间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另一层采用十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原料纱线由体积电阻率为1. 26X10-4欧·厘米、细度为12D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1. 26X10^ 欧 厘米、细度为8D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3. 5 5混纺而成;外层为无纺织物,将聚酯、聚丙烯、苯并咪唑、聚芳烯烃、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勻进行纺中空纤维丝,该中空纤维丝直径为0. 4mm,孔径为4um,然后将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44 56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形成薄毡网,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 Ilmm 0. 12mm的毡网,通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丝进行3 5次充分互相联结,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加热热分相,再送入强酸槽中浙滤,然后用纯净水6 8次清洗浙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再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干燥,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1150 1200°C加热处理15 18分钟进行烧结;其中底层、中间层和外层均通过粘结纤维将进行相互交织连接,在交织连接前将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分别依次通过下述步骤进行涂覆
一、将6. 0克4,4’-二氨基二苯醚和14. 48克二氨基二苯砜充分均勻混合,保持温度在65°C进行均勻搅拌20分钟,加入18. 0克氢氧化镁粉体,采用转速为150000r/min的高速乳化机高速剪切分散45min,加入4. 18克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65°C温度下搅拌反应35 分钟,冷却5分钟,静置4小时,过滤,干燥,得到阻燃粉末;二、将步骤一中的阻燃粉末通过高压喷涂机,均勻喷涂三层阻燃粉末于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上。实施例3 —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底层为机织物,经纱为竹纤维、 聚乳酸纤维、牛奶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1.5 2.5 1 2、重量比为 24 23 49 48,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58 6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2s、 捻系数为436的纱线;纬纱为竹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牛奶蛋白纤维、抗起球中空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2. 5 1.5 2 1、重量比为23 24 48 49,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67 8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0s、捻系数为466的纱线;在该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7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 32X ΙΟ"3欧·厘米的16根合股超高支纱线;经向密度为1050根/10cm,纬向密度为997根/10cm,平方米重65克;中间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另一层采用十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原料纱线由体积电阻率为1. 26X10-4欧·厘米、细度为12D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1. 26X10^ 欧 厘米、细度为8D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3. 5 5混纺而成;外层为无纺织物,将聚酯、聚丙烯、苯并咪唑、聚芳烯烃、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勻进行纺中空纤维丝,该中空纤维丝直径为0. 4mm,孔径为4um,然后将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44 56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形成薄毡网,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 Ilmm 0. 12mm的毡网,通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丝进行3 5次充分互相联结,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加热热分相,再送入强酸槽中浙滤,然后用纯净水6 8次清洗浙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再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干燥,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1150 1200°C加热处理15 18分钟进行烧结;其中底层、中间层和外层均通过粘结纤维将进行相互交织连接,在交织连接前将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分别依次通过下述步骤进行涂覆一、将6. 0克4,4’-二氨基二苯醚和14. 48克二氨基二苯砜充分均勻混合,保持温度在65°C进行均勻搅拌20分钟,加入18. 0克氢氧化镁粉体,采用转速为150000r/min的高速乳化机高速剪切分散45min,加入4. 18克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65°C温度下搅拌反应35 分钟,冷却5分钟,静置4小时,过滤,干燥,得到阻燃粉末;二、将步骤一中的阻燃粉末通过高压喷涂机,均勻喷涂三层阻燃粉末于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上。实施例4 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底层为机织物,经纱为竹纤维、 聚乳酸纤维、牛奶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1.5 2.5 1 2、重量比为24 23 49 48,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58 6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2s、 捻系数为436的纱线;纬纱为竹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牛奶蛋白纤维、抗起球中空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2. 5 1.5 2 1、重量比为23 24 48 49,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67 8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0s、捻系数为466的纱线;在该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 . 5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 32X10_3欧·厘米的16 根合股超高支纱线;经向密度为1050根/10cm,纬向密度为997根/10cm,平方米重65克;中间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另一层采用十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原料纱线由体积电阻率为1. 26X10_4欧·厘米、细度为12D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1. 26X10^ 欧 厘米、细度为8D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3. 5 5混纺而成;外层为无纺织物,将聚酯、聚丙烯、苯并咪唑、聚芳烯烃、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勻进行纺中空纤维丝,该中空纤维丝直径为0. 4mm,孔径为4um,然后将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44 56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形成薄毡网,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 Ilmm 0. 12mm的毡网,通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丝进行3 5次充分互相联结,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加热热分相,再送入强酸槽中浙滤,然后用纯净水6 8次清洗浙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再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干燥,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1150 1200°C加热处理15 18分钟进行烧结;其中底层、中间层和外层均通过粘结纤维将进行相互交织连接,在交织连接前将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分别依次通过下述步骤进行涂覆一、将6. 0克4,4’-二氨基二苯醚和14. 48克二氨基二苯砜充分均勻混合,保持温度在65°C进行均勻搅拌20分钟,加入18. 0克氢氧化镁粉体,采用转速为150000r/min的高速乳化机高速剪切分散45min,加入4. 18克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65°C温度下搅拌反应35 分钟,冷却5分钟,静置4小时,过滤,干燥,得到阻燃粉末;二、将步骤一中的阻燃粉末通过高压喷涂机,均勻喷涂三层阻燃粉末于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上。实施例5 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底层为机织物,经纱为竹纤维、 聚乳酸纤维、牛奶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1.5 2.5 1 2、重量比为 24 23 49 48,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58 6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2s、 捻系数为436的纱线;纬纱为竹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牛奶蛋白纤维、抗起球中空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2. 5 1.5 2 1、重量比为23 24 48 49,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67 8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0s、捻系数为466的纱线;在该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8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 32X ΙΟ"3欧·厘米的16根合股超高支纱线;经向密度为1050根/10cm,纬向密度为997根/10cm,平方米重65克;中间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另一层采用十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原料纱
9线由体积电阻率为1. 26X10_4欧·厘米、细度为12D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1. 26X10^ 欧 厘米、细度为8D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3. 5 5混纺而成;外层为无纺织物,将聚酯、聚丙烯、苯并咪唑、聚芳烯烃、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勻进行纺中空纤维丝,该中空纤维丝直径为0. 4mm,孔径为4um,然后将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44 56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形成薄毡网,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 Ilmm 0. 12mm的毡网,通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丝进行3 5次充分互相联结,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加热热分相,再送入强酸槽中浙滤,然后用纯净水6 8次清洗浙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再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干燥,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1150 1200°C加热处理15 18分钟进行烧结;其中底层、中间层和外层均通过粘结纤维将进行相互交织连接,在交织连接前将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分别依次通过下述步骤进行涂覆一、将6. 0克4,4’-二氨基二苯醚和14. 48克二氨基二苯砜充分均勻混合,保持温度在65°C进行均勻搅拌20分钟,加入18. 0克氢氧化镁粉体,采用转速为150000r/min的高速乳化机高速剪切分散45min,加入4. 18克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65°C温度下搅拌反应35 分钟,冷却5分钟,静置4小时,过滤,干燥,得到阻燃粉末;二、将步骤一中的阻燃粉末通过高压喷涂机,均勻喷涂三层阻燃粉末于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上。
权利要求
1.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底层为机织物,经纱为竹纤维、聚乳酸纤维、牛奶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1. 5 2. 5 1 :2、重量比为M 23 49 :48,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58飞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2s、捻系数为436 的纱线;纬纱为竹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牛奶蛋白纤维、抗起球中空甲壳素纤维分别按照细度比为2. 5 1. 5 2 :1、重量比为23 24 48 49,经过络筒拉伸张力为67 85N的整经、浆纱、穿筘混纺成英支数为20s、捻系数为466的纱线;在该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6 8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 32X 10_3欧 厘米的16根合股超高支纱线;经向密度为1050根/10cm,纬向密度为997根/10cm,平方米重65克;中间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另一层采用十八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原料纱线由体积电阻率为1. 26X10-4欧·厘米、细度为12D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1. 26X 10_6欧·厘米、细度为8D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3. 5 5混纺而成;外层为无纺织物,将聚酯、聚丙烯、苯并咪唑、聚芳烯烃、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勻进行纺中空纤维丝,该中空纤维丝直径为0. 4mm,孔径为4um,然后将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44 56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形成薄毡网,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 llmnTO. 12mm的毡网,通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丝进行3 5次充分互相联结,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加热热分相,再送入强酸槽中浙滤,然后用纯净水6 8次清洗浙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再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干燥,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1150 1200°C加热处理 15 18分钟进行烧结;其中底层、中间层和外层均通过粘结纤维将进行相互交织连接,在交织连接前将底层、 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分别依次通过下述步骤进行涂覆一、将6.0克4,4’ - 二氨基二苯醚和14. 48克二氨基二苯砜充分均勻混合,保持温度在65°C进行均勻搅拌20分钟,加入18. 0克氢氧化镁粉体,采用转速为150000r/min的高速乳化机高速剪切分散45min,加入4. 18克均苯四甲酸二酐粉末,65°C温度下搅拌反应35分钟,冷却5分钟,静置4小时,过滤,干燥,得到阻燃粉末;二、将步骤一中的阻燃粉末通过高压喷涂机,均勻喷涂三层阻燃粉末于底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织物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底层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6. 5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 32X 10_3欧·厘米的16根合股超高支纱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底层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7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 32X ΙΟ"3欧·厘米的16根合股超高支纱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底层机织物的经向和纬向上均每隔 . 5mm嵌设有一根体积电阻率为1. 32X10_3欧·厘米的16 根合股超高支纱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透气透湿、吸湿透气差、抗紫外线差、舒适性较差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一种分层涂覆型抗紫外线复合面料,不仅使得该面料满足其特殊抗紫外线防辐射的需要,其特殊的分层涂覆型结构织物也同时能实现面料优良的透气透湿、吸湿透气、防静电防辐射抗紫外线、舒适性优良的性能。
文档编号D03D13/00GK102416735SQ201110261048
公开日2012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日
发明者陈阿斌 申请人:福建省百凯经编实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