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织横机的山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5575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针织横机的山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织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针织横机的山板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可以实现在一行中同时进行编织和集圈的针织横机一般结构复杂, 且成本高,因此,不能普及使用。专利申请号为201120038980.6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针织横机的山板装置,该装置的结构简单,但对选针器的要求较高,而且此类选针器在国内市场上较少,所以使用不能普及。因此,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容易实现,且能在一行中同时完成编织和集圈的针织横机将成为市场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针织横机的山板装置,该山板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实现了在一行中同时进行编织和集圈。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针织横机的山板装置,包括基板,位于基板上的选针器、接针山角,吊目山角、翻针山角及编织山角,所述翻针山角位于编织山角的上方;在所述集圈吊目山角内侧设有可上下活动的接针山角。在所述集圈吊目山角外侧设有针脚复位山角,在该针脚复位山角上方设有织针导向山角。为了使结构更简单,生产效率更高,所述的选针器为电子选针器,其设于接针吊目山角的下方的两侧。为了节省生产成本,更好配置各部件,所述的选针器为通用选针器,该山板装置还包括平面归位山角、可上下活动的起针山角、固定起针山角、针脚导向山角及垂直归位山角,其中,平面归位山角水平设于接针吊目山角及通用选针器之间,固定针脚起针山角设于平面归位山角下方,针脚导向山角设于固定针脚起针山角的两侧,可上下活动的针脚起针山角设于针脚导向山角上,通用选针器设于针脚导向山角上方,位于可上下活动的针脚起针山角的外侧及其与固定起针山角之间,垂直归位山角设于针脚导向山角下方,位于可上下活动的针脚起针山角的外侧及其与固定针脚起针山角之间。为了实现翻针,所述的翻针山角可上下活动。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针织横机的山板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容易实现,可普及使用;将集圈吊目山角和接针山角分开设置,且接针山角可活动,从而缩短了集圈吊目山角和接针山角一体时的工作宽度,同时也大大缩短了翻针山角及编织山角的宽度,加快了生产速度;能够实现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生产过程易控制,故障率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0012]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a——织针;b——选针用第一针脚;c——选针用第二针脚;A—一织针动态路线; B——选针用第一针脚动态路线;C——选针用第二针脚动态路线;D——机头运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如图1所示的针织横机的山板装置,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包括基板1,位于基板1上的电子选针器21、集圈吊目山角3、翻针山角4及编织山角5,接针山角 6,其中,电子选针器21设于接针吊目山角3的下方的两侧,翻针山角4位于编织山角5的上方,在翻针山角4两旁由里及外依次设有度目山角8及织针复位山角7,翻针山角4上面还设有人字山角9,在接针吊目山角3内侧设有可上下活动的接针山角6,在接针吊目山角 3外侧设有针脚复位山角11,在该针脚复位山角11上方设有织针导向山角14。如图2所示,机头按图中D方向运行,织针(a)通过第一针脚(b)顶起按图中A路线运动,针脚(b)按图中B线路运动。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要编织的第一针脚b被第一个电子选针器21选出,然后被第一个集圈吊目山角3顶起,此时第一个可上下活动的接针山角6凹进不参加工作,第一针脚b通过第二个可上下活动的接针山角6,再经过第二个集圈吊目山角3完成集圈吊目过程,最后通过第一个针脚复位山角11复位。当机头反向运动时, 要编织的第一针脚b被第四个电子选针器21选出,然后被第二个集圈吊目山角3顶起,此时第二个可上下活动的接针山角6凹进不参加工作,第一针脚b通过第一个可上下活动的接针山角6顶起,再经过第一个集圈吊目山角3完成集圈吊目过程,最后通过第一个针脚复位山角11复位。如此循环,可以在一行中同时完成编织和集圈的重复过程。如图3所示的针织横机的山板装置,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包括基板1,位于基板1上的通用选针器22、集圈吊目山角3、翻针山角4及编织山角5,接针山角 (6)其中,翻针山角4位于编织山角5的上方,在翻针山角4两旁由里及外依次设有度目山角8及织针复位山角7,翻针山角4上面还设有人字山角9,在集圈吊目山角3内侧设有可上下活动的接针山角6,在集圈吊目山角3外侧设有针脚复位山角11,在该针脚复位山角11 上方设有织针导向山角14。本装置还包括平面归位山角10、可上下活动的针脚起针山角 12、固定针脚起针山角13、针脚导向山角15及垂直归位山角16,其中,平面归位山角10水平设于集圈吊目山角3及通用选针器22之间,固定针脚起针山角13设于平面归位山角10 下方,针脚导向山角15设于固定起针山角13的两侧,可上下活动的针脚起针山角12设于针脚导向山角15上,通用选针器22设于针脚导向山角15上方,位于可上下活动的针脚起针山角12的外侧及其与固定针脚起针山角13之间,垂直归位山角16设于所述针脚导向山角15下方,位于可上下活动的针脚起针山角12的外侧及其与固定针脚起针山角13之间。如图4所示,通用选针器22均采用电脑控制,当针织横机使用时,机头按图中D方向运行,织针(a)通过针脚(b)顶起按图中A路线运动,针脚(b)通过针脚(c)顶起按图中 B线路运动。针脚(c)通过第一个通用选针器22外侧的第一个垂直归位山角16进入准备状态,再通过通用选针器22作用于针脚(c)选出用于工作的针脚(c),将不工作的针脚(c) 下压,此时第一个可上下活动的起针山角12向上运动参与工作,针脚(c)被该可上下活动的起针山角12顶起,推动针脚(b)进入工作状态,针脚(b)被集圈吊目山角3顶起,推动织针(a)进入工作状态,此时第一个可上下活动的接针山角6下压不参与工作,针脚(c)经过第二个垂直归位山角16被归位。第二个通用选针器22选出用于集圈的针脚(c),然后经过固定起针山角13顶起针脚(c),推动针脚(b)经过第二个接针山角6(向上运动,参与工作,同时第一个接针山角6下压,不参与工作),同时该针脚(b)推动织针(a),进入接针或集圈状态。当机头反向运动时,针脚(c)通过第四个通用选针器22外侧的第四个垂直归位山角16进入准备状态,依次经过第四个通用选针器22、第二个可上下活动的起针山角12、 第三个垂直归位山角16、第三个通用选针器22、固定起针山角13,此时顶起针脚(b)经过第一个接针山角6(向上运动,参与工作,同时第二个接针山角6下压,不参与工作),同时该针脚(b)推动织针(a),进入接针或集圈状态。如此循环,实现了在一行中完成编织和集圈重复过程。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让熟悉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出的等同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针织横机的山板装置,包括基板(1),位于基板(1)上的选针器、集圈吊目山角 (3)、翻针山角(4)及编织山角(5),接针山角(6),所述翻针山角(4)位于编织山角(5)的上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集圈吊目山角⑶内侧设有可上下活动的接针山角(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织横机的山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集圈吊目山角⑶外侧设有针脚复位山角(11),在该针脚复位山角(11)上方设有织针导向山角(1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针织横机的山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选针器为电子选针器(21),其设于接针山角(6)的下方,且位于集圈吊目山角(3)的下方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针织横机的山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选针器为通用选针器(22),该山板装置还包括平面归位山角(10)、可上下活动的针脚起针山角 (12)、固定的针脚起针山角(13)、针脚导向山角(15)及垂直归位山角(16),其中,所述平面归位山角(10)水平设于所述集圈吊目山角( 及通用选针器0 之间,所述固定针脚起针山角(13)设于所述平面归位山角(10)下方的中间,所述针脚导向山角(15)设于所述固定针脚起针山角(1 的两侧,所述可上下活动的针脚起针山角(1 设于针脚导向山角 (15)上,所述通用选针器0 设于所述针脚导向山角(1 上方,位于所述可上下活动的针脚起针山角(12)的外侧及其与所述固定针脚起针山角(13)之间,所述垂直归位山角(16) 设于所述针脚导向山角(1 下方,位于所述可上下活动的针脚起针山角(1 的外侧及其与所述固定针脚起针山角(13)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针织横机的山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翻针山角(4)可上下活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针织横机的山板装置,其包括基板,位于基板上的选针器、接针山角,吊目山角、翻针山角及编织山角,所述翻针山角位于编织山角的上方;在所述集圈吊目山角内侧设有可上下活动的接针山角。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针织横机的山板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容易实现,可普及使用;将集圈吊目山角和接针山角分开设置,且接针山角可上下活动,从而缩短了集圈吊目山角和接针山角一体时的工作宽度,同时也大大缩短了翻针山角及编织山角的宽度,加快了生产速度;能够实现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生产过程易控制,故障率小。
文档编号D04B15/36GK202202094SQ20112027840
公开日2012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日
发明者孙永明, 孙熙 申请人:孙永明, 孙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