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织衫及编织该针织衫的针织机以及其针织方法

文档序号:1661352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针织衫及编织该针织衫的针织机以及其针织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针织衫及编织该针织衫的针织机以及其针织方法,本发明公开的针织方法,分为采用分离纱进行起底、大身层编织、花边层起底、花边层空转、花边层起底翻针、花边层编织、花边层翻针、大身层编织、荷叶结束翻针等步骤,通过采用分离纱进行起底集圈,后对大身层进行编织,之后在分离纱起底集圈的基础上对花边层进行起底集圈编织,之后经过一系列的花边层空转与翻针动作使得大身层的编织集圈位置与花边层的编织集圈位置一间一在前针床和后针床上分布,使得花边层的始端与大身层编织于一体,后通过后续编织时的移针翻针收尾将花边层与大身层连接收尾,将织物的大身层与花边层一体编织成型,无需采用纱线进行缝合,保证外观的美感,同时,减少工作量与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专利说明】一种针织衫及编织该针织衫的针织机以及其针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设备,具体涉及一种针织衫及编织该针织衫的针织机以及其针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一般的针织品主要采用STOLL(德国斯托尔电脑横机)机器进行编织,而传统的针织品主要为单层织物,为保证产品的外观效果,通常情况下,在原有的单层织物上添加花边层等,以增加织物的外观美感。
[0003]传统的添加花边层的方式为在织物大身层主体编织完成后,通过采用STOLL机器对花边层进行编织,后通过人工将花边层缝在大身上将二者固定,这样一来,一方面无法保证缝合处的连接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采用纱线将二者缝合其缝合处的痕迹同样也会影响外观效果,而且,通过人工缝合的过程工作量较大,耗费较多的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较低,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0004]因此,一种可将织物的大身与花边层一体编织成型,无需采用纱线进行缝合,保证外观的美感,同时,减少工作量与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针织方法及针织机亟待出现。

【发明内容】

[0005]为解决传统的大身添加花边层的方式为通过人工手动将花边层缝在大身上将二者固定,不但无法保证缝合处的连接有效性,而且其缝合处的痕迹同样也会影响外观效果,且采用人工缝合的过程工作量较大,耗费较多的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较低,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织衫及编织该针织衫的针织机以及其针织方法,以达到将织物的大身层与花边层一体编织成型,无需采用纱线进行缝合,保证外观的美感,同时,减少工作量与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针织衫,所述针织衫包括上下两层,分别为大身层与连接于所述大身层上的花边层,所述大身层与所述花边层一体织成,所述花边层为连接于所述大身层上的至少一个。
[0007]优选的,所述花边层为连接于所述大身层上的多个荷叶边层。
[0008]一种针织机,用于编织针织衫,该针织机包括机壳、前针床、后针床、位于所述前、后针床上方的纱嘴、位于所述前、后针床下方的起针梳与罗拉、以及用于选纱的机头,所述机头能够带动所述纱嘴在所述前、后针床上左右移动,所述针织机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总控模块:控制所述针织机的运行;
选纱模块:控制所述机头选择不同的纱嘴;
编织模块:控制所述前、后针床进行编织;
牵引模块:用于控制所述起针梳与所述罗拉运行将编织成型部分下拉; 所述选纱模块、编织模块及牵引模块均与所述总控模块电连接;
所述编织模块包括控制大身层、花边层编织的大身层编织模块与花边层编织模块,控制所述前、后针床上的集圈位置互换的翻针模块、控制分离纱与所述花边层起底的分离纱起底模块与花边层起底模块,以及用于控制所述花边层编织完成时移位翻针与所述大身层连接的移位翻针模块。
[0009]优选的,所述编织模块还包括根据具体编织需要通过摇动前后针床在所述大身层和/或所述花边层上进行挑洞编织的挑洞模块。
[0010]优选的,所述编织模块还包括通过将纱线穿过织针不集圈形成镂空的吊目模块。
[0011]优选的,所述编织模块还包括进行拐花编织的拐花模块、采用正反针方式编织的正反针模块与进行平纹编织的平纹模块。
[0012]一种针织方法,用于编织针织衫,所述前后针床采用一空一选针编织,具体步骤如下:
一、分离纱起底,分离纱分别在前后针床上进行集圈,前针床与后针床的集圈位置分别间隔三针,后针床的集圈位置位于前针床相邻的两集圈之间;
二、大身层编织,在后针床上分离纱未集圈位置处依次相间进行编织线圈,各编织线圈位置相间一针;/在前针床上分离纱未集圈位置处依次相间进行编织线圈,各编织线圈位置相间一针;
三、花边层起底,在分离纱的集圈位置进行花边层的起底编织;
四、花边层的起底空转,在前针床花边层的起底编织位置处进行编织线圈,后针床不编织;/在后针床花边层的起底编织位置处进行编织线圈,前针床不编织;
五、花边层的起底翻针,将第四步中前针床上的线圈翻针到后针床上,与后针床上原有的起底编织的线圈一间一设置;/将第四步中后针床上的线圈翻针到前针床上,与前针床上原有的起底编织的线圈一间一设置;
六、花边层编织,翻针后,在后针床的线圈上依次相间进行编织线圈,各线圈位置相间一针;/翻针后,在前针床的线圈上依次相间进行编织线圈,各线圈位置相间一针;
七、花边层翻针,将后针床上的所有线圈翻针到前针床上;/将前针床上的所有线圈翻针到后针床上;
八、大身层编织,在第二步中大身层的编织线圈的基础上在后针床上进行大身层的编织;/在第二步中大身层的编织线圈的基础上在前针床上进行大身层的编织;
九、花边层编织,在前针床上进行花边层的编织;/在后针床上进行花边层的编织;
十、大身层编织,在后针床上进行大身层的编织;/在前针床上进行大身层的编织; 十一、花边层结束翻针,将前针床上的花边层编织线圈全部移一位翻针到后针床上,与
后针床上的大身层编织线圈相合并,完成花边层终端与大身层的连接;/将后针床上的花边层编织线圈全部移一位翻针到前针床上,与前针床上的大身层编织线圈相合并,完成花边层终端与大身层的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翻针方式为依次间隔三针的线圈进行一次翻针。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七步与第十一步中花边层翻针分两次进行。
[0015]优选的,所述第九步骤与所述第十步骤之间还设置有大身层和/或花边层的挑洞或吊目或拐花步骤。[0016]本发明公开的针织衫及编织该针织衫的针织机以及其针织方法,通过采用分离纱进行起底集圈,后对大身层进行编织,之后在分离纱起底集圈的基础上对花边层进行起底编织,之后经过花边层的起底空转、起底翻针、花边层的编织、花边层翻针等动作使得大身层的编织线圈位置与花边层的编织线圈位置一间一在前针床和后针床上分布,使得花边层的始端与大身层编织于一体,后通过后续编织时的移针翻针动作将花边层终端与大身层连接,将织物的大身层与花边层一体编织成型,无需采用纱线进行缝合,保证外观的美感,同时,减少工作量与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针织衫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针织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公开的针织机中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针织方法中步骤一分离纱起底的示意图;
图5为针织方法中步骤二大身层编织的示意图;
图6为针织方法中步骤三花边层起底的示意图;
图7为针织方法中步骤四花边层空转的示意图;
图8为针织方法中步骤五花边层起底翻针的示意图;
图9为针织方法中步骤六花边层编织的示意图;
图10为针织方法中步骤七花边层翻针的示意图;
图11为针织方法中步骤八大身层编织的示意图;
图12为针织方法中步骤九花边层编织的示意图;
图13为针织方法中步骤十大身层编织的示意图;
图14为针织方法中步骤十一荷叶结束翻针的示意图;
图15为针织方法中挑洞步骤的示意图;
图16为针织方法中吊目步骤的示意图。
[0019]图中的数字或字母所代表的相应部件的名称:
1、机壳2、针床3、前针床4、后针床5、纱嘴6、起针梳7、罗拉8、机头9、大身层10、花边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1]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织衫及编织该针织衫的针织机以及其针织方法,以达到将织物的大身层与花边层一体编织成型,无需采用纱线进行缝合,保证外观的美感,同时,减少工作量与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0022]如图1所示,一种针织衫,包括上下两层,分别为大身层9与连接于大身层9上的花边层10,大身层9与花边层10的始端连接处通过分离纱进行起底,使得大身层9与花边层10—体织成。避免出现缝合痕迹,保证织物的外观效果,同时无需人工手动将二者缝合,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0023]花边层10可为连接于大身层9上平行设置的I个或多个,花边层可为荷叶边层等形式,多个花边层的排布方式可平行或交错设置等,具体不做限制。
[0024]其中,大身层与花边层可采用不同的纱线成分进行编织,其编织样式可多样。
[0025]如图2、3所示,一种针织机,该针织机包括机壳1、针床2,针床2包括前针床3、后针床4、位于前、后针床上方的纱嘴5、位于前、后针床下方的起针梳6与罗拉7、以及用于选纱的机头8,机头8能够带动纱嘴5在前、后针床上移动,针织机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包括:
总控模块:控制针织机的运行;
选纱模块:控制机头8选择不同的纱嘴;
编织模块:控制前、后针床进行编织;
牵引模块:用于控制起针梳6与罗拉7运行将编织成型部分下拉;
选纱模块、编织模块及牵引模块均与总控模块电连接。
[0026]编织模块包括控制大身层、花边层编织的大身层编织模块与花边层编织模块,控制前、后针床上的集圈位置互换的翻针模块、控制分离纱与花边层起底的分离纱起底模块与花边层起底模块,以及用于控制花边层编织完成时移位翻针与大身层连接的移位翻针模块。
[0027]编织模块还包括根据具体编织需要通过摇动前后针床在大身层和/或花边层上进行挑洞编织的挑洞模块,以及通过将纱线穿过织针不集圈形成镂空的吊目模块。
[0028]编织模块还包括进行拐花编织的拐花模块、采用正反针方式编织的正反针模块与进行平纹编织的平纹模块。以实现大身层和/或花边层形成不同的样式。
[0029]如图4-16所示,一种针织方法,应用于大身层与花边层的编织,前后针床采用一空一选针编织,具体步骤如下:
一、分离纱起底,分离纱分别在前后针床进行集圈,前针床3与后针床4的集圈位置分别间隔三针,后针床4的集圈位置位于前针床3相邻的两集圈之间;通过采用分离纱进行起底集圈为花边层的编织起过渡连接的作用;
二、大身层编织,在后针床4上分离纱未集圈位置处依次相间进行编织线圈,各编织线圈位置相间一针;在分离纱起底集圈之前大身层编织线圈的位置在后针床4上为一间一设置,在分离纱起底集圈之后,在进行一次大身层编织,使得分离纱可穿过大身层与其连接;
三、花边层起底,在分离纱的集圈位置进行花边层的起底编织;通过分离纱的过渡连接作用将花边层与大身层相连接;
四、花边层的起底空转,在前针床3花边层的起底编织位置处进行编织线圈,后针床4不编织;
五、花边层的起底翻针,将第四步中前针床3上的线圈翻针到后针床4上,与后针床4上原有的起底编织的线圈一间一设置;
六、花边层编织,翻针后,在后针床4的线圈上依次相间进行编织线圈,各线圈位置相间一针;
七、花边层翻针,将后针床4上的所有线圈翻针到前针床3上;翻针方式为依次间隔三针的集圈进行一次翻针,保证翻针效率与效果,因此由于花边层的线圈为一间一设置,因此翻针分两次进行;
八、大身层编织,在第二步中大身层的编织线圈的基础上在后针床4上进行大身层的编织;
九、花边层编织,在前针床3上进行花边层的编织;
十、大身层编织,在后针床4上进行大身层的编织;
根据花边层的具体尺寸可重复实施九、十两步进行循环编织;
十一、花边层结束翻针,编织完成后,将前针床3上的花边层编织线圈全部移一位翻针到后针床4,与后针床4上的大身层编织线圈相合并,完成花边层终端与大身层的连接。
[0030]大身层编织模块用于控制大身层编织步骤,花边层编织模块用于控制花边层编织与花边层的起底空转步骤,翻针模块用于控制花边层的起底翻针、花边层翻针步骤,分离纱起底模块用于控制分离纱起底步骤,花边层起底模块用于控制花边层起底步骤,移位翻针模块用于控制花边层编织完成时移位翻针与大身层连接的花边层结束翻针步骤。
[0031]通过采用分离纱进行起底集圈,后对大身层进行编织,之后在分离纱起底集圈的基础上对花边层进行起底编织,之后经过花边层的起底空转、起底翻针、花边层的编织、花边层翻针等动作使得大身层的编织线圈位置与花边层的编织线圈位置一间一在前针床和后针床上分布,使得花边层的始端与大身层编织于一体,后通过后续编织时的移针翻针动作将花边层终端与大身层连接,将织物的大身层与花边层一体编织成型,无需采用纱线进行缝合,保证外观的美感,同时,减少工作量与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0032]完成大身层与花边层的一体编织后,可将分离纱进行抽离,以保证织物的美观。
[0033]其中,第九步骤与第十步骤之间还设置有大身层和/或花边层的挑洞(图15)或吊目(图16)或拐花(未示出)步骤。具体编织工艺视织物的样式而定,具体不做限制。
[0034]通过设置分离纱起底模块与花边层起底模块实现了可将花边层的始端通过分离纱与大身层进行有效的连接,在编织的过程中,大身层与花边层为依次错开编织,如:大身层在后针床1、3、5、7、9等奇数针上编织,则花边层在前针床2、4、6、8、10等偶数针上编织,通过移位翻针模块在收尾时将花边层向前移一位翻针到后针床上,与后针床大身层的奇数针上的集圈进行合并完成花边层的编织。
[0035]起针梳用于将编织完成的织物向下拉动,防止产生织物堆积卷取的问题,当起针梳带动织物下行至罗拉位置处时,松开起针梳通过两侧的罗拉对织物进行牵引下移。
[0036]实施例2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编织集圈的针床做相应的调换,具体步骤如下:
一、分离纱起底,分离纱分别在前后针床进行集圈,前针床3与后针床4的集圈位置分别间隔三针,后针床4的集圈位置位于前针床3相邻的两集圈之间;通过采用分离纱进行起底集圈为花边层的编织起过渡连接的作用; 二、大身层编织,在前针床3上分离纱未集圈位置处依次相间进行编织线圈,各编织线圈位置相间一针;在分离纱起底集圈之前大身层编织线圈的位置在前针床3上为一间一设置,在分离纱起底集圈之后,在进行一次大身层编织,使得分离纱可穿过大身层与其连接;
三、花边层起底,在分离纱的集圈位置进行花边层的起底编织;通过分离纱的过渡连接作用将花边层与大身层相连接;
四、花边层的起底空转,在后针床4花边层的起底编织位置处进行编织线圈,前针床3不编织;
五、花边层的起底翻针,将第四步中后针床4上的线圈翻针到前针床3上,与前针床3上原有的起底编织的线圈一间一设置;
六、花边层编织,翻针后,在前针床3的线圈上依次相间进行编织线圈,各线圈位置相间一针;
七、花边层翻针,将前针床3上的所有线圈翻针到后针床4上;翻针方式为依次间隔三针的集圈进行一次翻针,保证翻针效率与效果,因此由于花边层的线圈为一间一设置,因此翻针分两次进行;
八、大身层编织,在第二步中大身层的编织线圈的基础上在前针床3上进行大身层的编织;
九、花边层编织,在后针床4上进行花边层的编织;
十、大身层编织,在前针床3上进行大身层的编织;
根据花边层的具体尺寸可重复实施九、十两步进行循环编织;
十一、花边层结束翻针,编织完成后,将后针床4上的花边层编织线圈全部移一位翻针到前针床3,与前针床3上的大身层编织线圈相合并,完成花边层终端与大身层的连接。
[0037]本发明公开的针织衫及编织该针织衫的针织机以及其针织方法,通过采用分离纱进行起底集圈,后对大身层进行编织,之后在分离纱起底集圈的基础上对花边层进行起底集圈编织,之后经过一系列的花边层空转与翻针动作使得大身层的编织集圈位置与花边层的编织集圈位置一间一在前针床和后针床上分布,使得花边层的始端与大身层编织于一体,后通过后续编织时的移针翻针收尾将花边层与大身层连接收尾,将织物的大身层与花边层一体编织成型,无需采用纱线进行缝合,保证外观的美感,同时,减少工作量与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0038]以上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通过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ー种针织衫,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衫包括上下两层,分别为大身层与连接于所述大身层上的花边层,所述大身层与所述花边层一体织成,所述花边层为连接于所述大身层上的至少ー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衫,其特征在于,所述花边层为连接于所述大身层上的多个荷叶边层。
3.—种针织机,其特征在于,用于编织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衫,该针织机包括机売、前针床、后针床、位于所述前、后针床上方的纱嘴、位于所述前、后针床下方的起针梳与罗拉、以及用于选纱的机头,所述机头能够带动所述纱嘴在所述前、后针床上左右移动,所述针织机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总控模块:控制所述针织机的运行; 选纱模块:控制所述机头选择不同的纱嘴; 编织模块:控制所述前、后针床进行编织; 牵引模块:用于控制所述起针梳与所述罗拉运行将编织成型部分下拉; 所述选纱模块、编织模块及牵引模块均与所述总控模块电连接; 所述编织模块包括控制大身层、花边层编织的大身层编织模块与花边层编织模块,控制所述前、后针床上的集圈位置互換的翻针模块、控制分离纱与所述花边层起底的分离纱起底模块与花边层起底模块,以及用于控制所述花边层编织完成时移位翻针与所述大身层连接的移位翻针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干,所述编织模块还包括根据具体编织需要通过摇动前后针床在所述大身层和/或所述花边层上进行挑洞编织的挑洞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模块还包括通过将纱线穿过织针不集圈形成镂空的吊目模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干,所述编织模块还包括进行拐花编织的拐花模块、采用正反针方式编织的正反针模块与进行平纹编织的平纹模块。
7.—种针织方法,用于编织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衫,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针床采用一空ー选针编织,具体步骤如下: 一、分离纱起底,分离纱分别在前后针床上进行集圈,前针床与后针床的集圈位置分别间隔三针,后针床的集圈位置位于前针床相邻的两集圈之间; 二、大身层编织,在后针床上分离纱未集圈位置处依次相间进行编织线圈,各编织线圈位置相间ー针;/在前针床上分离纱未集圈位置处依次相间进行编织线圈,各编织线圈位置相间ー针; 三、花边层起底,在分离纱的集圈位置进行花边层的起底编织; 四、花边层的起底空转,在前针床花边层的起底编织位置处进行编织线圈,后针床不编织;/在后针床花边层的起底编织位置处进行编织线圈,前针床不编织; 五、花边层的起底翻针,将第四步中前针床上的线圈翻针到后针床上,与后针床上原有的起底编织的线圈ー间ー设置;/将第四步中后针床上的线圈翻针到前针床上,与前针床上原有的起底编织的线圈ー间ー设置; 六、花边层编织,翻针后,在后针床的线圈上依次相间进行编织线圈,各线圈位置相间ー针;/翻针后,在前针床的线圈上依次相间进行编织线圈,各线圈位置相间ー针;七、花边层翻针,将后针床上的所有线圈翻针到前针床上;/将前针床上的所有线圈翻针到后针床上; ノ V、大身层编织,在第二步中大身层的编织线圈的基础上在后针床上进行大身层的编织;/在第二步中大身层的编织线圈的基础上在前针床上进行大身层的编织; 九、花边层编织,在前针床上进行花边层的编织;/在后针床上进行花边层的编织; 十、大身层编织,在后针床上进行大身层的编织;/在前针床上进行大身层的编织; 十一、花边层结束翻针,将前针床上的花边层编织线圈全部移一位翻针到后针床上,与后针床上的大身层编织线圈相合并,完成花边层终端与大身层的连接;/将后针床上的花边层编织线圈全部移一位翻针到前针床上,与前针床上的大身层编织线圈相合并,完成花边层终端与大身层的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针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翻针方式为依次间隔三针的线圈进行一次翻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针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步与第十一步中花边层翻针分两次进行。
10.根据权利要求7 -9任一项所述的针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九步骤与所述第十步骤之间还设置有大身层和/或花边层的挑洞或吊目或拐花步骤。
【文档编号】D04B7/28GK103572483SQ201210278034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7日
【发明者】安太平 申请人:江苏景盟针织企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