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针织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筒状编织物部和与该筒状编织物部接合的单层编织物部的针织品。
背景技术:
使用至少具备前后一对针床的横编机,例如,编织短袖半开衿套衫、开衿绒线衫等具有将前后身大片分成左右的部分的针织品。在其分成左右的部分上,存在形成由与成为前后身大片的基底的部分不同的编织纱线构成的前贴边的情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892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作为在前后身大片上设置了前贴边的针织品,在设计上有时要求作为重点前贴边向针织品的表侧鼓起的针织品。作为制作那样的针织品的一般的手法,例如,能举出将前贴边和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开口的筒状编织物部分开编织,在该筒状编织物部的表侧编织物部和里侧编织物部之间夹入作为单层编织物部的前后身大片的基底编织物部进行缝制的手法(缝合)。此缝合,因为花费另行准备前贴边的工时及缝制前贴边的工时,所以希望通过无缝制一边将前贴边一体地编织在前后身大片上一边使前贴边具有鼓起。但是,通过无缝制使基底编织物部(单层编织 物部)和前贴边(筒状编织物部)接合的针织品,虽然在上述专利文献I等中是公知的,但是在该针织品中,基底编织物部和前贴边被连续地编织,两者扁平地连接。因此,使前贴边具有鼓起的无缝制的针织品,现在还没有被提出。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做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无缝制使筒状编织物部和单层编织物部接合,而且使筒状编织物部的一侧具有鼓起的针织品。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发明针织品,具备筒状编织物部和与该筒状编织物部接合的单层编织物部,该筒状编织物部是表侧编织物部和里侧编织物部连接成筒状的筒状编织物部,其特征在于,当将构成上述筒状编织物部的里侧编织物部之中的上述单层编织物部侧的具有至少一个线圈的编织宽度的部分作为部分编织物部,将除了该部分编织物部以外的剩余的部分作为剩余部编织物部时,上述单层编织物部和上述部分编织物部由第一编织纱线编织,上述剩余部编织物部和上述表侧编织物部由第二编织纱线编织,而且,上述单层编织物部和上述表侧编织物部通过无缝制接合,上述部分编织物部和上述剩余部编织物部通过无缝制接合,构成上述部分编织物部的线圈之中的至少上述单层编织物部侧的线圈,在从表侧观看上述针织品时是正面线圈。另外,该正面线圈,只要在编织宽度方向有至少一个即可,但最好在编织宽度方向并列着2 3个。
作为本发明针织品的一个方式,单层编织物部和表侧编织物部的接合,能够举出通过集圈进行的方式。在该情况下,将在表侧编织物部的编织中利用的第二编织纱线向单层编织物部集圈,与将在单层编织物部的编织中利用的第一编织纱线向表侧编织物部集圈相比,能够外观良好地完成单层编织物部和表侧编织物部的分界部。另外,部分编织物部和剩余部编织物部的接合,最好通过集圈进行。作为本发明针织品的一个方式,单层编织物部和表侧编织物部的接合,能够举出通过第一编织纱线和第二编织纱线的交叉进行的方式。在该情况下,如后述的编织例2所示,使用第二编织纱线进行编织,形成与表侧编织物部中的单层编织物部侧的端部连接并配置在该单层编织物部的里侧的追加编织物部。而且,通过使连接第一编织纱线中的单层编织物部和部分编织物部的部分和连接第二编织纱线中的表侧编织物部和追加编织物部的部分交叉,单层编织物部和表侧编织物部被接合。另外,部分编织物部和剩余部编织物部的接合,最好通过集圈进行。作为本发明针织品的一个方式,能够举出剩余部编织物部中的部分编织物部侧的端部与处于与其端部大致相向的位置的上述表侧编织物部连接的方式。发明的效果本发明针织品是单层编织物部和筒状编织物部通过无缝制接合的针织品,是筒状编织物部的表侧编织物部之中的单层编织物部侧的部分向针织品的表侧鼓起的针织品。表侧编织物部向针织品的表侧鼓起,是因为在作为筒状编织物部的里侧编织物部的一部分的部分编织物部上形成的正面线圈从里侧推表侧编织物部。本发明针织品,因为通过无缝制编织,所以在生产性上优良。另外,本发明针织品,因为在接合的单层编织物部和筒状编织物部之间没有缝制部位,所以富有伸缩性。将单层编织物部和筒状编织物部的表侧编织物部通过集圈接合的本发明针织品,是即使在编织宽度方向拉伸针织品,在单层编织物部和筒状编织物部的分界部孔也难以变空的针织品。这是因为单层编织物部和筒状编织物部的表侧编织物部通过集圈牢固地接合,在两编织物的分界部中线圈间的间隔难以变空。将单层编织物部和筒状编织物部的表侧编织物部通过第一编织纱线和第二编织纱线的交叉进行了接合的本发明针织品,是单层编织物部和筒状编织物部的分界部的外观良好的针织品。这是因为在该分界部没有形成用于接合的重叠线圈。通过连接剩余部编织物部中的部分编织物部侧的端部和表侧编织物部,能够以筒状编织物部的表侧编织物部和里侧编织物部的部分编织物部之间不张开的方式使两编织物部相互连接。其结果,能够将部分编织物部压在表侧编织物部上,能由部分编织物部的正面线圈使表侧编织物部有效地向针织品的表侧鼓起。
图1 (A)是记载在实施方式中的开衿绒线衫(针织品)的概要图,(B)是(A)的B-B首1J视图。图2是记载在编织例I中的针 织品的编织方法的编织工序图。 图3是记载在编织例2中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的编织工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下面,作为本发明针织品的实施方式,以由横编机编织的开衿绒线衫为例进行说明。图1 (A)的开衿绒线衫1,具备前身大片2和后身大片3,前身大片2分成右前身大片部2R和左前身大片部2L。右前身大片部2R具有基底编织物部20R和与此基底编织物部20R接合的前贴边25R (由于左前身大片部2L也具备同样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此开衿绒线衫I的最具特征之处在于基底编织物部20R和前贴边25R的接合状态。下面,参照作为图1 (A)的B-B剖视图的图1 (B),说明基底编织物部20R和前贴边25R的接合状态,并且参照图2、图3,说明用于做出该接合状态的编织方法的一例。如图1 (B)所示,基底编织物部20R是没有成为筒状的单层编织物部,前贴边25R是具备在开衿绒线衫I的厚度方向重叠的表侧编织物部5F和里侧编织物部5B的筒状编织物部。在此开衿绒线衫I中,构成前贴边25R的里侧编织物部5B分成基底编织物部20R侧的部分编织物部50和除了此部分编织物部50以外的剩余部编织物部59,部分编织物部50与基底编织物部20R相同,由第一编织纱线与基底编织物部20R连续地编织。另一方面,剩余部编织物部59与表侧编织物部5F相同,由第二编织纱线编织。基底编织物部20R和前贴边25R的表侧编织物部5F通过无缝制接合(参照箭头a )。另外,构成前贴边25R的里侧编织物部5B的部分编织物部50和剩余部编织物部59通过无缝制接合(参照箭头P )。也就是说,在开衿绒线衫I中,基底编织物部20R与以往结构相比向前贴边25R侧延长,其延长的部分构成了成为前贴边25R的一部分的部分编织物部50。在此,因为延长的部分处于开衿绒线衫I的里侧,所以开衿绒线衫I的外观不会被损害。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开衿绒线衫I中,构成部分编织物部50的线圈之中至少基底编织物部20R侧的线圈,在从表侧观看开衿绒线衫I时成为正面线圈。因为正面线圈在开衿绒线衫I的表面侧为凸,所以表侧编织物部5F之中与部分编织物部50重叠的部分被压在部分编织物部50上而向开衿绒线衫I的表侧鼓起。下面说明两个在以上进行了说明的开衿绒线衫I中的基底编织物部20R和前贴边25R的具体的编织例。这些编织例,其任何一种都是使用4张针床横编机的编织例,该4张针床横编机具备向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向的下部前针床(以下称为FD)和下部后针床(以下称为BD),及设置在这些FD和BD的上方并以与下部的针床相同间距并列设置了多根编织针的上部前针床(以下称为FU)和上部后针床(以下称为BU)。此横编机,在前后的针床之间可以进行线圈的移圈,而且配备在横编机上的BD、BU可以向左右位移。《编织例I》在编织例I中,说明通过集圈接合图1(B)的箭头a的部分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图2是其编织工序图。图中的左栏记载的“字母+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中栏的左右方向的箭头及上下方向的箭头分别表示供线口的移动方向(K是伴随编织的)及线圈的移圈的方向。另外,图中的右栏表示在各编织工序中实际进行的编织动作,黑点表示编织针, 表不新形成的线圈,〇表不旧线圈,V字表不集圈孔。另外,右栏的A Q表不FD或者FU的编织针的位置,a q表示BD或者BU的编织针的位置,虚线X-X表示基底编织物部20R和前贴边25R的分界部。 在SI中,表示了使用从供线口 8供给的第一编织纱线,在BD的编织针k i上编织部分编织物部50的线圈列,在FD的编织针H A上编织基底编织物部20R的线圈列的状态。另外,在SI中,也表示了使用从供线口 9供给的第二编织纱线,在FD的编织针I Q上编织表侧编织物部5F的线圈列,在BB的编织针I q上编织剩余部编织物部59的线圈列的状态。供线口 8配置在纸面左侧,供线口 9配置在纸面右侧。供线口 8,是与供线口9相比靠近前针床(FD、FU)的供线口。在S2中,使卡定在BD的编织针1、j上的部分编织物部50的线圈向FU的编织针
1、J移圈。另外,也可以使卡定在BD的编织针k上的部分编织物部50的端部线圈也向FU移圈。将部分编织物部50的端部线圈留在BD上,是为了使上述部分编织物部50的线圈的移圈和接下来的S3、S4的编织稳定。在S3、S4中,使供线口 8往复运动,由FD的编织针A H编织基底编织物部20R的线圈列,由FU的编织针1、J和BD的编织针k编织部分编织物部50的线圈列。在S5中,将在S4中编织了的部分编织物部50的线圈从FU的编织针1、J向BD的编织针1、j移圈。此两个线圈,因为由FU编织,所以在从表侧观看开衿绒线衫I时成为正面线圈。此S5,是为了在接下来的S6以后在编织前贴边25R的表侧编织物部5F时使得部分编织物部50不被编入在该表侧编织物部5F中而必须的工序。在S6中,使供线口 9向基底编织物部20R侧移动,由FD的编织针Q I编织表侧编织物部5F的线圈列。而且,在S7中,使供线口 9向前贴边25R侧移动,当向卡定在FD的编织针H上的基底编织物部20R的线圈上进行了集圈之后,由FD的编织针I K编织表侧编织物部5F的线圈列的一部分,由BD的编织针I q编织剩余部编织物部59的线圈列。在S7中通过向基底编织物部20R的线圈上进行集圈,能够在分界部X接合基底编织物部20R和前贴边25R。另外,·在S7中通过将表侧编织物部5F编织到中途,接下来编织剩余部编织物部59 (里侧编织物部5B),能在部分编织物部50和剩余部编织物部59的分界的位置接合表侧编织物部5F和里侧编织物部5B。在S8中,使供线口 9向基底编织物部20R侧移动,由FD的编织针Q L编织表侧编织物部5F的线圈列的一部分(在S7中未编织的部分),在S9中,使供线口 9向前贴边25R侧移动,当向卡定在BD的编织针k上的部分编织物部50的线圈上进行了集圈之后,由BD的编织针I q编织剩余部编织物部59的线圈列。通过S9的集圈,能够通过无缝制接合部分编织物部50和剩余部编织物部59。通过此S9,部分编织物部50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被固定,成为部分编织物部50能够从里侧推表侧编织物部5F的状态。特别是,在本编织例中,因为在上述S7中接合了表侧编织物部5F和里侧编织物部5B,所以在作为里侧编织物部5B的一部分的部分编织物部50和表侧编织物部5F之间难以空着,能够使部分编织物部50有效地压在表侧编织物部5F上。以后,反复进行S2 S8, 一边增加基底编织物部20R和前贴边25R的编织线圈横列一边接合20R、25R两者。根据以上说明的编织例1,能够由主要由正面线圈构成的部分编织物部50使前贴边25R的表侧编织物部5F向开衿绒线衫的表面侧鼓起。《编织例2》在编织例2中,说明通过第一编织纱线和第二编织纱线的交叉来接合图1 (B)的箭头a的部分的针织品的接合方法。图3是其编织工序图,此图3的表示方法是与图2同样的。另外,在由本编织例2将图1 (B)的箭头a的部分进行了接合的情况下,在图1 (B)中没有表示,但成为表侧编织物部5F向基底编织物部20R的里侧延长的状态(参照后述的图3的追加编织物部55)。在图3的Tl中,表示了与编织例I同样地由来自供线口 8的第一编织纱线编织基底编织物部20R和部分编织物部50的线圈列,由来自供线口 9的第二编织纱线编织剩余部编织物部59和表侧编织物部5F的线圈列的状态。在本编织例2中,还由来自供线口 9的第二编织纱线在BD的编织针f h上也编织了追加的编织物部55。此追加编织物部55与表侧编织物部5F连续,配置在基底编织物部20R的里侧。 在T2 T4中,进行与编织例I的S2 S4相同的编织,增加基底编织物部20R和部分编织物部50的线圈列。在T5中,将在T4中编织并与卡定在FU的编织针1、J上的部分编织物部50的线圈向BD的编织针1、j移圈,并且将卡定在BD的编织针g、h上的追加编织物部55的线圈向FU的编织针G、H移圈。另外,部分编织物部50的移圈,是为了在后工序中使得部分编织物部50不被编入表侧编织物部5F中而必须的工序,但追加编织物部55的移圈不是必须的工序。将追加编织物部55的一部分进行移圈,使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混在追加编织物部55中,是为了抑制追加编织物部55变圆。在T6中,由FD的编织针Q I编织表侧编织物部5F的线圈列,由FU的编织针H、G及BD的编织针f编织追加编织物部55的线圈列。而且,在17中,由FU的编织针H、G及BD的编织针f编织追加编织物部55的线圈列,由FB的编织针I K编织表侧编织物部5F的一部分的线圈列,由BD的编织针L Q编织剩余部编织物部59的线圈列。通过以上说明的一系列的编织(T2 17),能够确定连接第一编织纱线中的基底编织物部20R和部分编织物部50的部分和连接第二编织纱线中的表侧编织物部5F和追加编织物部55的部分的交叉,基底编织物部20R和 前贴边25R在分界部X被接合成无缝制。另外,在17中,以表侧编织物部5F和部分编织物部50之间不张开的方式接合两编织物部5F、5B。在T8中,将在17中编织在FU的编织针G、H上的追加编织物部55的线圈向BD的编织针g、h进行移圈。这是为了在接下来编织基底编织物部20R时,使得追加编织物部55不被配置在基底编织物部20R的表侧。在T9中,使供线口 9向基底编织物部20R侧移动,由FD的编织针Q L编织表侧编织物部5F的线圈列,在TlO中,使供线口 9向前贴边25R侧移动,在向卡定在BD的编织针k上的部分编织物部50的线圈上进行了集圈之后,由BD的编织针I q编织剩余部编织物部59的线圈列。通过TlO的集圈,能够通过无缝制接合部分编织物部50和剩余部编织物部59。以后,反复进行T2 T10,一边增加基底编织物部20R和前贴边25R的编织线圈横列一边接合20R、25R两者。根据以上说明的编织例2,与编织例I同样能使前贴边25R的表侧编织物部5F向开衿绒线衫的表面侧鼓起。《其他的编织例》编织例1、2中的表侧编织物部5F和剩余部编织物部59的编织顺序能够变更。例如,在图2的S7中,当向FD的编织针H进行了集圈之后,由FD的编织针I Q编织表侧编织物部5F的线圈列。接着,由BD的编织针q I编织剩余部编织物部59的线圈列,最后进行与S9相同的编织。另外,本发明并不被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例如,实施方式的针织品,也可以由2张针床横编机编织。在该情况下,可以进行在邻接的线圈之间设置空针的抽针编织。符号说明:1:开衿绒线衫(针织品)2:前身大片3:后身大片2R:右前身大片部20R:基底编织物部(单层编织物部)
25R:前贴边(筒状编织物部)2L:左前身大片部5F:表侧编织物部5B:里侧编织物部50:部分编织物部59:剩余部编织物部55:追加编织物部8、9:供线口
权利要求
1.一种针织品,具备筒状编织物部和与该筒状编织物部接合的单层编织物部,该筒状编织物部是表侧编织物部和里侧编织物部连接成筒状的筒状编织物部,其特征在于, 当将构成上述筒状编织物部的里侧编织物部之中的上述单层编织物部侧的具有至少一个线圈的编织宽度的部分作为部分编织物部,将除了该部分编织物部以外的剩余的部分作为剩余部编织物部时, 上述单层编织物部和上述部分编织物部由第一编织纱线编织,上述剩余部编织物部和上述表侧编织物部由第二编织纱线编织,而且, 上述单层编织物部和上述表侧编织物部通过无缝制接合,上述部分编织物部和上述剩余部编织物部通过无缝制接合, 构成上述部分编织物部的线圈之中的至少上述单层编织物部侧的线圈,在从表侧观看上述针织品时是正面线圈。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针织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单层编织物部和上述表侧编织物部的接合通过集圈进行。
3.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针织品,其特征在于, 具备追加编织物部,该追加编织物部使用上述第二编织纱线编织,与上述表侧编织物部中的上述单层编织物部侧的端部连接,配置在该单层编织物部的里侧, 上述单层编织物部和上述表侧编织物部的接合,通过连接上述第一编织纱线中的上述单层编织物部和上述部分编织物部的部分和连接上述第二编织纱线中的上述表侧编织物部和上述追加编织物部的部分的交叉进行。
4.如权利要求1 3的任一项记载的针织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剩余部编织物部中的上述部分编织物部侧的端部,与处于与该端部大致相向的位置的上述表侧编织物部连接。
全文摘要
一种针织品(1),其接合不同的两个编织物部,而且使一方的编织物部具有鼓起。具备表侧编织物部(5F)和里侧编织物部(5B)连接成筒状的筒状编织物部(25R)和与该筒状编织物部接合的单层编织物部(20R)。当将构成筒状编织物部的里侧编织物部(5B)之中的单层编织物部(20R)侧的一部分作为部分编织物部(50),将剩余的部分作为剩余部编织物部(59)时,单层编织物部(20R)和部分编织物部(50)由第一编织纱线编织,剩余部编织物部(59)和表侧编织物部由第二编织纱线编织。单层编织物部和表侧编织物部通过无缝制接合,部分编织物部和剩余部编织物部通过无缝制接合。构成部分编织物部的线圈之中的至少单层编织物部侧的线圈,在从表侧观看针织品(1)时是正面线圈。
文档编号D04B1/22GK103243469SQ20131002860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日
发明者奥野昌生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