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验及处理针织服饰用检验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715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检验及处理针织服饰用检验台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检验及处理针织服饰用检验台,包括台身、服装架,台身的上端设有支架,支架包括有白炽灯,服装架连接支架,服装架与针织上衣相匹配,服装架自下端开口处设有贯通孔,贯通孔与支架相匹配,支架与贯通孔相连接,支架上套接有轴套;服装架包括有身形架体和转臂,身形架体的两侧旋转连接有转臂;台身的上端设有连接架,连接架的上端伸缩连接有放大镜;台身的上端设有转轴,转轴与服装架的贯通孔相匹配;服装架匹配有移动吸尘罩,移动吸尘罩与服装架相匹配移动吸尘罩的两侧均设有连接口,移动吸尘罩的内壁的两侧分别设有吸尘口。本实用新型可以一目了然的发现针织服饰问题所在,同时可有效除去针织服饰表面的纤维杂质。
【专利说明】一种检验及处理针织服饰用检验台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验及处理针织服饰用检验台。
【背景技术】
[0002]指采用针织面料加工缝制的服装。包括:经编针织服装、纬编针织服装、毛衫(直接织造衣片,不用裁剪缝制,而是套口钩连成衣)以及各种面料混合镶拼的针织服装。广义的针织服装还可以包括手套、袜子、针织帽子、钩编的抽纱制品、围巾、以及各种采用针织面料或针织原理织造和加工的各种产品。还可以根据针织面料的用途分为:针织内衣和针织外衣、针织服饰品。针织服饰比起全棉系列的温文尔雅和正装系列的端正严肃,针织衣物表现出夸大、新颖的全新质感,新型面料技术实现了针织廓型更多的可能性,与各种材质的混搭组合,使得针织无论在街头摇滚、摩登中性,还是性感华丽的风格中都能信手拈来。针织服装具有透气滑爽、穿着舒适的特点,近年来在市场上颇为走俏。
[0003]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针织企业中针织衫的制作都是采用了专业设备来完成,成型的针织衫进入市场前需要经过检验,现有的检验方式大多采用人工检验方式,即检验人员将针织衫置于白炽灯下逐步检验对照、校验和检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差;而且检查人员检查久了便产生疲劳,疲劳极易导致漏检、错检的问题产生。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目的提供一种检验及处理针织服饰用检验台,引入检验台装置,建立与针织服饰相匹配的服装架,配合由内而外发出的灯光,检验中可以一目了然的发现问题所在,避免费时费力、漏检及错检问题的产生。同时加入转轴与吸尘罩的结构,实现针织服饰在离心转动下脱去针织服饰表面的纤维杂质,除杂效果显著。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检验及处理针织服饰用检验台,包括台身、服装架,台身的上端设有支架,支架包括有白炽灯,服装架连接支架,服装架与针织上衣相匹配,其特征在于:服装架自下端开口处设有贯通孔,贯通孔与支架相匹配,支架与贯通孔相连接,支架上套接有轴套,实现服装架可绕支架转动;服装架包括有身形架体和转臂,身形架体的两侧旋转连接有转臂;台身的上端设有连接架,连接架的上端伸缩连接有放大镜;台身的上端设有转轴,转轴与服装架的贯通孔相匹配,转轴的下端连接有电机,电机置于台身内;服装架匹配有移动吸尘罩,移动吸尘罩与服装架相匹配,实现服装架在移动吸尘罩内自转,移动吸尘罩的两侧均设有连接口,移动吸尘罩的内壁的两侧分别设有吸尘口,实现吸附针织服饰表面的纤维杂质。支架与服装架结构相互转动连接,方便检验人员检验,不仅能够保证检验完全,而且检验过程省时省力,检验效率显著提升,同时实现服装架可安装、可拆卸。支架上的白炽灯为检验提供光源,使检验人员能够直接清楚的观察到针织服饰上的瑕疵,避免检验不到位,检验可靠。放大镜进一步有助于检验人员发现细微的瑕疵,保证检验过程彻底到位,检验质量进一步提升。转轴能够带动服装架转动,在转动过程产生离心力,部分纤维杂质挣脱针织服饰向外运动,进一步配合移动吸尘罩的吸附力,能够有效的将针织服饰上的纤维杂质彻底去除,从而得到高质量针织服饰,提升其产品竞争力,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0007]优选后,服装架由透明材料制成。实现白炽灯发出的光能够透射至针织服饰上。
[0008]进一步,身形架体的下折角连接有固定架,固定架与身形架体的下折角相匹配,固定架内壁均匀设有限位凸起,实现固定针织服饰衣角,保证检验时,针织服饰处于完整展开状态,有助于提升检验效果。
[0009]进一步,身形架体两侧分别设有旋转接口,转臂的臂肩处连接有旋转接头,旋转接头与旋转接口相匹配,实现转臂旋转连接于身形架体。避免腋窝处检验不彻底和漏检问题,且转臂自主可调,操作方便。
[0010]进一步,旋转接头包括有固定头和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与旋转接口相匹配,固定头固定转臂。不仅保证转臂能够牢固连接于身形架体,而且实现转臂灵活转动。
[0011]进一步,转臂的臂首端转动连接有环形固定架,环形固定架固定针织服饰的衣袖,保证检验时,衣袖处于展开状态,有助于提升检验效果。
[0012]进一步,连接架设有第一贯通孔,第一贯通孔两侧均设有滑轨,放大镜下端设有滑动接头,滑动接头与滑轨相匹配,实现滑动接头在滑轨内滑动。放大镜可在连接架内伸缩,使得放大镜能够满足对针织服饰不同部位的放大检验。
[0013]进一步,滑轨内设有伸缩头,连接架表面设有控制杆,控制杆与伸缩头相匹配,控制杆控制伸缩头。实现放大镜可拆卸,检验人员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体现了人性化设计。
[0014]进一步,连接口与吸尘口之间连接有通管,连接口、通管及吸尘口相互贯通。保证吸附除杂过程畅通。
[0015]进一步,台身的两侧设有减震块,实现减震效果,缓冲电机工作时产生的轻微振动。
[0016]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本实用新型引入检验台装置,建立与针织服饰相匹配的服装架,配合由内而外发出的灯光,检验方便且彻底,避免费时费力、漏检及错检问题的产生。同时实现针织服饰在离心转动下脱去针织服饰表面的纤维杂质,除杂效果显著。支架与服装架结构相互转动连接,方便检验人员检验,不仅能够保证检验完全,而且检验过程省时省力,检验效率显著提升,同时实现服装架可安装、可拆卸。支架上的白炽灯为检验提供光源,使检验人员能够直接清楚的观察到针织服饰上的瑕疵,避免检验不到位,检验可靠。放大镜进一步有助于检验人员发现细微的瑕疵,保证检验过程彻底到位,检验质量进一步提升。转轴能够带动服装架转动,在转动过程产生离心力,部分纤维杂质挣脱针织服饰向外运动,进一步配合移动吸尘罩的吸附力,能够有效的将针织服饰上的纤维杂质彻底去除,从而得到高质量针织服饰,提升其产品竞争力,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布局合理,操作简便,投入成本低的特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检验及处理针织服饰用检验台的结构示意图;[00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身形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吸尘罩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放大镜与连接架的连接示意图;
[0024]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为图1的I处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检验及处理针织服饰用检验台,包括台身7、服装架1,台身7内设有电机6,台身7两侧设有两个减震块71,减震块71能够缓冲电机6工作时产生的轻微振动。台身7上端分别连接有支架9、连接架42和转轴5,支架9和转轴5分别立于台身7上表面的左半区和右半区,左半区距离支架915cm处为连接架42,转轴5下端连接电机6,因此电机6运转能够带动转轴5转动。支架9包括有白炽灯92,白炽灯92位于支架9上方,同时支架9上套接有轴套91,轴套91并不遮挡白炽灯92。支架9上连接服装架1,服装架I自下端开口处向上设有贯通孔12,贯通孔12与支架9相连接,由于轴套91的承接作用,实现服装架I在受力情况下能够绕支架9旋转;方便检验人员检验,不仅能够保证检验完全,而且检验过程省时省力,检验效率显著提升,同时由于服装架I与支架9并未固定连接,所以服装架I可自支架9上卸下。服装架I与针织服饰的上衣相匹配,针织服饰可套在服装架I上;服装架I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所以白炽灯92发出的光能够透射至针织服饰上。使检验人员能够直接清楚的观察到针织服饰上的瑕疵,避免检验不到位,检验可靠。在实际使用中针织服饰套入服装架I后,由于其优良的弹性,衣角处常出现回缩,检验人员必须用手予以展开。因此在服装架I的下端折角处引入固定架11,固定架11形状与折角形状相匹配,固定架11内壁均匀分布有限位凸起111,使用中将固定架11嵌入折角处,依靠限位凸起111固定针织服饰的衣角,保证检验时,针织服饰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有助于提升检验效果。服装架I包括有身形架体15和转臂2,身形架体15的两侧旋转连接有转臂2,身形架体15两侧分别设有旋转接口 14,转臂2的臂肩处连接有旋转接头;旋转接头包括有固定头21和第一转轴23,第一转轴23与旋转接口 14相匹配,固定头21穿过旋转接口 14,第一转轴23驾于旋转接口 14上,不仅保证转臂2能够牢固连接于身形架体15,而且实现转臂2灵活转动,因此可避免腋窝处检验不彻底及漏检问题,检验人员可通过旋转转臂2对针织服饰腋窝处进行检验。转臂2的臂首端转动连接有环形固定架22,环形固定架22具有一定的弹性,对环形固定架22施加一定的力可将针织服饰的衣袖固定于转臂2上,保证检验时,衣袖处于展开状态,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检验效果。
[0027]连接架42上连接有放大镜4,连接架42内设有第一贯通孔424,第一贯通孔424两侧均设有滑轨421,放大镜4下端设有滑动接头41,滑动接头41与滑轨421相匹配,实现滑动接头41能够在滑轨421内上下滑动,因此放大镜4可在连接架42内伸缩,使得放大镜4能够满足对针织服饰不同部位的放大检验。同时滑轨421内设有伸缩头422,连接架42表面设有控制杆423,控制杆423与伸缩头422相匹配,控制杆423控制伸缩头422,检验人员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放大镜4的使用方法(手拿或者架于连接架42上),体现了人性化设计。[0028]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对针织服饰表面除杂时,将针织服饰套接于服装架I上,使用环形固定架22与固定架11对针织服饰进行固定。然后将服装架I移至转轴5上,与转轴5连接。此时在整个装置上套接移动吸尘罩8:移动吸尘罩8的两侧均设有连接口 82,连接口 82的外侧用以连接吸尘器,连接口 82内侧连接有通管81,通管81上均匀分布有3_5个吸尘口 83,且连接口 82、通管81、吸尘口 83相互贯通,保证吸附除杂过程畅通。套接完整后,连接口 82接通吸尘器,并开启吸尘器,然后开启电机6,电机6转动带动转轴5转动,转轴5转动带动服装架I转动,在离心力和吸附力的双重作用下,针织服饰的表面纤维杂质脱落,进入吸尘器内。此过程能够有效的将针织服饰上的纤维杂质彻底去除,从而得到高质量针织服饰,提升其产品竞争力,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0029]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中,首先将针织服饰套于服装架I上,然后依靠固定架11与环形固定架22固定针织服饰,开启白炽灯92,对针织服饰进行完整的检验,并配合放大镜4进行详细的检验,检验内容包括有尺寸公差、外观疵点、缝迹牢度等。待检查完毕后,将服装架I移至转轴5上,在服装架I上套接移动吸尘罩8。套接完整后,连接口 82接通吸尘器,并开启吸尘器,然后开启电机6,电机6转动带动转轴5转动,转轴5转动带动服装架I转动,在离心力和吸附力的双重作用下,针织服饰的表面纤维杂质脱落,进入吸尘器内。最后将移动吸尘罩8移至存放处,服装架I归位至支架9上并卸下针织服饰。
[003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实用新型为基础,为解决基本相同的技术问题,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地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检验及处理针织服饰用检验台,包括台身、服装架,所述台身的上端设有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有白炽灯,所述服装架连接所述支架,所述服装架与针织上衣相匹配,其特征在于:所述服装架自下端开口处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与所述支架相匹配,所述支架与所述贯通孔相连接,所述支架上套接有轴套,实现所述服装架可绕支架转动;所述服装架包括有身形架体和转臂,所述身形架体的两侧旋转连接有所述转臂;所述台身的上端设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上端伸缩连接有放大镜;所述台身的上端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服装架的所述贯通孔相匹配,所述转轴的下端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置于所述台身内;所述服装架匹配有移动吸尘罩,所述移动吸尘罩与所述服装架相匹配,实现所述服装架在所述移动吸尘罩内自转,所述移动吸尘罩的两侧均设有连接口,所述移动吸尘罩的内壁的两侧分别设有吸尘口,实现吸附针织服饰表面的纤维杂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检验及处理针织服饰用检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服装架由透明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检验及处理针织服饰用检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身形架体的下折角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所述身形架体的下折角相匹配,所述固定架内壁均匀设有限位凸起,实现固定针织服饰衣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检验及处理针织服饰用检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身形架体两侧分别设有旋转接口,所述转臂的臂肩处连接有旋转接头,所述旋转接头与所述旋转接口相匹配,实现所述转臂旋转连接于所述身形架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检验及处理针织服饰用检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接头包括有固定头和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旋转接口相匹配,所述固定头固定所述转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检验及处理针织服饰用检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臂的臂首端转动连接有环形固定架,所述环形固定架固定针织服饰的衣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检验及处理针织服饰用检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设有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两侧均设有滑轨,所述放大镜下端设有滑动接头,所述滑动接头与所述滑轨相匹配,实现所述滑动接头在所述滑轨内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检验及处理针织服饰用检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内设有伸缩头,所述连接架表面设有控制杆,所述控制杆与所述伸缩头相匹配,所述控制杆控制所述伸缩头,实现所述放大镜可拆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检验及处理针织服饰用检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口与所述吸尘口之间连接有通管,所述连接口、所述通管及所述吸尘口相互贯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检验及处理针织服饰用检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台身的两侧设有减震块,实现减震效果。
【文档编号】D06H3/16GK203700832SQ201420059546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9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9日
【发明者】张国勇 申请人:张国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