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喷纺丝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2282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熔喷纺丝输送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熔喷纺丝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纺织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熔喷纺丝是一种非织造纺丝技术,借助高温气流使刚挤出的高聚物熔体迅速高倍拉伸,并在冷却气流的作用下使纤维冷却和结晶。熔喷纺丝具有工艺流程短、可以纺丝直接制成无纺织物、纤维直径细等优点。在熔喷纺丝中,需要使用成网帘接收冷却和结晶的微细短纤维。在成网帘下方制造负压是使纤维可靠附着在成网帘上的方法,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是:

成网帘下方的负压不够均匀,由于整个成网帘下方的空气均能够被负压装置抽走,因此靠近真空泵的成网帘的一端的空气被抽走较多,相比之下远离真空泵的成网帘的一端的空气则被抽走较少,这造成了成网帘下方的负压程度不够均匀,从靠近真空泵的一端向另一端负压程度逐渐减小。负压不够均匀决定了成网帘上表面各处吸附纤维的稳定程度不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网帘上表面各处负压程度均匀的熔喷纺丝输送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熔喷纺丝输送装置包括四组滚筒和绕设在四组滚筒上的成网帘;四组滚筒中至少一组滚筒连接外置的动力装置并作为主动滚筒;

四组滚筒以及成网帘围成空腔,空腔内设有负压箱,负压箱一端伸出所述空腔且该端设有负压箱的开口;负压箱的开口连接有抽真空管路,抽真空管路连接有真空泵;负压箱上表面与其上方的成网帘相邻且位于所述空腔内的负压箱上表面均匀设有负压孔;

负压箱的顶板间隔连接有两道弧形的导流板,两道导流板的底端连接在负压箱的开口处的两侧壁上;

以输送物料的方向为前向,以在水平方向上垂直于输送物料的方向为左右方向,两道弧形的导流板的顶端将负压箱顶面沿左右方向均匀分为三等份;两道弧形的导流板的底端将负压箱的开口沿上下方向均匀分为三等份;两道弧形板将负压箱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负压室、第二负压室和第三负压室。

所述抽真空管路上设有负压调节阀。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在成网帘上表面各处下方的空腔内形成均匀的负压,使纤维更可靠、均匀地附着在成网帘上,防止负压不均匀带来的危害。

抽真空管路上设有负压调节阀,可以根据工艺需要,或者根据现场观察来调节负压调节阀的开启度,从而调节成网帘下方的负压程度,使成网帘下方的负压条件更适合于现场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工作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负压箱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中的箭头方向是成网帘的输送方向。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熔喷纺丝输送装置包括四组滚筒1和绕设在四组滚筒1上的成网帘2;四组滚筒1中至少一组滚筒1连接外置的动力装置并作为主动滚筒1;外置的动力装置可以是减速电机等常规装置,图未示。

四组滚筒1以及成网帘2围成空腔3,空腔3内设有负压箱4,负压箱4一端伸出所述空腔3且该端设有负压箱的开口5;负压箱的开口5连接有抽真空管路6,抽真空管路6连接有真空泵7;负压箱4上表面与其上方的成网帘2相邻且位于所述空腔3内的负压箱4上表面均匀设有负压孔8;

负压箱4的顶板间隔连接有两道弧形的导流板9,两道导流板9的底端连接在负压箱的开口5处的两侧壁上;

以输送物料的方向为前向,以在水平方向上垂直于输送物料的方向为左右方向,两道弧形的导流板9的顶端将负压箱4顶面沿左右方向均匀分为三等份;两道弧形的导流板9的底端将负压箱的开口5沿上下方向均匀分为三等份;两道弧形板将负压箱4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负压室10、第二负压室11和第三负压室12。

所述抽真空管路6上设有负压调节阀13。

使用时,成网帘2上表面中部位于纺丝模头的出口的正下方。工作中开启真空泵7,熔体14从纺丝模头的出口向下喷出,形成的纤维正好落在成网帘2的中部。抽真空管路6中的负压到达负压箱的开口5时,经过导流板9的导流,对第一负压室10、第二负压室11和第三负压室12产生均匀的抽吸作用,在第一负压室10、第二负压室11和第三负压室12内产生均匀的负压。第一负压室10、第二负压室11和第三负压室12的负压经过负压孔8传导至成网帘2上表面的下方,从而在成网帘2上表面的下方沿左右方向上产生均匀的负压。

如果没有设置所述两道导流板9,则抽真空管路6内的负压在负压箱的开口5附近的负压孔8内迅速传递至成网帘2上表面下方,将该处的空气抽吸入负压箱4,使得成网帘2上表面下方各处的负压并不均匀,靠近负压箱4开口处的负压程度远大于远离负压箱4开口处的负压程度。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负压箱4、导流板9以及负压孔8的结构,就避免了上述成网帘2上表面下方各处的负压不均匀的现象,使得抽真空管路6内的负压能够经第一负压室10、第二负压室11和第三负压室12均匀地到达成网帘2上表面下方各处。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