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光变复合反光提花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83374发布日期:2020-11-03 23:45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光变复合反光提花面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品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光变复合反光提花面料。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针织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穿着舒适,而且还需要更多的功能来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功能单一化的针织布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有些针织布面料虽然穿着效果舒适,但功能单一,不能满足人们对美感及个性的追求。因此,需要更多的注意这一系列问题,在达到穿着舒适的同时还能满足人们的个性要求,这样的面料更受使用者的欢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时尚的光变复合反光提花面料。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光变复合反光提花面料,此面料由26s涤纱、26s人棉和75d/40d涤纶包覆丝,经交织成的成圈和浮线结构组成,成份比例为涤纶/人棉/氨纶70/27/3,所述26s涤纱为皮芯结构,皮层是横截面为“三角形”的聚酯纤维,芯层为感光材料;此面料12路为一个花型循环,每路10枚织针,第1、5、9路,上针的第1、3、5、7、9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编织,下针不参加编织;第2路,上针的第2、4、6、8、10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下针的第2、3、5、6、7、9、10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编织;第3、7、11路,上针的第2、4、6、8、10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下针不编织;第4路,上针的第1、3、5、7、9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下针的第1、4、8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第6路,上针的第2、4、6、8、10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下针的第1、3、4、6、8、9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第8路,上针的第1、3、5、7、9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下针的第2、5、7、10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第10路,上针的第2、4、6、8、10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下针的第1、2、3、4、7、8、10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第12路,上针的第1、3、5、7、9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下针的第3、6、9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其中,第1f、3f、5f、7f、9f、11f采用26s的精梳全棉纱,第2f、6f、10f采用的是26s的涤纱,第4f、8f、12f采用的是75d/40d低弹丝。

所述面料的克重为340克/平方米。

所述26s涤纱和75d/40d涤纶包覆丝的线长26cm/100g,26s人棉的线长是14cm/100g;所述面料的门幅150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节能环保,厚实保暖,穿着舒适,时尚炫酷,在防伪领域和装饰服装领域都有良好的发展和宽广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编织工艺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26s涤纱的“三角形”纤维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织针排列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三角配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的一种新型光变复合反光提花面料,此面料由26s涤纱、26s人棉和75d/40d涤纶包覆丝,经交织成的成圈和浮线结构组成,成份比例为涤纶/人棉/氨纶70/27/3,所述26s涤纱为皮芯结构,皮层是横截面为“三角形”的聚酯纤维1,芯层为感光材料2;此面料12路为一个花型循环,每路10枚织针,第1、5、9路,上针的第1、3、5、7、9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编织,下针不参加编织;第2路,上针的第2、4、6、8、10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下针的第2、3、5、6、7、9、10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编织;第3、7、11路,上针的第2、4、6、8、10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下针不编织;第4路,上针的第1、3、5、7、9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下针的第1、4、8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第6路,上针的第2、4、6、8、10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下针的第1、3、4、6、8、9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第8路,上针的第1、3、5、7、9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下针的第2、5、7、10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第10路,上针的第2、4、6、8、10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下针的第1、2、3、4、7、8、10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第12路,上针的第1、3、5、7、9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下针的第3、6、9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其中,第1f、3f、5f、7f、9f、11f采用26s的精梳全棉纱,第2f、6f、10f采用的是26s的涤纱,第4f、8f、12f采用的是75d/40d低弹丝。

所述面料的克重为340克/平方米。

所述26s涤纱和75d/40d涤纶包覆丝的线长26cm/100g,26s人棉的线长是14cm/100g;所述面料的门幅150cm。

其中,26s涤纱为皮芯结构,皮层是横截面为“三角形”的聚酯纤维,芯层为感光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变及反光效果。

此类提花结构的设计,可较大程度的发挥光变及反光效果,更能满足人们对求异和个性的追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光变复合反光提花面料,其特征在于:此面料由26s涤纱、26s人棉和75d/40d涤纶包覆丝,经交织成的成圈和浮线结构组成,所述26s涤纱为皮芯结构,皮层是横截面为“三角形”的聚酯纤维(1),芯层为感光材料(2);此面料12路为一个花型循环,每路10枚织针,第1、5、9路,上针的第1、3、5、7、9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编织,下针不参加编织;第2路,上针的第2、4、6、8、10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下针的第2、3、5、6、7、9、10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编织;第3、7、11路,上针的第2、4、6、8、10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下针不编织;第4路,上针的第1、3、5、7、9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下针的第1、4、8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第6路,上针的第2、4、6、8、10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下针的第1、3、4、6、8、9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第8路,上针的第1、3、5、7、9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下针的第2、5、7、10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第10路,上针的第2、4、6、8、10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下针的第1、2、3、4、7、8、10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第12路,上针的第1、3、5、7、9枚针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下针的第3、6、9编织成圈,其余不参加编织;其中,第1f、3f、5f、7f、9f、11f采用26s的精梳全棉纱,第2f、6f、10f采用的是26s的涤纱,第4f、8f、12f采用的是75d/40d低弹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光变复合反光提花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的克重为340克/平方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光变复合反光提花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26s涤纱和75d/40d涤纶包覆丝的线长26cm/100g,26s人棉的线长是14cm/100g;所述面料的门幅150c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光变复合反光提花面料,由26S涤纱、26S人棉和75D/40D涤纶包覆丝,经交织成的成圈和浮线结构组成,成份比例为涤纶/人棉/氨纶70/27/3,26S涤纱和75D/40D涤纶包覆丝的线长26cm/100G,26S人棉的线长是14cm/100G,面料的克重为340克/平方米,由机型为34寸24针的提花机台织造,门幅150cm。其中,26S的涤纱为皮芯结构,皮层是横截面为“三角形”的聚酯纤维1组成,芯层为感光材料;本实用新型能达到节能环保,厚实保暖,穿着舒适,时尚炫酷,在防伪领域和装饰服装领域都有良好的发展和宽广的应用前景。

技术研发人员:杨超;夏志龙;黄跃进;曾辉;叶立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绍兴大发布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01
技术公布日:2020.11.0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