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89500发布日期:2020-09-04 11:36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变色面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布料,涉及一种变色面料。



背景技术:

变色面料分为:感光变色面料,感温变色面料,液晶变色面料,夜光变色面料。这种在阳光下变色的面料。利用太阳光(uv光)控制颜色的改变。基本色四色:紫、蓝、黄、红。印刷出来的产品可从无色到紫色、无色到蓝色、无色到黄色、无色到红色;又或者从一个颜色变到另一个颜色。但是一般的变色布都是整幅的面料形式,较为呆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形式较为呆板的问题,提供一种较为形式较为生动的变色面料。

本实用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变色面料,包括面层,所述面层上涂覆有花纹和/或标志形状的粘合剂层,变色纤维以静电植绒方式粘合在粘合剂层上,所述面层由纬线和甲类经线、乙类经线交织构成,所述纬线为并排布置,一股甲类经线与一股对应的乙类经线相配合形成面层经线,所述面层经线包括面层经线直线部和面层经线交叉部,所述面层经线直线部为甲类经线和乙类经线并排平行的部分,所述面层经线交叉部为甲类经线和乙类经线相互交叉的部分,所述面层经线交叉部的位置为面层经线从上到下穿设过纬线再从下到上回复至面层的交织位,所述面层经线直线部布置在纬线的上方,面层经线直线部覆盖超过至少3股纬线后才配置有一个面层经线交叉部,所述纬线为恒温相变纤维制成。面层只是所有面料层中与变色纤维的接触面,底层、基层等其他材料和形式,本实用新型中不做任何的限制,可以自由选择,本实用新型中,花纹和/或标志形状由粘合剂涂设,涂设的过程较为方便,快捷,工业化程度较高,其次,变色纤维以静电植绒方式粘合在粘合剂层,从而形成变色纤维在感光、感温、夜光等不同环境调节下的变色,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了感温变色的方式,因此纬线部分采用纬恒温相变纤维制成,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温度,由于基础温度稳定,因此,可以选择是否在短时间内的连续变色或部分变色,如果不需要短时间内的连续变色,可以将纬线恒温温度设计的离感温变色的阈值较远,只有当温度变化超过一定范围值之后才进行变色显示,能够起到较好的温度指示的作用,进一步的,如果使用者需要短时间内的连续变色以增加其色彩表现力,则可以将纬线恒温温度设计的离感温变色的阈值较近,且将变色纤维掺杂为不同感温温度的变色纤维,如此,温度稍有变化就会在短时间内的连续变色或部分变色,有较好的色彩表现力,这与传统的一次性织就整幅面料,绣花的形式有较大的差异,能够进一步增强其立体感官,在用于警示等具体功能的时候更为鲜艳显眼。

作为优选,所述的变色纤维由二炔化合物和作为纺丝基材的高分子聚合物/热固型聚氨酯混合聚合物,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复合而成。此技术由江南大学研制,已在2018.5.18申请一种光/热双致变色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其所得材料和应用的专利。

作为优选,所述甲类经线和乙类经线为材质相同的复合纱线。

作为优选,所述甲类经线和乙类经线为锦纶、氨纶或锦纶加氨纶的复合纱线。

作为优选,所有面层经线交叉部以斜向方式排列,斜向排列的面层经线交叉部与所述纬线的夹角小于等于45度。

本实用的实质性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花纹和/或标志形状由粘合剂涂设,涂设的过程较为方便,快捷,工业化程度较高,其次,变色纤维以静电植绒方式粘合在粘合剂层,从而形成变色纤维在感光、感温、夜光等不同环境调节下的变色,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了感温变色的方式,因此纬线部分采用纬恒温相变纤维制成,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温度,由于基础温度稳定,因此,可以选择是否在短时间内的连续变色或部分变色,如果不需要短时间内的连续变色,可以将纬线恒温温度设计的离感温变色的阈值较远,只有当温度变化超过一定范围值之后才进行变色显示,能够起到较好的温度指示的作用,进一步的,如果使用者需要短时间内的连续变色以增加其色彩表现力,则可以将纬线恒温温度设计的离感温变色的阈值较近,且将变色纤维掺杂为不同感温温度的变色纤维,如此,温度稍有变化就会在短时间内的连续变色或部分变色,有较好的色彩表现力。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整体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正面俯视示意图;

图中:1、面层,2、粘合剂层,3、变色纤维,11、纬线,12、甲类经线,13、乙类经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变色面料(参见附图1和附图2),包括面层1,所述面层上涂覆有花纹和/或标志形状的粘合剂层2,变色纤维3以静电植绒方式粘合在粘合剂层上,所述面层由纬线11和甲类经线12、乙类经线13交织构成,所述纬线为并排布置,一股甲类经线与一股对应的乙类经线相配合形成面层经线,所述面层经线包括面层经线直线部和面层经线交叉部,所述面层经线直线部为甲类经线和乙类经线并排平行的部分,所述面层经线交叉部为甲类经线和乙类经线相互交叉的部分,所述面层经线交叉部的位置为面层经线从上到下穿设过纬线再从下到上回复至面层的交织位,所述面层经线直线部布置在纬线的上方,面层经线直线部覆盖超过至少3股纬线后才配置有一个面层经线交叉部,所述纬线为恒温相变纤维制成。所述甲类经线和乙类经线为材质相同的复合纱线。所述甲类经线和乙类经线为为锦纶、氨纶或锦纶加氨纶的复合纱线。所有面层经线交叉部以斜向方式排列,斜向排列的面层经线交叉部与所述纬线的夹角小于等于45度。所述的变色纤维由二炔化合物和作为纺丝基材的高分子聚合物/热固型聚氨酯混合聚合物,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复合而成。此技术由江南大学研制,已在2018.5.18申请一种光/热双致变色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其所得材料和应用的专利。本实施例中,面层只是所有面料层中与变色纤维的接触面,底层、基层等其他材料和形式,本实施例中不做任何的限制,可以自由选择,本实施例中,花纹和/或标志形状由粘合剂涂设,涂设的过程较为方便,快捷,工业化程度较高,其次,变色纤维以静电植绒方式粘合在粘合剂层,从而形成变色纤维在感光、感温、夜光等不同环境调节下的变色,本实施例中采用了感温变色的方式,因此纬线部分采用纬恒温相变纤维制成,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温度,由于基础温度稳定,因此,可以选择是否在短时间内的连续变色或部分变色,如果不需要短时间内的连续变色,可以将纬线恒温温度设计的离感温变色的阈值较远,只有当温度变化超过一定范围值之后才进行变色显示,能够起到较好的温度指示的作用,进一步的,如果使用者需要短时间内的连续变色以增加其色彩表现力,则可以将纬线恒温温度设计的离感温变色的阈值较近,且将变色纤维掺杂为不同感温温度的变色纤维,如此,温度稍有变化就会在短时间内的连续变色或部分变色,有较好的色彩表现力,这与传统的一次性织就整幅面料,绣花的形式有较大的差异,能够进一步增强其立体感官,在用于警示等具体功能的时候更为鲜艳显眼。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实用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技术特征:

1.一种变色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面层,所述面层上涂覆有花纹和/或标志形状的粘合剂层,变色纤维以静电植绒方式粘合在粘合剂层上,所述面层由纬线和甲类经线、乙类经线交织构成,所述纬线为并排布置,一股甲类经线与一股对应的乙类经线相配合形成面层经线,所述面层经线包括面层经线直线部和面层经线交叉部,所述面层经线直线部为甲类经线和乙类经线并排平行的部分,所述面层经线交叉部为甲类经线和乙类经线相互交叉的部分,所述面层经线交叉部的位置为面层经线从上到下穿设过纬线再从下到上回复至面层的交织位,所述面层经线直线部布置在纬线的上方,面层经线直线部覆盖超过至少3股纬线后才配置有一个面层经线交叉部,所述纬线为恒温相变纤维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色纤维由二炔化合物和作为纺丝基材的高分子聚合物/热固型聚氨酯混合聚合物,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复合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甲类经线和乙类经线为材质相同的复合纱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色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甲类经线和乙类经线为锦纶、氨纶或锦纶加氨纶的复合纱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色面料,其特征在于:所有面层经线交叉部以斜向方式排列,斜向排列的面层经线交叉部与所述纬线的夹角小于等于45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涉及一种变色面料,本实用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面层,所述面层上涂覆有花纹和/或标志形状的粘合剂层,变色纤维以静电植绒方式粘合在粘合剂层上,所述面层由纬线和甲类经线、乙类经线交织构成,所述纬线为并排布置,所述面层经线交叉部的位置为面层经线从上到下穿设过纬线再从下到上回复至面层的交织位,所述面层经线直线部布置在纬线的上方,面层经线直线部覆盖超过至少3股纬线后才配置有一个面层经线交叉部,所述纬线为恒温相变纤维制成。所述甲类经线和乙类经线为材质相同的复合纱线。所述甲类经线和乙类经线为锦纶、氨纶或锦纶加氨纶的复合纱线。

技术研发人员:陈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萧山龙泰织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06
技术公布日:2020.09.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