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靛蓝星点平纹针织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946653发布日期:2024-02-07 12:09阅读:20来源:国知局
一种靛蓝星点平纹针织布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纺织,具体为一种靛蓝星点平纹针织布。


背景技术:

1、针织布即是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织物,分经编针织布和纬编针织布。

2、现有技术中,针织牛仔面料所用组织以单面斜纹布为主,现有的针织牛仔面料品种单一、面料结构较少、使用范围较小,不能满足市场对针织牛仔面料多样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靛蓝星点平纹针织布,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靛蓝星点平纹针织布,包括若干最小循环结构单元,所述最小循环结构单元由十二路线圈横列和四路线圈纵列组成,其中:

3、所述十二路线圈横列由第1、2、3、4、5、6、7、8、9、10、11、12路纬纱依次横向排列组成;

4、第1、3、5、7、9、11路纬纱为混纺纱,第2、4、6、8、10路纬纱为白纱;所述混纺纱由靛蓝纱和氨纶丝合并织造;

5、所述四路线圈纵列包括第ⅰ线圈纵列、第ⅱ线圈纵列、第ⅲ线圈纵列和第ⅳ线圈纵列;其中:

6、所述第ⅰ线圈纵列由第1、3、5、7、8、9、10路纬纱在面料反面经过纬编依次串套而成,第2、4、6、12路纬纱为正面长浮线;

7、所述第ⅱ线圈纵列由第1、3、5、6、7、9、11、12路纬纱在面料反面经过纬编依次串套而成,第2、4、8、10路纬纱为正面长浮线;

8、所述第ⅲ线圈纵列由第1、3、4、5、7、9、11路纬纱在面料反面经过纬编依次串套而成,第2、4路纬纱为正面长浮线;

9、所述第ⅳ线圈纵列由第1、2、3、5、7、9、11路纬纱在面料反面经过纬编依次串套而成,第4、6、8、10、12路纬纱为正面长浮线。

10、优选的,四路线圈纵列按照以下顺序循环排列:第ⅰ线圈纵列、第ⅱ线圈纵列、第ⅲ线圈纵列、第ⅳ线圈纵列。

11、优选的,形成的正面长浮线集中到面料正面作为服饰贴身里面;形成毛圈集中到面料反面作为服饰表面。

12、优选的,第1、2、3、4、5、6、7、8、9、10、11、12路纬纱为一个循环。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靛蓝星点平纹针织布,采用靛蓝纱和氨纶丝合并织造,并且在针织布中加入白纱,制得靛蓝星点平纹针织布;丰富了针织牛仔面料品种、面料结构得到优化、使用范围广,满足市场对针织牛仔面料多样化的需求。



技术特征:

1.一种靛蓝星点平纹针织布,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最小循环结构单元,所述最小循环结构单元由十二路线圈横列和四路线圈纵列组成,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靛蓝星点平纹针织布,其特征在于:四路线圈纵列按照以下顺序循环排列:第ⅰ线圈纵列、第ⅱ线圈纵列、第ⅲ线圈纵列、第ⅳ线圈纵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靛蓝星点平纹针织布,其特征在于:形成的正面长浮线集中到面料正面作为服饰贴身里面;形成毛圈集中到面料反面作为服饰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靛蓝星点平纹针织布,其特征在于:第1、2、3、4、5、6、7、8、9、10、11、12路纬纱为一个循环。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靛蓝星点平纹针织布,包括若干最小循环结构单元,所述最小循环结构单元由十二路线圈横列和四路线圈纵列组成,其中:所述十二路线圈横列由第1、2、3、4、5、6、7、8、9、10、11、12路纬纱依次横向排列组成;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出的靛蓝星点平纹针织布,采用靛蓝纱和氨纶丝合并织造,并且在针织布中加入白纱,制得靛蓝星点平纹针织布;丰富了针织牛仔面料品种、面料结构得到优化、使用范围广,满足市场对针织牛仔面料多样化的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吴军,王凯,唐为芳,吴建芳,徐红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兰朵针织服装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8
技术公布日:2024/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