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织圆机的定心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826757发布日期:2024-04-30 17:36阅读:14来源:国知局
一种针织圆机的定心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纺织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针织圆机的定心结构。


背景技术:

1、针织大圆机,学名针织圆形纬编机。由于针织大圆机的成圈系统多,转速高、产量高、花形变化快、织物品质好、工序少、产品适应性强,所以发展很快。

2、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和图2所示,针织大圆机的上外圈定心结构和下底板定心结构原来均采用定心块3’固定,但其存在问题有:定心块3’和上外圈1/下底板2直接的连接关系,需要有一定预紧力才能稳定紧密固定;但上外圈1/下底板2因生产时需要做相对应的圆周转动,如果与定心块3’之间的预紧力不够,移动完成后圆心位置会有变动,如果与定心块3’之间的预紧力过大,移动时定心块3’与上外圈1/下底板2之间的摩擦力会很大,导致其无法做圆周转动。

3、有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拆装方便,且具有一定的预紧力的针织圆机的定心结构。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一种针织圆机的定心结构,包括大盘、定心结构、相互连接的上外圈和七字脚以及相互连接的下底板和下压圈,所述七字脚和所述下压圈分别安装在所述大盘上,所述定心结构包括锁紧螺栓和轴承,所述轴承包括轴承外圈、轴承内圈和轴承滚子,所述轴承内圈通过所述锁紧螺栓安装在所述七字脚/所述下压圈上,所述轴承外圈与所述上外圈/所述下底板的侧边相顶紧。

3、优选地,还包括套设在所述锁紧螺栓外侧的偏心轮组件,且所述偏心轮组件与所述轴承内圈紧配合。

4、优选地,所述偏心轮组件包括偏心柱,所述偏心柱上沿其轴线方向设置有偏心孔,所述锁紧螺栓与所述偏心孔紧配合。

5、优选地,所述锁紧螺栓的下端部为螺纹段,所述七字脚和所述下压圈分别设置有供所述螺纹段穿过的螺纹通孔,所述螺纹段与所述螺纹通孔螺纹连接。

6、优选地,所述锁紧螺栓的中部为连接段,所述连接段与所述偏心孔紧配合。

7、优选地,所述锁紧螺栓的上端部固定设置有内六角螺母头。

8、优选地,所述偏心柱和所述连接段上沿其轴线的垂直方向均设置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贯穿所述偏心柱和所述连接段,所述贯穿孔可通过一转动杆带动所述偏心柱转动。

9、通过采用前述设计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锁紧螺栓和轴承,在保证轴承和上外圈/下底板之间的预紧力的情况下,不影响上外圈/下底板的顺利转动;通过设置偏心柱,驱锁紧螺栓转动,从而带动偏心柱和轴承内圈转动,从而使轴承外圈的外侧壁靠近或远离上外圈/下底板的侧边,以此调整二者之间的预紧力,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效率高,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技术特征:

1.一种针织圆机的定心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大盘、定心结构、相互连接的上外圈和七字脚以及相互连接的下底板和下压圈,所述七字脚和所述下压圈分别安装在所述大盘上,所述定心结构包括锁紧螺栓和轴承,所述轴承包括轴承外圈、轴承内圈和轴承滚子,所述轴承内圈通过所述锁紧螺栓安装在所述七字脚/所述下压圈上,所述轴承外圈与所述上外圈/所述下底板的侧边相顶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织圆机的定心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设在所述锁紧螺栓外侧的偏心轮组件,且所述偏心轮组件与所述轴承内圈紧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针织圆机的定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轮组件包括偏心柱,所述偏心柱上沿其轴线方向设置有偏心孔,所述锁紧螺栓与所述偏心孔紧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织圆机的定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螺栓的下端部为螺纹段,所述七字脚和所述下压圈分别设置有供所述螺纹段穿过的螺纹通孔,所述螺纹段与所述螺纹通孔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针织圆机的定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螺栓的中部为连接段,所述连接段与所述偏心孔紧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织圆机的定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螺栓的上端部固定设置有内六角螺母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针织圆机的定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柱和所述连接段上沿其轴线的垂直方向均设置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贯穿所述偏心柱和所述连接段,所述贯穿孔可通过一转动杆带动所述偏心柱转动。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针织圆机的定心结构,包括大盘、定心结构、上外圈、七字脚、下底板和下压圈,定心结构包括锁紧螺栓和轴承,轴承包括轴承外圈、轴承内圈和轴承滚子,轴承内圈通过锁紧螺栓安装在七字脚/下压圈上,轴承外圈与上外圈/下底板的侧边相顶紧。本技术通过锁紧螺栓和轴承,在保证轴承和上外圈/下底板之间的预紧力的情况下,不会影响上外圈/下底板的顺利转动;通过设置偏心柱,驱动锁紧螺栓转动,从而带动偏心柱和轴承内圈转动,从而使轴承外圈的外侧壁靠近或远离上外圈/下底板的侧边,以此调整二者之间的预紧力,本技术操作简便,效率高,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技术研发人员:陈财宝,曾志明,易新生,李冬青,李县道,庄彬彬,苏志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晋江宏基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30
技术公布日:2024/4/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