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用梭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8491阅读:32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纫机用梭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缝纫机用梭芯。
通常,对世界上普遍使用的缝纫机来说底线是必需使用的,而且大部分缝纫机都是在缝纫机台板下面安置梭芯,随着缝纫机的运作使它能够供应底线。为了不断供应底线,缝纫机操作者需要隔一定周期从缝纫机底部取出用完的梭芯,换上另外一个绕满底线的新梭芯来保证底线的供应,这样才能持续进行缝纫工作。
在缝纫机底部设置梭芯时,应先把空心轴上绕满底线的梭芯安置在独立的梭内,然后再把此梭安装到缝纫机台板底部上让它持续供应底线。此时,梭芯的大小由将内置梭芯的梭的内部容积(大小)所左右,但上述梭的外形大小是国际标准规定的,因而无限制地扩大梭架内部容积是不可能的。因此为绕更多量的底线所开发的梭芯也不得不有局限性,这是实情。
换句话说,梭的内周面和内部是因为考虑到标准化的梭的特性强度等不能随意去扩大容积,同时对插入梭内安置的梭芯来说,向梭的外面突出的程度要在缝纫机的缝纫针下降范围内。因此,其总体的大小(宽)也不可能扩大。
由此,有人在考虑到上述梭和梭芯所具有的局限性的基础上,作为增加梭芯上底线线量的手段,试着去扩大安置梭芯的梭架的内径,并相应地扩大梭芯的外径来达到最大限度地增加梭芯上的底线量。同时为了安置使用大外径的梭芯,对梭的内周面切削以扩大其内径,但这受梭内结构限制,自然梭芯扩大其外径也有着局限性。因此虽不知底线量究竟能增加到何等程度,但其增加的底线量是极其微小的。因而这仍不能成为绕更多底线的可取的手段。为了底线的充足供应,在缝纫工作途中把梭芯频繁地用绕满线的新的梭芯来替换。用此方式来供应底线,不仅带来了裁缝工作的效率低下,也相应引起了裁缝工作成本上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考虑到上述标准梭的外形尺寸给内部空间带来的尺寸的限制是导致梭芯尺寸也在一定范围内要受限制而其底线卷绕量只能受限制的以往梭芯所具有的诸多问题,把梭芯的空心轴部位分隔成不同外径的线圈能够多段地卷绕,使得不需对梭的内部容积做多大改动就能把梭芯上所卷绕线量增加到最大范围。从而提供一个能减少在缝纫工作途中为底线的持续供应而替换梭芯的次数,并给缝纫工作带来好处的缝纫机用梭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缝纫机用梭芯,它可拆卸地安装在开口部设有梭芯套的梭的中央芯子上,其中,所述梭芯包括能够在中央芯子上自如移动的连通管,在连通管的两端各设有一侧壁,一端的侧壁的外径比另一端侧壁的外径小,两侧壁之间设有其外周面为弯曲凸部及弯曲凹部反复交叉形成的分隔壁。
在所述的缝纫机用梭芯中,上述分隔壁外周面上反复形成的弯曲凸部的外径和上述一侧壁的外径大小一致。
在所述的缝纫机用梭芯中,上述分隔壁外周面上反复形成的弯曲凹部的外径与上述另一侧壁的外径大小一致。
在所述的缝纫机用梭芯中,上述第二空心轴部位于缝纫针的最大下降位置的正下方。
从以上说明中明显得知,本实用新型的缝纫机用梭芯是将提供底线的梭芯的空心轴部由分隔壁分隔成具有不同外径线圈的第一空心轴部和第二空心轴部。同时,使第二空心轴部位于缝纫针的最大下降位置的正下方,而其第一空心轴部的存在能够保持比以往的梭芯绕更多的底线,从而延长在缝纫工作中替换已用完底线的梭芯的周期。以便减轻调换梭芯的麻烦,这样不但提高缝纫工作的效率,而且也能提供随其高效工作而来的裁缝制品成本的降低等有用的效果。
现就本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都能很容易实施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照示意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
图1所示梭芯的剖视图。
图3是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梭芯安置使用状态的零件分解图。
图4是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梭芯上绕线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是以往的缝纫机梭芯的立体图。
参看
图1-4,本实用新型的缝纫机用梭芯A为了能移动自如地插入到梭2内部的中央芯子21上,形成一个其内径比中央芯子直径大的连通管14的梭芯本体1,此梭芯本体两端设有外径大小互不相同的侧壁11和12,并形成一个能绕底线的空心轴15。
由上述两侧壁11和12形成的底线芯轴部如
图1的标号25所示。两侧壁11和12之间平行地设置有分隔壁13,使空心轴被分隔成第一空心轴部15a和第二空心轴部15b。此外,上述分隔壁13的外周面有多个弯曲凸部13a和弯曲凹部13b且互相交叉,而且分隔壁13的外径、即弯曲凸部13a的外径与两侧壁11和12中直径大的侧壁11的直径相等,弯曲凹部13b的外径与上述侧壁11和12中直径小的侧壁12的直径相等为宜。
从上述结构上看,把绕底线的空心轴部15分隔成第一空心轴部15a和第二空心轴部15b的分隔壁13在梭芯本体上1的设置位置,宜放在本实用新型的梭芯A被插入到梭2内后放在缝纫机底部的状态下不影响下降到第二空心轴部15b上方的缝纫针下降动作的范围内,并最大限度地接近缝纫针下降部位。上述两侧壁11和12当中跟分隔壁13形成第二空心轴部15b的侧壁12的直径在不得超出缝纫针最大下降的范围内,同时此侧壁12的外径要同上述分隔壁外周面上弯曲凹部13b的外径大小相一致为宜。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梭芯A的空心轴部位15上卷绕底线t时,绕上去的底线t首先绕在第二空心轴部15b上,第二空心轴部15b上总共绕上去的底线t的外径与构成第二空心轴部15b的侧壁12的外径大致一致,接着底线t继续移动到第一空心轴部15a,连接第二空心轴部15b的线圈,开始绕在第一空心轴部15a上。绕在第一空心轴部15a上的底线t形成线圈的外径与形成第一空心轴部15a的侧壁11的外径大致相等,这样隔着分隔壁形成一个第一空心轴部15a和第二空心轴部15b上全部绕满底线t的梭芯A。
这时,本实用新型的梭芯A上所绕的底线t的量如图4所示,比以往单纯地在一般H型的梭芯a(图6)上所绕的底线t量能多绕大约90%以上的线,相应增加每一梭芯所供应的底线量,从而减少在缝纫工作中必不可少进行的梭芯调换次数,能够提高缝纫工作的效率。
接着,把这比以往梭芯a能绕更多量底线的本实用新型的梭芯A移动自如地插入到缝纫机台板底部梭2内部的中央芯子21上,然后盖上梭芯套3,把底线t的线头和上线一起穿过缝纫针,然后启动缝纫机,本实用新型的梭芯A上卷绕的底线t就会顺利自然地解开来,这时随着缝纫机的运作解开来的底线t按卷绕到梭芯A上时的相反方向从第一空心轴部15a开始解开来。此时缝纫针的下降位置在第二空心轴部15b的正上方,因此从第一空心轴部15a开始解开来的底线t随着线圈的逐渐变小,解线点的高度也渐渐降低,最终不得不顺着分隔壁13过渡过来。上述分隔壁13的外周面因为是由有利于底线t能圆滑地解开来的弯曲凸部13a和弯曲凹部13b反复交叉形成的,所以底线t顺着弯曲凹部13b从第一空心轴部15a开始解开,毫无任何障碍地、圆滑自然地过渡到第二空心轴部15b继续从第二空心轴部15b开始圆滑地解开来供应底线t,以便进行如期的缝纫工作。
从以上说明可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缝纫机用梭芯A是让空心轴部15被分隔壁分隔成使底线t线圈外径互不相同的第一及第二空心轴部15a和15b,而且由于上述分隔壁13的外周面上反复形成的弯曲凸部13a,让保持在第一空心轴部15a上的底线t线圈外径与侧壁11的外径大小相一致;同样由于上述分隔壁13的外周面上反复交叉形成的弯曲凹部13b,使得绕在第一空心轴部15a的底线t能够顺着弯曲凹部13b更圆滑地解开来,并让第二空心轴部以比第一空心轴部15a的底线线圈外径还要小的底线t外径位于第一空心轴部15a之外,且形成在缝纫针最大下降位置的正下方,从而比原来的梭芯a能多绕与第二空心轴部15b的底一样多的线量。这就可利用一个梭芯A,而且也不用对将安置梭芯A的梭内的空间进行改动就能绕更多量的底线t。
图5是表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缝纫机用梭芯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把芯梭本体1的空心轴部15分隔成第一和第二空心轴部15a和15b的分隔壁13的外周面上反复交叉形成的弯曲凸部13a和弯曲凹部13b用另外一种形态构成。上述分隔壁13外周面上形成的弯曲凸部13a和弯曲凹部13b的个数和形状并不受特别的限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虽然限于以上实施例的说明,但并不只限定于此,在不离开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和构思的情况下当然可以有多种的变形。
权利要求1.一种缝纫机用梭芯,其特征是,所述梭芯(A)包括连通管(14),在连通管(14)的两端各设有侧壁(11)和(12),一端的侧壁(12)的外径比另一端侧壁(11)的外径小,两侧壁(11)和(12)之间设有其外周面为弯曲凸部(13a)及弯曲凹部(13b)反复交叉形成的分隔壁(1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用梭芯,其特征是,上述分隔壁(13)外周面上反复形成的弯曲凸部(13a)的外径和上述侧壁(11)的外径大小一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用梭芯,其特征是,上述分隔壁(13)外周面上反复形成的弯曲凹部(13b)的外径与上述侧壁(12)的外径大小一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梭芯上所卷绕的底线的量采减少缝纫中调换梭芯的次数,以便提高缝纫工作的效率,作为安置在开口部设有梭芯套的缝纫机用梭(2)内的中央芯子(21)上插入使用的梭芯(A),包括能在中央芯子上自如移动的连通管(14),连通管的两端各设有侧壁(11)和(12),一端的侧壁的外径比另一端侧壁的外径小,两个侧壁之间设有其外周面为弯曲凸部(13a)及弯曲凹部(13b)反复交叉形成的分隔壁(13)。
文档编号D05B57/26GK2405947SQ99218660
公开日2000年11月15日 申请日期1999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1998年12月19日
发明者斯蒂夫张 申请人:柯沙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