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物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98970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衣物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机柜,其形成外轮廓并设有衣物开口;门,具有朝向所述衣物开口布置的内框架以及联接到所述内框架并且朝向所述机柜的外部布置的外框架,并且所述门打开和关闭所述衣物开口;铰链部,具有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所述门的第一枢轴和沿不同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所述门的第二枢轴;枢轴切换构件,该枢轴切换构件是可动的,以将所述门能转动地固定到所述第一枢轴和所述第二枢轴中的任一者;以及按压件,设置在所述门中并由使用者按压,以移动所述枢轴切换构件,其中,所述按压件包括供所述使用者按压的按压点,且所述按压点设置在所述按压件的上端部。
【专利说明】
衣物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衣物处理装置、且更具体而言涉及这样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在该衣物处理装置中,用于打开和关闭衣物开口(其用于装入衣物)的门能以沿不同方向可转动的方式被打开。
【背景技术】
[0002]衣物处理装置可被分成仅具有洗涤功能的单一洗涤装置、仅具有干燥功能的单一干燥装置和兼具洗涤功能和干燥功能的衣物洗涤/干燥装置。单一洗涤装置和衣物洗涤/干燥装置均可包括设置在机柜内的桶(tub)和可转动地设置在该桶内的滚筒(drum),而单一干燥装置可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机柜内的滚筒。
[0003]在传统的衣物处理装置中,用于装入衣物的衣物开口形成在衣物处理装置的本体的前部,且可安装一门来打开和关闭该衣物开口。而且,当埋设在衣物处理装置的前部时,在门沿着水平方向(即,左右方向)或竖直方向(即,上下方向)转动的同时,均可打开和关闭衣物开口。
[0004]现已公知这样一种门的结构,其可根据使用者的选择而通过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转动来打开和关闭衣物处理装置的衣物开口。在这种门的打开-关闭结构中,如果使用者通过按压设置在门的上端部的凹部中的致动器来将门的旋转轴设置为水平旋转轴,则可通过门沿竖直方向的转动来打开和关闭衣物开口。
[0005]根据上述传统的衣物处理装置,例如在韩国第2011-0139295号专利申请中所示的,由使用者按压的致动器按压点被布置成低于致动器的枢转轴。更详细而言,在这种传统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致动器的按压点被布置成靠近设置在门的上端部处的凹部的底部,并且致动器的枢转轴与凹部的底部间隔得比按压点更远。
[0006]因此,使用者需使用末端指节(S卩,第一指节)或指尖来按压致动器的按压点。在这种情况下,用于按压致动器的按压点的力应集中到末端指节或指尖上,在使用者为女性的情况下可能有可折断指甲的风险。
[0007]另外,在传统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按压致动器的按压点的方向也不同于拉开门的方向。因此,为了通过将门沿竖直方向转动来打开门,使用者需在按压致动器的按压点之后将门拉向他/她的身体。换言之,存在这样一问题:使用者需沿两个方向(即,按压致动器的按压点的方向和将门拉向使用者的身体的方向)向门施加力,以使门沿竖直方向转动。

【发明内容】

[0008]技术问题
[0009]本发明针对一种能够基本上消除由于相关领域的限制和缺点而导致的一个或多个问题的衣物处理装置。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在该衣物处理装置中,致动器的按压点被布置为高于枢转轴,从而使用者能够容易地按压该按压点。
[0010]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在该衣物处理装置中,使用者可使用中间指节来按压设置在门内的致动器的按压点。
[0011]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在该衣物处理装置中,力被沿朝向使用者的身体方向施加到致动器按压点和门,以使门沿竖直方向打开和关闭。
[0012]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在该衣物处理装置中,旋转轴被阻止在门转动期间改变,由此使门可被稳定地转动。
[0013]解决方案
[0014]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目的,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机柜,其形成外轮廓并设有衣物开口;门,具有朝向衣物开口布置的内框架以及联接到该内框架并且朝向机柜的外部布置的外框架,并且所述门打开和关闭所述衣物开口;铰链部,具有使门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第一枢轴和使门沿不同于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第二枢轴;枢轴切换构件,该枢轴切换构件是可动的,以便将门可转动地固定到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中的任一者;以及致动器,设置在门中且待被使用者按压以使该枢轴切换构件移动,其中该致动器包括由使用者按压的按压点,且该按压点设置在该致动器的上端部。
[0015]在这种情况下,所述门可包括凹部,该凹部设置在门的上端部并且沿着门的水平延伸方向凹进一预定深度,所述致动器可包括:第一部分,布置在该凹部中且待被使用者按压;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的端部朝向位于凹部的底部下方的空间延伸;以及枢转轴,设置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所述按压点可被布置为高于该枢转轴。
[0016]而且,所述枢轴切换构件还设有用于根据致动器的加压来移动枢轴切换构件的倾斜面,且当致动器的第一部分被按压时,第二部分可沿第一部分的被按压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
[0017]而且,在致动器的第二部分的一个端部可形成朝向内框架突出的按压部,该枢轴切换构件可设有弯曲部,该弯曲部弯曲而包围该按压部的至少一部分,该倾斜面可形成在弯曲部的一侧并且被布置成与该按压部接触。
[0018]而且,该弯曲部可形成为沿水平方向包围该按压部的至少一部分。
[0019]同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致动器可包括朝门的内侧向下延伸的按压部,所述枢轴切换构件可设有朝向内框架突出的突出部,且所述倾斜面可形成在该突出部的一侧并且布置为与按压部接触。
[0020]在这种情况下,该按压部可形成为柱形。
[0021 ]而且,该突出部可呈渐缩形,使得随着远离所述枢轴切换构件,该突出部的水平宽度变大。
[0022]而且,当所述致动器的第一部分被按压时,第二部分可沿第一部分的被按压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
[0023]而且,当所述致动器的第一部分被按压时,沿致动器的被按压方向布置的外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可形成为沿致动器的被按压方向转动。
[0024]而且,所述致动器可设有以一预定间距彼此间隔的多个肋部,以便由使用者的手指抓取。
[0025]而且,所述枢轴切换构件可包括沿着门的宽度方向可动的第一切换构件和沿着门的高度方向可动的第二切换构件,且第一切换构件可布置在外框架与致动器的第二部分之间。
[0026]同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在所述枢轴切换构件的一侧可形成第一齿轮齿(齿条),在所述致动器的第二部分的一侧可形成第二齿轮齿,使得基于致动器的第一部分的加压的动态力可被传递到枢轴切换构件的第一齿轮齿。
[0027]而且,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可包括:竖直梁,可转动地联接到形成在凹部下方的槽并且朝下延伸;第一齿轮,联接到竖直梁的端部,并与竖直梁的转动相互作用;以及第二齿轮,联接到竖直梁的中间部,并与竖直梁的转动相互作用;其中,第二齿轮齿可与第一齿轮啮合。
[0028]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在所述枢轴切换构件中的第一齿轮齿与第二齿轮可以齿条齿轮型式彼此啮合。
[0029]而且,如果所述致动器的第一部分被按压,则形成在致动器的第二部分的那侧的第二齿轮齿可转动第一齿轮和竖直梁,并且联接到竖直梁的第二齿轮在与形成在枢轴切换构件中的第一齿轮齿啮合的同时可使枢轴切换构件沿水平方向移动。
[0030]而且,枢轴切换构件可包括沿门的宽度方向可动的第一切换构件和沿门的高度方向可动的第二切换构件,第一齿轮齿可沿着第一切换构件的纵向形成在第一切换构件的一侦U,并且基于致动器的第一部分的加压的动态力可通过形成在致动器的第二部分的一侧的第二齿轮齿而传递到第一切换构件。
[0031]而且,致动器的第二部分可包括:第一延伸部,从凹部的底部下方的空间朝向门的内框架延伸;第二延伸部,从第一延伸部朝向下方延伸;以及第三延伸部,从第二延伸部朝向门的外框架延伸。
[0032]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齿轮齿可形成在第三延伸部的一侧。
[0033]同时,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该致动器可包括形成为由使用者按压的第一致动器以及形成为由第一致动器按压的第二致动器。
[0034]而且,第一致动器可形成为围绕第一枢转轴枢转,第二致动器可包括布置于形成在门的上端部的凹部内的第一部分以及从第一部分的端部延伸到位于凹部的底部下方的空间的第二部分。
[0035]此时,当第二致动器被第一致动器按压时,第二致动器可围绕第二枢转轴枢转,以使枢轴切换构件移动。
[0036]而且,该第一枢转轴可设置在第一致动器的下端部,该第二枢转轴可设置在第二致动器的上端部。
[0037]而且,第一致动器的第一枢转轴也可布置为低于第二致动器的第二枢转轴。
[0038]而且,第一致动器可设有朝向第二致动器的第一部分突出的突出部,并且当第一致动器被按压时,第二致动器的第一部分可被该突出部按压。
[0039]此时,该突出部可被固定到第二致动器的第一部分。
[0040]而且,当第一致动器被按压时,第二致动器的第二部分的自由端部可沿与第一致动器的被按压方向相同的方向被移动。
[0041]而且,所述门可包括朝向衣物开口布置的内框架以及联接到该内框架并且朝向机柜的外部布置的外框架,朝向外框架弯曲的按压部可设置在第二致动器的第二部分的自由端部。
[0042]而且,所述枢轴切换构件可包括沿着门的宽度方向可动的第一切换构件和沿着门的高度方向可动的第二切换构件,所述按压部可形成为朝向形成在第一切换构件中的突出件的倾斜面突出。
[0043]同时,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可包括用于约束枢轴切换构件的运动的锁。
[0044]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枢轴切换构件可包括: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切换构件;以及第二切换构件,从第一切换构件的一端部延伸到竖直方向,并将第四轴选择性地和可转动地固定到机柜,所述锁可固定第一切换构件和第二切换构件中的至少一者的位置。
[0045]而且,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可包括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它们被设置为沿着第一切换构件的移动方向或第二切换构件的移动方向彼此间隔一预定距离,使得所述锁能被可分离地联接到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并且该锁可在门打开衣物开口的情况下联接于第一切换构件和第二切换构件中的任一者,并且固定第一切换构件和第二切换构件中的至少一者的位置。
[0046]有益效果
[0047]根据本发明,因为使用者可以使用中间指节的整个区域按压设置在门中的致动器的按压点,所以能以较小的力按压致动器而使门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
[0048]假使使用者为女性,当使用者按压致动器时,还可防止她的指甲折断。
[0049]根据本发明,因为按压致动器的方向与拉拽门的方向相同,所以可更方便及平稳地打开门。
[0050]根据本发明,还可防止在门的转动期间旋转轴被改变,由此使该门稳定地被转动。
【附图说明】
[0051]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0052]图2为示出图1中的门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0053]图3为示出图1中的门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0054]图4为示出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第二铰链的状态的示图;
[0055]图5为示出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第二铰链的状态的示图;
[0056]图6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外框架的内部的示图;
[0057]图7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优先权I的实施例1)的致动器的结构的示图;
[0058]图8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优先权I的实施例2)的致动器的结构的示图;
[0059]图9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不同于图6的实施例)的外框架的内部的示图;
[0060]图10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优先权2的实施例-齿轮)的致动器的结构的示图;
[0061]图11(a)和图11(b)为示出图10所示的致动器的操作方法的示图;
[0062]图12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优先权3的实施例,两个致动器)的致动器的结构的示图;
[0063]图13(a)和图13(b)为示出图12所示的致动器的操作方法的示图;
[0064]图14为示出根据致动器的操作,第一切换构件的运动与第一铰链之间的关系的示图;
[0065]图15和图16为示出根据致动器的操作,第二切换构件的运动与第三铰链之间的关系的不图;
[0066]图17为示出在门沿第二旋转方向被转动的状态下,第二切换构件与第三铰链之间的关系的不图;
[0067]图18(a)为示出传统的致动器的操作方法的概念图,图18(b)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致动器的一般操作方法的概念图;
[0068]图19和图20为示出设置于第一切换构件中的锁的示图;
[0069]图21和图22为示出锁的另一示例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0]下文将参照附图描述可具体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多个优选实施例。
[0071]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图2示出了图1的门沿着第一旋转方向(即,水平方向或左右方向)转动,图3示出了图1的门沿着第二旋转方向(即,竖直方向或上下方向)转动。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到图3描述根据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
[0072]根据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机柜3,具有衣物容纳空间(R)和使衣物能被装入衣物容纳空间的衣物开口 37;门4,设置为用以打开和关闭该衣物开口;以及铰链单元5、
6、7,构造为用以使门4转动从而沿不同方向打开和关闭所述开口。
[0073]机柜3可限定衣物处理装置的外轮廓,衣物开口37可被设置为穿过设置在机柜的一侧上的前板33,以与衣物容纳空间(R)连通。滚筒可被可转动地安装在机柜3中。因此,通过开口 37装入滚筒的衣物可通过滚筒的转动而被洗涤或干燥。
[0074]前板33中可设有锁闭突出部接纳部39,以接纳设置在门4中的锁闭突出部47。门4的锁闭突出部47可被接纳在设置在机柜上的锁闭突出部接纳部39中,使得门4可以关闭衣物开口。
[0075]同时,在机柜3上可设有控制板31,以使使用者能向衣物处理装置输入控制指令。
[0076]铰链单元5、6、7可形成使门4转动以打开和关闭开口37的第一枢轴(或第一旋转轴线)(A)以及使门4转动以沿着与第一枢轴(A)的方向不同的方向打开和关闭开口 37的第二枢轴(或第二旋转轴线)(B)。优选地,第一枢轴(A)垂直于机柜3的底部32,而第二枢轴(B)水平于(平行于)机柜3的底部32。
[0077]第一枢轴(A)是由第一铰链5和第二铰链6形成的,而第二枢轴(B)是由第二铰链6和第三铰链7形成的。
[0078]在图2和图3中,第一枢轴(A)可沿着机柜3的竖直方向(S卩,门的高度方向或纵向)而形成,第二枢轴(B)可沿着机柜3的水平方向(门的宽度方向或水平方向)而形成。然而,第一枢轴的位置和第二枢轴的位置可以不局限于图2所示的位置。换言之,第一枢轴(A)和第二枢轴(B)可形成在机柜的各种不同位置,只要门4沿着不同方向被转动而打开所述开口(只要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形成一预设角度)即可。
[0079]第一铰链5包括:第一轴51,其形成第一枢轴(A);以及第一轴可分离部53,其中形成有第一接纳槽531(参看图14)以接纳第一轴51。第一轴51可安装在机柜3上,而第一轴可分呙部53可设置在门4中。
[0080]而且,第三铰链7包括:第四轴713,其形成第二枢轴(B);以及第四轴可分离部73,其中形成有第二接纳槽731(参看图15)以接纳第四轴713。第四轴713可安装在门4上,而第四轴可分离部73可设置在机柜3中。稍后将描述既可形成第一枢轴(A)又可形成第二枢轴(B)的第二铰链6。
[0081 ]如图2所示,当门4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被转动时,第一铰链5和第二铰链6可将门4联接到机柜3,使得门4可沿着第一旋转方向相对于机柜3转动。此时,在第三铰链7处,门4可与机柜3分离。
[0082]相反地,如图3所示,当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被转动时,第二铰链6和第三铰链7可将门4联接到机柜3,使得门4可沿着第二旋转方向相对于机柜3转动。此时,在第一铰链5处,门4可与机柜3分离。
[0083]换言之,无论使用者如何选择门4的旋转方向,门4始终在(第二)铰链6处可转动地联接于机柜3。
[0084]门4可包括:内框架43,其朝向前板33设置(S卩,朝向开口37布置);以及外框架41,其联接到内框架43以形成外轮廓,并朝向机柜3外部布置。而且,门4可包括透明部45,使用者可通过透明部45来观察衣物容纳空间(R)。
[0085]如图3所示,在门4的上端部可设有凹部992,该凹部沿着门4的水平延伸方向(SP,宽度方向或水平方向)凹陷一预定深度。凹部992可沿着门4的水平延伸方向纵向地延伸。凹部992可延伸为与门4的水平长度相同。
[0086]在凹部992内可设置有能够被使用者抓住的致动器(或按压件)990。致动器990可安装在位于门4的上端部的中央的凹部992中,当将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使用者可按压致动器990。
[0087]同时,为使门4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使用者可抓住形成在门4的与第一枢轴(A)相反的一侧上的侧把手(side grip)或侧凹部980,以使门4围绕第一枢轴(A)转动。
[0088]而且,使用者可以抓住凹部992的不设有致动器990的其它部分(而非抓住致动器990),来使门4围绕第一枢轴(A)转动。例如,使用者可抓住位于凹部992中的远离第一枢轴(A)的那一部分。
[0089]图4为示出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第二铰链6的示图,而图5为示出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第二铰链6的示图。在下文中,将参照图4和图5描述根据门4的旋转方向而进行的第二铰链6的操作。
[0090]第二铰链6可将机柜3联接到门4,以将门4紧固成选择性地沿着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可转动的状态。当门4在第一枢轴(A)上及第二枢轴(B)上转动时,第二铰链6可被配置为使门4能够可转动地联接到机柜3。
[0091 ]第二铰链6包括紧固到机柜3的机柜紧固部61和紧固到门4的门紧固部65。
[0092]在门紧固部65中可设有第二轴651,该第二轴构成第一枢轴(A)。门4可在第二轴651上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即,门4可在第二轴651上相对于门紧固部65被转动。
[0093]门紧固部65和机柜紧固部61可彼此联接以便在第三轴63上可转动,该第三轴构成第二枢轴(B) ο门4可在第三轴63上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被转动。
[0094]如图4所示,当门4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该门相对于第三轴63被固定。
[0095]同时,如图5所示,当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该门相对于第二轴651被固定。
[0096]在门4的下端部可形成有凹进一预定深度的凹处42。凹处42可提供能够接纳机柜紧固部61的一预定空间。如图4所示,凹处42可形成足够的空间,从而当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不会发生机柜紧固部61与门4的下端部之间的干涉。
[0097]如上文所述,当门4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门4可基于第一轴51和第二轴651转动,这两个轴构成第一枢轴(A)。另外,当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门4可基于第三轴63和第四轴713转动,这两个轴构成第二枢轴(B)。
[0098]图6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外框架的内部的示图。即,图6示出图1中的门的外框架41的内部。更详细而言,在图6中,从门4省略(移除)了内框架43,以展示安装在外框架41中的多个元件。特别地,(稍后)将参照图7更详细地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致动器990的结构被应用于图6。在下文中,将参照图6描述门4的这样一种可围绕第一枢轴(A)和第二枢轴(B)中的任一者转动的结构。
[0099]在图6中,在门4的左侧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线表示第一枢轴(A),而在门4的下部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线表示第二枢轴(B)。换言之,在图6中,第一铰链5可设置在门4的左上部,第二铰链6可设置在门4的左下部,第三铰链7可设置在门4的右下部。同时,因为图6只示出安装在门4中的元件,其中包括第一铰链5、第二铰链6和第三铰链7,因此未示出安装在机柜3中的任何元件。
[0100]当门4在第一枢轴(A)或第二枢轴(B)上转动时,门4中可设有枢轴切换构件1000和1100,以将门4固定到第一枢轴(A)或第二枢轴(B)。
[0101]枢轴切换构件1000和1100可包括第一切换构件1000和第二切换构件1100,这些切换构件可借助致动器990的操作而被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切换构件1000和第二切换构件1100可分别被称为第一杆和第二杆。
[0102]如图6的箭头所示,当使用者用手抓住致动器之后来移动致动器990时,第一切换构件1000可朝向门4的横向移动,并且第二切换构件1100可朝向门4的下方移动(如箭头所示)。
[0103]更详细而言,在图6中,因为倾斜面1003形成在第一切换构件1000中,所以如果致动器990被按压,则第一切换构件1000朝向右方移动,而第二切换构件1100朝向门4的下侧移动,其中门4的下侧平行于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移动方向。
[0104]第一切换构件1000可具有受限的移动路径,从而仅沿着水平方向(S卩,门的左右方向或宽度方向)移动。另外,第二切换构件1100可具有受限的移动路径,从而仅沿着竖直方向(即,门的上下方向或高度方向)移动。
[0105]在第二切换构件1100的上端部形成倾斜面1101,由此,第二切换构件1100可相对于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水平移动距离(路程)而向下(S卩,竖直方向)移动。
[0106]倾斜面1101可呈渐缩形,其向上变窄而向下变宽。因此,当第一切换构件1000向右移动时,第二切换构件1100可向下移动。换言之,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水平运动可将第二切换构件1100的运动变为竖直运动。
[0107]如上文所述,根据致动器990的操作(S卩,加压),第一切换构件1000可被水平移动,而第二切换构件1100可被竖直移动。
[0108]更详细而言,当门4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第一切换构件1000可将门4与机柜3彼此紧固,以保持在第一枢轴(A)上的联接状态。尤其是,当门4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被转动时,第一切换构件1000可将门4固设为在第一铰链5中以可转动方式联接到机柜3。
[0109]第一切换构件1000可布置在致动器990的端部并且可随着致动器990移动而移动。
[0110]同时,在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一侧可设有第一弹性构件1030,用以当施加于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力被撤销时,使第一切换构件1000回复到初始位置。
[0111]此时,第一弹性构件1030可优选为拉簧。换言之,第一弹性构件1030可被张紧,因为在对第一弹性构件1030施加将第一切换构件1000推向右侧的力的情况下,第一切换构件1000被朝向右方移动。
[0112]相反地,在施加于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力被撤销的情况下,第一弹性构件1030可将第一切换构件1000向左侧牵拉而回复到初始位置。
[0113]而且,在第二切换构件1100的一侧可设有第二弹性构件1130,用以当施加于第二切换构件1100的力被撤销时,使第二切换构件1100回复到初始位置。
[0114]换言之,根据致动器990的移动,第一切换构件1000向右侧移动,而第二切换构件1100向下移动。此时,如果撤销施加于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力,则施加于第二切换构件1100的力也被撤销,由此,第二弹性构件1130将第二切换构件1100向上牵拉,以使第二切换构件1100回复到初始位置。
[0115]优选地,第二弹性构件1130也可以是拉簧。另外,可以只设有第二弹性构件1130而不设有第一弹性构件1030。即,即使不设有第一弹性构件1030,如果第二切换构件1100被第二弹性构件1130向上牵拉,则第一切换构件1000可被形成在第二切换构件1100的上端部的倾斜面1101向左侧推动而回复到初始位置。
[0116]同时,门4还可包括锁70用以约束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水平移动。现将参照以下附图来详细描述锁70。
[0117]图7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致动器990的结构的示图。现将参照图6和图7详细描述第一切换构件1000根据致动器的致动操作而进行的运动。
[0118]首先,致动器990包括:枢转轴995,用以使致动器990枢转;第一部分996,从枢转轴995之上超过枢转轴995朝向凹部992的底部993延伸;以及第二部分997,从第一部分996的端部朝向凹部992的底部993下方的空间延伸。此时,第一部分996和第二部分997可形成为一体。
[0119]而且,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设有供使用者按压的按压点998,其中按压点998被布置为高于枢转轴995。在这种情况下,术语“按压点”指的是致动器990的一部分(S卩,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该部分由使用者按压。
[0120]例如,按压点998可设置在致动器990的上端部。换言之,按压点998可设置在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的上端部。
[0121]致动器990的第二部分997可通过被弯曲若干次来形成。另外,在致动器990的第二部分997的一个端部(S卩,第二部分997的自由端部)可形成朝向内框架43突出的按压部991。
[0122]更详细而言,朝向内框架43突出的按压部991可形成在致动器990的第二部分997的自由端部。按压部991以这种方式被形成:第二部分997被弯曲若干次且因此朝向内框架43突出。
[0123]在此情况下,通过将致动器990插设在内框架与外框架之间而将内框架43联接到外框架41。即,致动器990被布置在内框架43与外框架41之间。
[0124]另外,倾斜面1003可形成在枢轴切换构件1000和1100的至少一者中,用以根据对致动器990的加压来使枢轴切换构件1000和1100移动。更详细而言,在枢轴切换构件1000和1100中可形成弯曲部1002,该弯曲部弯曲而包围按压部991的至少一部分,倾斜面1003可形成在弯曲部1002的一侧。
[0125]例如,弯曲部1002可形成在第一切换构件1000中。随着第一切换构件1000被弯曲而形成弯曲部1002。更详细而言,弯曲部1002可形成为沿水平方向(S卩,门4的横向)包围按压部991的至少一部分。
[0126]弯曲部1002的倾斜面1003可朝向按压部991倾斜。例如,倾斜面1003可朝向门4的第一铰链5倾斜(S卩,朝向图6中的左侧)。另外,弯曲部1002的倾斜面1003可被布置为与按压部991部分地接触。
[0127]因此,如果使用者抓住致动器990并且按压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即,第一部分996的按压点998),则致动器990在枢转轴995上逆时针(如果从第一铰链5的位置观察)转动。
[0128]换言之,如果致动器990的按压点998被使用者按压,则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朝向被按压方向移动,而致动器990的第二部分997朝向第一部分996的被按压方向的反方向移动。
[0129]更详细而言,如果致动器990的按压点998被使用者按压,则第一部分996朝向外框架41移动,而第二部分997朝向内框架43移动(参看图7的箭头)。此时,第二部分997的按压部991推动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倾斜面1003,由此使第一切换构件1000沿着门4的水平方向(即,门4的宽度方向或横向)移动。
[0130]例如,参照图6,如果按压部991将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倾斜面1003朝向内框架43推动,则第一切换构件1000可朝向右方移动。
[0131]图8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990的结构的示图。现将参照图6和图8详细描述第一切换构件1000根据致动器990的加压而进行的运动。另外,为了帮助理解,在这些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代图7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0132]如图7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致动器990同样包括:枢转轴995,其使致动器990枢转;第一部分996,从枢转轴995朝向凹部992的底部993延伸;以及第二部分997,从第一部分996的端部朝向凹部992的底部993的下方的空间延伸。此时,第一部分996和第二部分997可形成为一体。
[0133]另外,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可设有供使用者按压的按压点998。
[0134]例如,按压点998可设置在致动器990的上端部。换言之,按压点998可设置在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的上端部。
[0135]致动器990可设有朝向门4的内侧向下延伸的按压部991。例如,按压部991可形成为朝向门4的内侧竖直向下地延伸。
[0136]更详细而言,按压部991(其竖直向下地朝向第二枢轴(B)突出)可设置在致动器990的第二部分997中。优选地,按压部991呈柱形(圆柱形)。
[0137]然而,按压部991可呈除柱形之外的各种形状,只要按压部991从致动器990的第二部分997竖直向下地突出即可。
[0138]而且,在(枢轴)切换构件1000和1100中的至少一者中可形成倾斜面1005,用以根据对致动器990的加压而使枢轴切换构件1000和1100移动。更详细而言,在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中部可形成朝向内框架43突出的突出部1004,该第一切换构件为固定的构件,倾斜面1005可形成在突出部1004的一侧。
[0139]优选地,按压部991和倾斜面1005被布置为彼此接触。更详细而言,柱形的按压部991的那侧可与倾斜面1005接触。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致动器990插设在内框架与外框架之间而使内框架43联接到外框架41。即,致动器990被布置在内框架43与外框架41之间。
[0140]而且,突出部1004的倾斜面1005可朝向按压部991倾斜。例如,倾斜面1005可朝向门4的第一铰链5 (S卩,朝向图6中的左侧)倾斜。
[0141]换言之,在第一切换构件1000中朝向内框架43突出的突出部1004可形成为具有朝向内框架43而变大的宽度。因此,倾斜面1005可形成在突出部1004的面向按压部991的那侧。此时,突出部1004的倾斜面1005可设置为与按压部991部分地接触。
[0142]因此,如果使用者抓住致动器990并且按压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即,第一部分996的按压点998),则致动器990在枢转轴995上逆时针(如果从第一铰链5的位置观察)转动。
[0143]换言之,如果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被按压,则第二部分997朝向第一部分996的被按压方向的反方向移动。换言之,如果致动器990的按压点998被使用者按压,则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朝向被按压方向移动,而设置在致动器990的第二部分997中的按压部991朝向第一部分996的被按压方向的反方向移动。
[0144]更详细而言,如果致动器990的按压点998被使用者按压,则第一部分996被朝向外框架41移动,而设置在第二部分997中的按压部991被朝向内框架43移动(参看图8的箭头)。此时,第二部分997的按压部991推动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突出部1004,由此使第一切换构件1000沿着门4的水平方向(即,门4的宽度方向或横向)移动。
[0145]例如,如果按压部991将设置在第一切换构件1000中的突出部1004的倾斜面1005朝向内框架43推动,则第一切换构件1000可向右移动(如图6中的箭头所示)。
[0146]在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中可形成多个肋部999,这些肋部彼此以一预定距离隔开且沿竖直方向延伸,从而使用者可易于抓住致动器990。使用者可通过抓住上述多个肋部999来按压致动器990。
[0147]另外,这些肋部999可同样地应用于参照图7所述的致动器990的实施例。
[0148]同时,在图7和图8所示的外框架41和致动器990中,外框架41可被朝向致动器990的被按压方向弯曲(或转动)。
[0149]更详细而言,当使用者按压致动器990的按压点998时,外框架41的沿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的被按压方向布置的弯曲部401可被朝向第一部分996的被按压方向弯曲。
[0150]因此,致动器990的枢转角可增大至达到外框架41的弯曲部401(其是弯曲的)的程度。外框架41的弯曲部401可仅形成在与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对应的那一部分中,或者可沿纵向形成在外框架41的上侧。
[0151]另外,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致动器990的第二部分997布置在第一切换构件1000与外框架41之间。与图7的实施例不同的是,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切换构件1000布置在外框架41与致动器的第二部分997之间。
[0152]图9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不同于图6的实施例的另一实施例的外框架的内部的示图。
[0153]图9所示的外框架的内部与图6所示的结构相似。
[0154]换言之,根据致动器990的操作(S卩,加压),第一切换构件1000沿着水平方向移动,而第二切换构件1100沿着竖直方向移动。在下文中,将基于不同于图6所示的结构来描述图9所示的外框架的结构。
[0155]在枢轴切换构件的第一切换构件1000中形成有突出件1002’,该突出件1002’突出成倾斜到一预定高度,而在致动器990的第二部分997的自由端部处形成朝向突出件1002’突出的按压部991。
[0156]突出件1002’可突出成在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中央倾斜,而按压部991可突出成面对突出件1002’。即,突出件1002’可朝向其倾斜面突出。
[0157]如果使用者通过抓住致动器990来按压致动器990,则按压部991推动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突出件1002’的倾斜面。此时,第一切换构件1000沿着门4的水平方向(S卩,门的宽度方向或横向)被移动。
[0158]例如,参照图9,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突出件1002’可形成为倾斜的,使得当突出件1002’被按压部991按压时第一切换构件1000被向右侧移动。即,如在图9中所见,突出件1002’可朝向右侧倾斜。
[0159]同时,即使在该实施例中,门4还可包括锁70,用以约束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水平运动。
[0160]图10为阐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致动器990的结构的示图,图11(a)和图11(b)为阐示图10所示的致动器的操作方法的示图。
[0161]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0、图11(a)和图11(b)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致动器的结构。
[0162]根据该实施例(图10、图11(a)和图11(b))的致动器990的枢转轴995位于比按压点998更低的位置。即,在该实施例中,致动器990的枢转轴995可设置在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与第二部分997之间。
[0163]例如,枢转轴995可位于靠近凹部992的底部993的位置,按压点998可向上与凹部992的底部993间隔开,且因此可位于凹部992的上侧。同时,第一部分996和第二部分997可形成为一体。
[0164]例如,按压点998可设置在致动器990的上端部。换言之,按压点998可设置在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的上端部。
[0165]更详细而言,致动器990可包括:第一部分996,布置在凹部992内;以及第二部分997,从第一部分996的端部弯曲并且延伸到凹部992的底部993下方的空间。在凹部992的底部993上设有用以使致动器990枢转的枢转轴995。
[0166]因此,当致动器990的上侧或致动器990的按压点998被按压时,第二部分997的自由端部可向致动器990的按压点998的被按压方向的反方向移动。
[0167]例如,如果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沿着左箭头(S卩,朝向门4的外框架)被推动,则致动器990的第二部分997可朝向右箭头(S卩,朝向门4的内框架43)被移动。
[0168]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致动器990插设在内框架与外框架之间而将内框架43联接到外框架41。即,致动器990被布置在内框架43与外框架41之间。而且,第一切换构件1000可布置在外框架41与致动器990的第二部分997之间。
[0169]在致动器990的第二部分997的那侧可形成第二齿轮齿971,该第二齿轮齿971将基于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的加压的动态力传递到第一切换构件1000,使得该动态力可传递到枢轴切换构件1000和1100。
[0170]换言之,在致动器990的第二部分997的那侧可形成将按压致动器990的力传递到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第二齿轮齿971。
[0171]更详细而言,致动器990的第二部分997可包括:第一延伸部950,从凹部992的底部993下方的空间朝向门4的内框架43倾斜地延伸;第二延伸部960,从第一延伸部950向下延伸;以及第三延伸部970,从第二延伸部960朝向门4的外框架41倾斜地延伸。
[0172]另外,第二齿轮齿971可形成在第三延伸部970的一侧。
[0173]竖直梁2000可转动地联接到凹部992的下侧。竖直梁2000朝向凹部992的底部993的空间延伸,并且可转动地联接到形成在凹部992的底部993下方的槽。可在竖直梁2000的端部设有可借助与竖直梁2000的转动相互作用而被转动的第一齿轮2100,且可在竖直梁2000的纵向中间部设有可借助与竖直梁2000的转动相互作用而被转动的第二齿轮2200。
[0174]另外,竖直梁2000和致动器990的第二部分997可对齐,使得形成在第三延伸部870的一侧的第二齿轮齿971可与第一齿轮2100嗤合。
[0175]换言之,第二齿轮齿971形成在第三延伸部970的朝向第一齿轮2100的一侧,且由此与第一齿轮2100啮合。
[0176]因此,随着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被按压,如果致动器990的第二部分997朝向门4的内框架43移动,则(如果从第一铰链5的位置观看的话)形成在第二部分997的一侧的第二齿轮齿971使第一齿轮2100逆时针(S卩,朝向左方)转动。
[0177]竖直梁200和第二齿轮2000通过与第一齿轮2100的转动相互作用而沿与第一齿轮2100的方向相同的方向(S卩,逆时针)转动。
[0178]另外,第一齿轮齿1050可沿着枢轴切换构件的纵向形成在枢轴切换构件的一侧。更详细而言,第一齿轮齿1050可沿着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纵向形成在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一侧。
[0179]形成在第一切换构件1000中的第一齿轮齿1050可接纳来自形成在第二部分997的一侧的第二齿轮齿971的动态力。例如,形成在第一切换构件1000中的第一齿轮齿1050被布置为与竖直梁2000的第二齿轮2200啮合。
[0180]S卩,形成在第一切换构件1000中的第一齿轮齿1050可与第二齿轮以齿条齿轮型式啮合。
[0181]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齿轮2100的转动使竖直梁2000转动,而竖直梁2000的转动使第二齿轮2200沿与第一齿轮2100的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而且,第二齿轮2200的转动被传递到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第一齿轮齿1050,其与第二齿轮2200接合。
[0182]因此,若第二齿轮2200逆时针转动,则第一切换构件1000沿着水平方向(S卩,向右方向)移动。
[0183]更详细而言,现将参照图10、图11(a)和图13(b)来分别描述致动器990未被操作的状态(图10和图11(a))和致动器990被操作的状态(图13(b))。
[0184]为了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门4,使用者可按压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或设置在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中的按压点998。如果第一部分996或按压点998被按压,则致动器990的第二部分997在枢转轴995上朝向内框架43( S卩,朝向图11 (b)中的右箭头)移动。
[0185]此时,因为形成在第二部分997的第三延伸部970的一侧的第二齿轮齿971与竖直梁2000的第一齿轮2100啮合,所以第一齿轮2100逆时针转动。第一齿轮2100的转动通过竖直梁2000被传递到第二齿轮2200,由此第二齿轮2200沿着与第一齿轮2100的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
[0186]另外,因为第二齿轮2200与沿着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纵向形成的第一齿轮齿1050啮合,所以第二齿轮2200的转动使第一切换构件1000朝向水平方向(S卩,向右方向)移动。
[0187]换言之,如果第二齿轮2200逆时针转动,则第一切换构件1000向右移动。
[0188]根据本实施例,因为按压致动器的力通过齿轮的啮合而被传递到第一切换构件1000和第二切换构件1100,所以其优点在于在力传递期间不存在发生滑动的风险。
[0189]如果第一切换构件1000向右方移动,则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端部推动第二切换构件1100的倾斜面,并且第二切换构件1100以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向下(S卩,下方)移动。因此,将省略此详细描述。
[0190]同时,根据未不出的修改实施例,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第一齿轮齿1050可形成为沿着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纵向(例如,门的宽度方向)倾斜,并且第二部分997可朝向外框架41弯曲而使得第二部分997的自由端部可被布置在第一切换构件1000上方或下方。
[0191]此时,在第二部分997的自由端部在面向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那侧可形成沿与第一齿轮齿1050的倾斜方向相同的方向倾斜的齿轮齿,使得该齿轮齿可与第一齿轮齿1050啮入口 ο
[0192]因此,如果使用者按压致动器990,则形成在第二部分997的自由端部的齿轮齿可将第一齿轮齿1050朝向该侧推动,由此第一切换构件1000可朝向横向(S卩,门的宽度方向)
被移动。
[0193]换言之,按压致动器990的力可从形成在第二部分997的自由端部的齿轮齿直接被传递到形成在第一切换构件1000中的第一齿轮齿1050。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不需要竖直梁2000、第一齿轮2100和第二齿轮2200。
[0194]图12为阐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致动器的结构的示图,图13(a)和图13(b)为阐示图12所示的致动器的操作方法的示图。根据该实施例的致动器可应用于图9所示的外框架。
[0195]图12和图13(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致动器990被操作的状态,图13(a)示出致动器990未被操作的状态。
[0196]参照图12(a)和图13(a)、图13(b),以与前述的致动器990与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操作相同的方式,通过对致动器990的加压而使第一切换构件1000向该侧(即,右侧)移动,而第二切换构件1100被向下(S卩,下侧)移动。
[0197]根据本实施例的致动器990可包括:第一致动器910,其可被使用者按压;以及第二致动器920,其可被第一致动器910按压。
[0198]更详细而言,第一致动器910包括:第一枢转轴994,其使第一致动器910枢转;以及按压点912,其可被使用者按压。
[0199]例如,第一按压点912可设置在第一致动器910的上端部。
[0200]第一致动器910可布置在凹部992内。优选地,第一致动器910的第一按压点912被布置为高于第一枢转轴994。即,第一枢转轴994可设置在第一致动器910的下端部。
[0201]另外,第二致动器920包括:第二枢转轴995,其使第二致动器920枢转;以及第二按压点922,其由第一致动器910按压。优选地,第二致动器920的第二按压点922被布置为低于第二枢转轴995。另外,优选地,第一致动器910的第一按压点912被布置为面向(S卩,在对应于第二枢轴的高度上)第二致动器920的第二枢转轴995。
[0202]此时,优选地,第一致动器910的第一枢转轴994被布置为低于第二致动器920的第二按压点922。
[0203]另外,第一致动器910可包括从第一致动器910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911,其中第二致动器920可接触或固定到突出部911。
[0204]例如,突出部911可朝向第二致动器920突出,并由此可接触或固定到第二致动器920的第二按压点922。因此,如果第一致动器910被使用者按压,则第二致动器920可被突出部911按压。
[0205]同时,第二致动器920可被螺栓(未示出)固定到第一致动器910的突出部911,或者可部分地插入到形成在突出部911中的槽(未示出),由此第二致动器920可被固定到突出部911。
[0206]而且,形成在第一致动器910中的突出部911的端部可被配置成与第二致动器920的第二按压点922接触。因此,如果第一致动器910被按压,则第二致动器920可被突出部911按压。
[0207]第二致动器920包括:第一部分996,从第二枢转轴995延伸到凹部992的底部993;以及第二部分997,从第一部分996的端部延伸到凹部992的底部993下方的空间。
[0208]换言之,第二致动器920可包括第一部分996、设置在第一部分996的上端部的第二枢转轴995和从第一部分996的下端部延伸的第二部分997,其中第一部分996和第二部分997可形成为一体。
[0209]第二按压点922可设置在沿着第二致动器920的第一部分996的高度方向的中间部,并且可被形成在第一致动器910中的突出部911按压。例如,第二按压点922可设置在第一枢转轴994与第二枢转轴995之间的高度处。
[0210]第二致动器920的第二部分997可形成为从第一部分996的端部延伸到凹部992的底部993下方的空间。另外,第二致动器920的自由端部可朝向门4的外框架41弯曲。
[0211]例如,朝向门4的外框架41弯曲的按压部991可形成在第二致动器920的自由端部。按压部991朝向形成在第一切换构件1000中的突出件1002’突出。即,按压部991可突出为面向突出件1002’。
[0212]因此,如果第一致动器910的上部被使用者按压,则第二致动器920的第一部分996被第一致动器910的突出部911按压。
[0213]因此,形成在第二致动器920的第二部分997的自由端部的按压部991推动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突出件1002 ’,由此将第一切换构件1000朝向门4的水平方向(S卩,门的宽度方向或横向)移动。
[0214]结果,使用者可将门4沿着基于第二枢轴(B)的第二旋转方向转动。
[0215]换言之,如图9所示,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突出件1002’可形成为倾斜的,使得当突出件1002’被按压部991按压时第一切换构件1000可向右方移动。即,如在图9中看到的,突出件1002’可形成为朝向右侧倾斜。
[0216]更详细而言,为了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门4,使用者可按压第一致动器910的第一按压点912。例如,如在图13(a)中所见,使用者可将第一按压点912朝向左箭头(S卩,朝向第二致动器920的第二枢转轴995)按压。此时,第一致动器910的第一枢转轴994可逆时针(如果从第一铰链5的位置看)转动。
[0217]另外,如果第一按压点912被使用者按压,则设置在第二致动器920(其固定到第一致动器910的突出部911)的第一部分916的第二按压点922沿与第一按压点912的被按压方向相同的方向(即,朝向门4的外框架41)被按压。此时,第二枢转轴995可顺时针转动。
[0218]第二致动器920的第一部分916的上述运动被传递到第二致动器920的第二部分917,由此使第二部分917也可朝向与第一按压点912的被按压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
[0219]因此,设置在第二致动器920的第二部分917的按压部991推动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突出件1002’,且在突出件1002’上形成上述倾斜面,由此使第一切换构件1000朝向门4的水平方向(即,门的宽度方向或横向)移动。并且,使用者可通过将门4沿第一致动器910的被按压方向(即,朝向使用者的身体)拉动并且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门4来打开门4。
[0220]如上文所述,第一致动器910的第一枢转轴996被布置为低于第一致动器910的第一按压点912。即,由使用者按压的第一按压点912被布置为高于第一枢转轴996。
[0221 ]例如,第一按压点912可布置在第一枢转轴996与凹部992的上侧之间。因此,当使用者按压第一致动器910的第一按压点912以使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使用者可通过使用他/她的中间指节(例如,第二指节,或第一指节和第二指节)来按压第一按压点912。
[0222]换言之,第一按压点912可被中间指节的整个区域按压。
[0223]例如,如果枢转轴995被布置为高于按压点,则使用者应通过弯曲他/她的手指,以他的/她的末端指节来按压该按压点,以使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此时,假使是女性使用者,则使用者的指甲可能有被折断的风险。然而,根据该实施例,因为第一按压点912被中间指节的整个区域按压,所以即使在使用者为女性的情况下也不存在使用者的指甲可能被折断的风险。
[0224]另外,根据该实施例,因为使用者不需要弯曲他/她的手指来按压第一致动器910的第一按压点912,所以并不存在指节与凹部992的一侧接触的不便。
[0225]换言之,当第一致动器910的第一按压点912被按压时,使用者的指节不弯曲,由此使指节并不与凹部992的一侧接触。
[0226]而且,被指节的整个区域按压的第一按压点912的被按压方向是朝向使用者身体的水平方向,而牵拉门4(以使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方向同样为朝向使用者的身体的水平方向。
[0227]因此,使用者仅需要沿一个方向(S卩,朝向使用者的身体的水平方向)将力施加于第一按压点912和门4,以使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由此可基于更为便利和平稳的操作来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门4。
[0228]图14为阐示根据致动器的操作的、第一切换构件的运动与第一铰链之间的关系的示图,图15和图16为阐示根据致动器的操作的、第二切换构件的运动与第三铰链之间的关系的示图,图17为阐示在门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状态下第二切换构件与第三铰链之间的关系的不图。
[0229]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4到图17详细描述第一切换构件1000、第二切换构件1100和门4根据对致动器990加压的旋转方向。
[0230]如果致动器990的按压点998被使用者按压并且第一切换构件1000朝向横向(向右方)移动,则接纳第一轴51的第一接纳槽531被打开。因此,可将第一轴51与第一接纳槽531(参看图14)分离。
[0231]同时,如图14所示,如果第一切换构件1000关闭第一接纳槽531,则第一轴51不能从第一接纳槽531抽出,由此使门4在第一轴51上可转动地联接于机柜3。
[0232]然而,如果第一切换构件1000通过上述操作而朝向右侧移动,则接纳在第一接纳槽531中的第一轴51被从第一接纳槽531抽出,由此使门4不能通过与第一轴51对应的第一铰链5而联接于机柜3。
[0233]换言之,如果使用者想要将门4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则门4应在第一轴51(其为第一枢轴的一部分)上转动。因此,门4与第一轴51应保持在固定状态。
[0234]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可通过抓住形成在门4的一侧的侧把手980来使门4绕第一枢轴(A)转动,或可通过抓住凹部992的不设置致动器990的其它部分(例如,凹部992的远离第一枢轴(A)的部分)来使门4绕第一枢轴(A)转动。
[0235]此时,因为致动器990未被按压,所以第一切换构件1000保持停止状态,并且还保持关闭第一接纳槽531的状态。因此,第一轴51可形成第一枢轴而并不与第一接纳槽531分离,由此使门4可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
[0236]图15到图17示出第三铰链7的联接结构。第三铰链7包括:第四轴713,其形成第二枢轴;以及第四轴可分离部73,其中形成有第二接纳槽以接纳第四轴713。第四轴713可设置在门4中,而第四轴可分离部73可设置在机柜3中。第四轴713可被可分离地设置在第四轴可分呙部73中。
[0237]因为在图15中门4关闭开口37,第四轴713被完全地插入第二接纳槽731。此时,如果使用者将门4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则第四轴713可沿着水平方向(图15所示的箭头方向)从第二接纳槽731被抽出。
[0238]换言之,因为第二切换构件1100不关闭第二接纳槽731的水平入口,所以第四轴713可从第二接纳槽731水平地移动而不存在来自第二切换构件1100的干涉。
[0239]第四轴713的横截面可具有第一平面714,该第一平面的一侧是平的。此时,第四轴713的上表面可具有形成为“D”形的第一板面714。
[0240]同时,第四轴可分离部73设有止动件74,用以防止第四轴713转动一预定角度或更大的角度。止动件74可包括与第一平面714对应的第二平面741。因此,如果第四轴713转动一预定角度,则第一平面714可与第二平面741面接触,由此可使第四轴713的转动停止。
[0241]图16示出图15的第二切换构件1100向下移动的状态。如果使用者想要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则使用者可按压致动器990。
[0242]一旦致动器990被按压,则第一切换构件1000被朝向右侧移动,而第二切换构件1100被向下移动。即,第二切换构件1100从如图15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如图16所示的下方位置。
[0243]结果,第二切换构件1100可关闭第二接纳槽731,并且可防止第四轴713从第二接纳槽731水平地脱离。
[0244]此时,在机柜3中与第二切换构件1100的自由端部对应的部分上可形成有引导槽732,以引导第二切换构件1100的自由端部的转动。例如,设置在机柜3中的第四轴可分离部73可包括引导槽732。
[0245]当第四轴713被水平地分离时,这意味着门4如上文所述地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因此,如果通过按压致动器990使得第二切换构件1100关闭第四轴可分离部73的第二接纳槽731,则在门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同时时可防止门4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即,可同时地防止门4在第一铰链5和第三铰链7处与机柜分离。
[0246]同时,如果致动器990被操作(S卩,被按压),则第一切换构件1000也可朝向右侧移动,第一轴51可从第一接纳槽531脱离,由此门4可在第一铰链5处与机柜3分离。结果,门4可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被转动。
[0247]或者,如果使用者想使门4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则使用者可不按压致动器990。结果,第一切换构件1000和第二切换构件1100可保持初始状态,而不被操作。
[0248]换言之,因为第二切换构件1100布置为如图15所示而没有向下移动,所以第四轴713可从第二接纳槽731被分离,由此使门4可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
[0249]图17示出门4沿第二旋转方向被转动的状态。如图17所示,如果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被转动,则安装在门4中的第四轴713和第二切换构件1100可随着门4转动相同的角度。
[0250]随着门4被转动预定的角度,当第四轴713的第一平面714与止动件74的第二平面741接触时,第四轴713的转动可停止。此时,门4的第二旋转方向转角可接近30度到40度。根据使用者的方便,该角是可变化的。
[0251]同时,具有上述结构的衣物处理装置仅存在一个问题,即当门4在第一枢轴(A)上转动时,随着使用者按压致动器990,第一轴51可能从第一轴可分离部53的第一接纳槽531脱离。
[0252]另外,具有上述结构的衣物处理装置只有一个问题,即当门4在第二枢轴(B)上转动时,只要在致动器990的按压点998应保持在被按压状态,就可防止第四轴713从第四轴可分离部73的第二接纳槽731分离。
[0253]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可包括锁70,该锁用于当门4打开开口37时(S卩,当门与前板33分离时),将第一切换构件1000或第二切换构件1100的位置固定(即,约束第一切换构件或第二切换构件)。
[0254]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9到图22详细描述的锁70可应用于根据前述的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致动器。
[0255]图18(a)为阐示传统的致动器的操作方法的概念图,而图18(b)为阐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致动器的正常的操作方法的概念图。
[0256]更详细而言,图18(a)是示出当将枢转轴布置为高于致动器的按压点时使用者按压致动器的概念图,图18(b)是示出当将枢转轴布置为低于致动器的按压点时使用者按压致动器的概念图。
[0257]首先,参照图18(a),枢转轴995被布置为高于致动器990的按压点998。即,按压点998布置在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且同时布置在枢转轴995与凹部992的底部993之间。因此,当使用者按压致动器990的按压点998以将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使用者应通过使用指尖(即,手的末端)来按压该按压点998。
[0258]换言之,因为力应当集中到指尖上以按压相关类型的致动器,所以需要指尖上的力比下面将描述的实施例中所需的力更大。
[0259]在这种情况下,假使是女性使用者,则存在着使用者的指甲可能被折断的风险。另夕卜,因为使用者应通过弯曲他/她的手指来按压所述按压点998,所以可能发生指节3000与凹部992的一个侧壁3100接触的不便。
[0260]另外,被指尖按压的按压点998的被按压方向在朝向使用者的身体的同时为斜向下的方向(参看图14(a)所示的箭头),而使门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方向是朝向使用者的身体的水平方向。因此,使用者需要向两个方向施加力(即,按压点998的被按压方向和将门4水平地朝向使用者的身体拉动的方向)以使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这也是不方便的。
[0261]同时,参照图18(b),枢转轴995被布置为低于致动器990的按压点998。即,由使用者按压的按压点998被布置为高于枢转轴995。例如,按压点998布置在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并且同时布置在枢转轴995与凹部992的上侧之间。
[0262]因此,当使用者按压致动器990的按压点998以使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使用者可通过使用中间指节(例如,第二指节,或第一指节和第二指节)来按压该按压点998。
[0263]换言之,因为当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而按压致动器时,按压点998被中间指节的整个区域按压,所以没有力被集中在指尖上,这与图18(a)中所描述的实施例不同。
[0264]例如,可通过第二指节的整个区域来按压所述按压点998。因此,即使在使用者为女性的情况下,也不存在使用者的指甲可能被折断的风险。
[0265]另外,因为使用者无需弯曲他/她的手指(与图18(a)中所描述的实施例不同),所以不存在指节3000与凹部992的一个侧壁3100接触的不便。即,当按压点998被按压时,使用者的指节3000不与凹部992的一个侧壁3100接触。
[0266]另外,被指节的整个区域按压的按压点998的被按压方向是朝向使用者的身体的水平方向(参看图18(b)所示的箭头),并且拉拽门4以将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方向也是朝向使用者的身体的水平方向。
[0267]S卩,在图18(a)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使用者需在按压所述按压点998之后来拉动门4,以使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相反地,在图18(b)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使用者可按压所述按压点998并同时沿与被按压方向相同的方向拉拽门4,以将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打开。
[0268]换言之,使用者是沿着一个方向(即,朝向使用者的身体的水平方向)对按压点998和门4施加力,以使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
[0269]因此,具有根据图18(b)所示的实施例的致动器的衣物处理装置,可基于比图18(a)所示的实施例更为方便和平稳的连接操作来将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打开。此外,与传统的机构相比,使用者所需施加的力更小。
[0270]图19和图20为示出设置于第一切换构件中的锁的示图。
[0271]如图19所示,锁70可包括:锁本体710,设置在门4内并且沿着门4的厚度方向T可动;本体按压部730,设置在锁本体710中并且通过穿过内框架43而露出于门4之外;以及切换构件固定部770,根据锁本体710的操作而可分离地设置于第一切换构件1000中。
[0272]如果锁70设置在门4中,则外框架41还设有锁本体接纳槽317而将锁本体710接纳在其中,内框架43还设有框架穿过孔313(参看图20),以供本体按压部730穿过,且第一切换构件1000还设有紧固部617,切换构件固定部770与该紧固部联接。
[0273]锁本体接纳槽317是用于引导锁本体710的运动的设施,并且锁本体接纳槽可被设置为中空棒形,其中朝向内框架43的面是开放的。
[0274]锁本体接纳槽317可设置在外框架41的任何位置,只要锁本体710的往复运动不与第一切换构件1000干涉即可。
[0275]图19示出了锁本体接纳槽317位于第一切换构件1000之上,此处,在锁本体接纳槽317中设有弹性地支承锁本体710的本体支承部790,该本体支承部为锁本体710提供将锁本体710朝向内框架43推压的弹性力。
[0276]同时,如果锁本体710基于门的高度方向H而设置在第一切换构件1000之上,则切换构件固定部770可设置在本体凸缘750中,该本体凸缘从锁本体710朝向第一切换构件1000与外框架41之间的空间延伸。
[0277]换言之,如图20所示,本体凸缘750可从锁本体710朝向门4的下部延伸并且位于第一切换构件1000与外框架41之间,而切换构件固定部770可设置为从本体凸缘750朝向紧固部617突出,该紧固部设置于第一切换构件1000中。
[0278]紧固部617可包括第一紧固部617a和第二紧固部617b,这些紧固部是沿着门4的宽度方向W来设置的,此处优选的是,第一切换构件的第一自由端部100e与第二紧固部617b之间的距离比第一切换构件的第一自由端部100e与第一紧固部617a之间的距离更长。
[0279]每个紧固部617a和617b可包括紧固孔,以供第一切换构件1000穿过,或每个紧固部可包括紧固槽,通过使第一切换构件1000以凹形弯曲来提供该紧固槽。图19和图20示出了根据一实施例的紧固部设有紧固孔。
[0280]切换构件固定部770可包括第一固定突出部771,该第一固定突出部从本体凸缘750突出,此处,第一固定突出部771可基于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位置而插入第一紧固部617a与第二紧固部617b中的任一者。即,如果第一紧固部617a和第二紧固部617b的宽度wl相等,则第一固定突出部771的宽度w2小于紧固部的宽度wl。
[0281]同时,根据由使用者按压的压力点998的被按压程度,第一切换构件1000沿着门4的宽度方向W移动的距离可变化。因此,如果切换构件固定部770仅设有第一固定突出部771,则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当使用者不将致动器990的按压点998按压到充分程度,则第一固定突出部771不会与紧固部617a和617b中的任一者联接。
[0282]为了解决此问题,在本发明中提出的锁70可包括设置在第一固定突出部771中的第二固定突出部773,其中该第二固定突出部773具有比第一固定突出部771的宽度w2小的宽度w3。
[0283]如果第二固定突出部773设置在一角部,该角部朝向第一切换构件的第一自由端部100e(即,朝向第一铰链5的角部),且位于第一固定突出部771的上表面中央或者第一固定突出部771的上表面上,则第一切换构件1000需要移动(以使第一紧固部617a能移动到位于第二紧固部617b下方的第二固定突出部773的上部)的距离,要短于第一切换构件1000需要移动(以使第一紧固部617a能移动到位于第二紧固部617b下方的第一固定突出部771的上部)的距离。
[0284]因此,如果在第一固定突出部771中设置了具有比第一固定突出部771的宽度w2更小的宽度w3的第二固定突出部773时,即使致动器990的按压点998被较轻地按压,切换构件固定部770的位置就可从第二紧固部617b切换到第一紧固部617a,由此使切换构件固定部770可容易地联接到紧固部617。
[0285]以下将描述通过设有锁70的门4打开所述开口37的过程和枢轴的切换过程。
[0286]如图20(b)所示,如果通过第二枢轴(B)转动的门4关闭开口 37,则本体按压部730被前板33按压,由此锁本体710被从锁本体接纳槽317朝向外框架41移动。此时,弹性支承部790被锁本体710压缩。
[0287]如果锁本体710从锁本体接纳槽317朝向外框架41移动,则切换构件固定部770从第一紧固部617a脱离,并且第一切换构件1000借助第一弹性构件1030而朝向第一铰链5移动。
[0288]如果第一切换构件1000借助第一弹性构件1030而朝向第一铰链5移动,则第二紧固部617b位于切换构件固定部770之上,并且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第一自由端部100e防止第一轴51从第一接纳槽531脱离,并且第二切换构件1100的第一自由端部100e从引导槽732脱离。
[0289]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使用者将他的/她的手置于凹部992中拉门4或拉侧把手980,而不按压致动器990的按压点998,则门4基于第一枢轴(A)转动。
[0290]如果门4开始基于第一枢轴(A)转动,则本体按压部730与前板33之间的接触被解除,由此朝向外框架41按压本体按压部730的外力被撤销。
[0291]因此,弹性支承部790的恢复力使得锁本体710朝向内框架43移动,从而切换构件固定部770被插入第二紧固部617b。
[0292]如果切换构件固定部770插入第二紧固部617b,则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位置被固定,因此即使在门4通过第一枢轴(A)转动时使用者按压致动器990的按压点998,第一铰链5也不会从第一接纳槽531脱离。
[0293]同时,如果通过第一枢轴(A)转动的门4关闭开口37,则前板33按压本体按压部730,并且锁本体710从锁本体接纳槽317朝向外框架41移动。因此,切换构件固定部770从第二紧固部617b脱离(S卩,解除了对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约束)。
[0294]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使用者按压致动器990,则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第二自由端部100f推压倾斜面1101,该倾斜面设置在第二切换构件1100的第二自由端部IlOOf上。因此,第一切换构件的第一自由端部100e打开第一接纳槽531,使得第一轴51可从第一接纳槽531分离,并且第二切换构件的第一自由端部IlOOe插入引导槽732,而第一紧固部617a位于切换构件固定部770前方。
[0295]此时,在使用者按压致动器990的状态下,如果使用者拉拽门4,则门4开始基于第二枢轴(B)转动。
[0296]如果门4开始基于第二枢轴(B)转动,则本体按压部730与前板33之间的接触状态被解除。如果将本体按压部730朝向外框架41按压的外力被撤销,则切换构件固定部770被插入第一紧固部617a,由此保持第一切换构件1000按压第二切换构件1100的状态。
[0297]因此,在本发明中,当门4通过第二枢轴(B)转动时即使致动器990的压力点998不被按压,在门4转动期间也可防止第四轴714从第四轴可分离部73(S卩,第二接纳槽731)分离。
[0298]同时,尽管前述锁70基于切换构件固定部770而被设置为固定第一切换构件1000的位置,但本发明提出的锁70也可被设置为用以固定第二切换构件1100的位置。
[0299]在该情况下,第一紧固部617a和第二紧固部617b应设置在第二切换构件1100中,从第二切换构件的第一自由端部UOOe到第一紧固部的距离短于从第一自由端部IlOOe到第二紧固部的距离。因此,如果切换构件固定部770联接于第一紧固部,则门4联接于第一枢轴(A),如果切换构件固定部770联接于第二紧固部,则门4联接于第二枢轴(B)。
[0300]图21和图22为阐示锁的另一示例的示图。
[0301]换言之,图21示出上述锁70被设置为用以固定致动器990,图22示出本体按压部730可进行沿着门的厚度方向T的往复运动。如果锁70被设置为用以固定致动器990,则致动器990可包括:第一本体紧固部451,锁70可分离地联接于该第一本体紧固部;以及第二本体紧固部453,位于第一本体紧固部451下方,其中第一本体紧固部451和第二本体紧固部453可设置为位于具有以本体旋转轴430作为中心轴的圆弧上。
[0302]如图21和图22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锁70可包括:锁本体710,其设置为能够进行沿着门4的宽度方向W的往复运动,并且能够插入第一本体紧固部451和第二本体紧固部453中的每一者;本体支承部790,其弹性地支承锁本体710并且将锁本体710朝向致动器990所处的方向按压;本体倾斜面720,设置于锁本体710;以及本体按压部730,如果门4关闭开口37,则该本体按压部通过接触本体倾斜面720来使锁本体710移动。
[0303]本体按压部730可设置在门4中,以便能够进行沿着门的厚度方向T的往复运动,或者本体按压部730可设置在前板33中,以便当门4关闭开口37时按压本体倾斜面720。
[0304]图22示出了本体按压部730可进行沿着门的厚度方向T的往复运动。
[0305]门4还可包括按压部导向器318,该按压部导向器引导本体按压部730的往复运动。按压部导向器318应当被设置为不与枢轴切换构件产生干涉,并且位于第一切换构件1000之上,如图22所示。
[0306]同时,本体按压部730可包括:第一本体按压部740,设置为从本体按压部730朝向本体倾斜面720突出;以及第二本体按压部780,从本体按压部730朝向前板33突出。
[0307]在此情况下,如果门4关闭开口37,则前板33按压第二本体按压部780。因此,第一本体按压部740通过与本体倾斜面720接触(图22 (a))而可使锁本体710移动远离致动器990。
[0308]同时,如果门4打开所述开口37,则施加于第二本体按压部780的外力被撤销。因此,本体支承部790使锁本体710朝向致动器990移动,并且本体倾斜面720使第一本体按压部740朝向内框架43移动,由此第二本体按压部780恢复到使得第二本体按压部780露出于内框架43外的状态(初始位置,图22 (b))。
[0309]为了帮助本体按压部730恢复初始位置,门4还可包括按压部支承件(未示出),该按压部支承件弹性地支承本体按压部730。
[0310]在本实施例中,当门4关闭所述开口37时,第一切换构件1000防止了第一轴51从第一接纳槽531分离,并且锁本体710并不约束致动器990(锁本体710未插入第一本体紧固部451,图22(a))。
[0311]然而,如果门4基于第一枢轴(A)转动以打开所述开口时,施加于第二本体按压部780的外力被撤销,由此锁本体710的自由端部借助本体支承部790而插入第一本体紧固部451。
[0312]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当门4基于第一枢轴(A)转动时,致动器990被操作,由此可防止第一轴51从第一接纳槽531脱离。
[0313]同时,如果门4基于第二枢轴(B)转动,则锁本体710的自由端部与第二本体紧固部453联接,并由此约束致动器990。
[0314]为了使门4基于第二枢轴(B)转动,使用者应当通过致动器990使第一切换构件1000移动,使得第二切换构件1100被按压。
[0315]如上文所述,因为第二本体紧固部453设置在周部(该周部具有作为中心轴的本体旋转轴430并且穿过第一本体紧固部451),且位于第一本体紧固部451下方,所以如果使用者转动致动器990,则第一本体紧固部451偏离锁本体710的往复运动路径,而第二本体紧固部453位于锁本体710的往复运动路径上。
[0316]在此状态中,如果使用者将门4与前板33分开,则锁本体710的自由端部朝向致动器990移动,然后被插入第二本体紧固部453。
[0317]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门4基于第二枢轴(B)转动的同时致动器990被操作,由此可防止第四轴从第二接纳槽731脱离。
[0318]图21(b)示出了第一本体紧固部451和第二本体紧固部453被设置成穿过致动器990的孔的形状或者是通过致动器990的表面凹形弯曲而形成的槽。
[0319]然而,第一本体紧固部451和第二本体紧固部453可以被设置成各种结构,以实现上述功能。图21(c)示出了第一本体紧固部451和第二本体紧固部453中的至少一者被以槽形设置在致动器990的角部处。
[0320]此外,本发明提出的锁70可包括:本体按压部730;第一本体按压部740,被设置为从按压部730朝向本体倾斜面720突出;以及第二本体按压部780,设置在前板33中,并且当门4关闭所述开口时将第一本体按压部740朝向本体倾斜面720按压。
[0321]在此情况下,门4的内框架43应当包括插孔,当门4关闭所述开口37时第二本体按压部790插入该插孔,并且本体按压部730应当设置为当第二本体按压部780插入该插孔时本体按压部730与第二本体按压部780接触。
[0322]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特征的情况下,本发明可通过其它特定形式来实施。因此,应认为上述实施例各方面都是示例性而非约束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应通过随附的权利要求书的合理的解释来限定,在等同于本发明的范围内的所有改变都应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 机柜,其形成外轮廓并且设有衣物开口 ; 门,其具有:内框架,朝向所述衣物开口布置;以及外框架,联接到所述内框架并且朝向所述机柜的外部布置,并且所述门打开和关闭所述衣物开口; 铰链部,具有使所述门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第一枢轴和使所述门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第二枢轴,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 枢轴切换构件,该枢轴切换构件是可动的,以将所述门能转动地固定到所述第一枢轴和所述第二枢轴中的任一者;以及 致动器,设置在所述门中并且由使用者按压,当所述致动器被使用者按压时所述枢轴切换构件移动,其中,所述致动器包括由所述使用者按压的按压点,所述按压点设置在所述致动器的上端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门包括凹部,所述凹部设置在所述门的上端部并且沿着所述门的水平延伸方向凹进一预定深度,所述致动器包括:第一部分,布置在所述凹部中并且由使用者按压;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的端部朝向位于所述凹部的底部下方的部分延伸;以及枢转轴,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且所述按压点被布置为高于所述枢转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枢轴切换构件设有倾斜面,该倾斜面用于根据所述致动器的加压来使所述枢轴切换构件移动,当所述致动器的第一部分被按压时,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第一部分的被按压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在所述致动器的第二部分的一个端部形成有朝向所述内框架突出的按压部,所述枢轴切换构件设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弯曲成包围所述按压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倾斜面形成在所述弯曲部的一侧并且布置为与所述按压部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弯曲部形成为沿水平方向包围所述按压部的至少一部分。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致动器包括朝所述门的内侧向下延伸的按压部,所述枢轴切换构件设有朝向所述内框架突出的突出部,所述倾斜面形成在所述突出部的一侧并且布置为与所述按压部接触。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按压部呈柱形。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突出部呈渐缩形,使得所述突出部的水平宽度随着其远离所述枢轴切换构件而变大。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当所述致动器的第一部分被按压时,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第一部分的被按压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10.根据权利要求2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当所述致动器的第一部分被按压时,沿所述致动器的被按压方向布置的所述外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沿所述致动器的被按压方向转动。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致动器设有以一预定间距彼此间隔的多个肋部,以便由所述使用者的手指抓取。12.根据权利要求2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枢轴切换构件包括能沿所述门的宽度方向运动的第一切换构件以及能沿着所述门的高度方向运动的第二切换构件,且所述第一切换构件布置在所述外框架与所述致动器的第二部分之间。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在所述枢轴切换构件的一侧形成有第一齿轮齿,在所述致动器的第二部分的一侧形成有第二齿轮齿,使得基于所述致动器的第一部分的加压的动态力被传递到所述枢轴切换构件的第一齿轮齿。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 竖直梁,能转动地联接到形成在所述凹部下方的槽并向下延伸; 第一齿轮,联接到所述竖直梁的端部,与所述竖直梁的转动相互作用;以及 第二齿轮,联接到所述竖直梁的中间部,与所述竖直梁的转动相互作用; 其中,所述第二齿轮齿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形成在所述枢轴切换构件中的第一齿轮齿与所述第二齿轮以齿条齿轮型式彼此啮合。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如果所述致动器的第一部分被按压,则形成在所述致动器的第二部分的那侧的第二齿轮齿使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竖直梁转动,并且联接到所述竖直梁的所述第二齿轮在与形成在所述枢轴切换构件中的所述第一齿轮齿啮合的同时使所述枢轴切换构件沿水平方向移动。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枢轴切换构件包括能沿所述门的宽度方向运动的第一切换构件以及能沿所述门的高度方向运动的第二切换构件,所述第一齿轮齿沿所述第一切换构件的纵向形成在所述第一切换构件的一侧,并且基于所述致动器的第一部分的加压的所述动态力通过形成在所述致动器的第二部分的一侧的第二齿轮齿而被传递到所述第一切换构件。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致动器的第二部分包括:第一延伸部,从位于所述凹部的底部下方的部分朝向所述门的内框架延伸;第二延伸部,从所述第一延伸部朝向下方延伸;以及第三延伸部,从所述第二延伸部朝向所述门的外框架延伸。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齿轮齿形成在所述第三延伸部的一侧。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致动器包括:第一致动器,其形成为由使用者按压;以及第二致动器,其形成为由所述第一致动器按压。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致动器形成为围绕第一枢转轴枢转,且所述第二致动器包括:第一部分,布置于形成在所述门的上端部的所述凹部内;以及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的端部朝向位于所述凹部的底部下方的部分延伸,当所述第二致动器被所述第一致动器按压时,所述第二致动器围绕第二枢转轴枢转,以便移动所述枢轴切换构件。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枢转轴设置在所述第一致动器的下端部,而所述第二枢转轴设置在所述第二致动器的上端部。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致动器的第一枢转轴被布置为低于所述第二致动器的第二枢转轴。24.根据权利要求20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致动器设有朝向所述第二致动器的第一部分突出的突出部,当所述第一致动器被按压时,所述第二致动器的第一部分被所述突出部按压。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突出部被固定到所述第二致动器的第一部分。26.根据权利要求20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当所述第一致动器被按压时,所述第二致动器的第二部分的自由端部沿与所述第一致动器的被按压方向相同的方向被移动。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门包括:内框架,朝向所述衣物开口布置;以及外框架,联接到所述内框架并且朝向所述机柜的外部布置,朝向所述外框架弯曲的按压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致动器的第二部分的自由端部。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枢轴切换构件包括能沿所述门的宽度方向运动的第一切换构件以及能沿所述门的高度方向运动的第二切换构件,且所述按压部被形成为朝向形成在所述第一切换构件中的突出件的倾斜面突出。29.根据权利要求1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用于约束所述枢轴切换构件的运动的锁。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枢轴切换构件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切换构件;以及第二切换构件,从所述第一切换构件的一端部延伸到竖直方向,将所述第四轴能选择性转动地固定到所述机柜,所述锁固定所述第一切换构件和所述第二切换构件中的至少一者的位置。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所述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被设置为沿着所述第一切换构件的移动方向或所述第二切换构件的移动方向彼此间隔一预定距离,使得所述锁被能分离地联接到所述第一紧固部和所述第二紧固部,并且所述锁在所述门打开所述衣物开口的情况下联接于所述第一切换构件和所述第二切换构件中的任一者,并且固定所述第一切换构件和所述第二切换构件中的至少一者的位置。
【文档编号】D06F37/10GK106068343SQ201580012672
【公开日】2016年11月2日
【申请日】2015年3月20日 公开号201580012672.7, CN 106068343 A, CN 106068343A, CN 201580012672, CN-A-106068343, CN106068343 A, CN106068343A, CN201580012672, CN201580012672.7, PCT/2015/2770, PCT/KR/15/002770, PCT/KR/15/02770, PCT/KR/2015/002770, PCT/KR/2015/02770, PCT/KR15/002770, PCT/KR15/02770, PCT/KR15002770, PCT/KR1502770, PCT/KR2015/002770, PCT/KR2015/02770, PCT/KR2015002770, PCT/KR201502770
【发明人】李昌宪, 金宰奭, 姜仁哲, 朴秀原, 李现泰, 黄仁浩, 李赫钟, 金基赫
【申请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