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8509阅读:17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混凝土模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现浇混凝土的模型,特别是现浇涵洞混凝土的模型。
背景技术
目前,现浇混凝土主要用木模,板面由多块木夹板拼成,用铁钉钉在木方上,为了控制模板不会弯曲,模板后面用大量木掷、地上打大量木桩支掷模板,也有少数用铁模的,其结构与木模基本相同。当要浇注两个以上同样规格的混凝土时,要全部拆散,再装到下一个位置上。如一条100米长的涵洞,每4-6延米要有一道沉降缝,两边的墙体就需40次的反复拆装。因此,存在几个问题1.成本高反复拆装人工多,裁切损耗大,木料受风吹、日晒、雨淋后容易变形、腐朽,使用次数少;2.进度慢工作量大;3.质量差表面粗造,容易变形,拼缝多;4.浪费国家大量木材资源。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凝土模型,该模型可以整体移动,可以工厂化生产。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以整体移动的模型由工厂分各种规格或按涵洞图纸生产,将散件叠运到工地现场,用螺丝及电焊连接,组装成模,浇注混凝土,待混凝土基本凝固后将模型整体移动到下一个要浇注混凝土的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成本低;2.进度快;3.质量好混凝土表面光滑平整,无拼缝;4.节省大量木材资源。


本说明以涵洞为参照物,以下所称内模指涵洞内壁模板,外模指涵洞外壁模板,顶模指涵洞顶模板,侧模指涵洞两端及沉降缝模板。
图1是涵洞基础模型俯视图。
图2是浇注第二块涵洞基础混凝土的模型俯视图。
图3是涵洞基础模型立面图。
图4是涵洞墙体模型侧立面图。
图5是涵洞墙体模型内立面图。
图6是1-1剖面图。
图7是涵洞墙体模型俯视图。
图8是另外两种涵洞墙体模型侧立面图。
图9是涵洞拱盖模型侧立面图。
图10是涵洞拱盖模型外立面图。
图11是2-2剖面图。
图12是涵洞平盖模型侧立面图。
图中标号基础模型1.三角形结构,控制模板平直不外弯。
2.四角用螺丝固定,前边两端预埋钢筋。
3.后边两端用拉泡螺丝和拉杆或多重铁丝将侧模一端固定在混凝土和预埋钢筋上。
4.用螺丝将三角架中角固定在钢筋支撑上。
5.混凝土浇满后用直尺将表面括平。
6.四周下方扦入地针,防止模型移位。
墙体模型7.内面是铁板,中间横杠(上疏下密)和外面直杠是方管或圆管、方钢、圆钢、工字钢、槽钢、角钢、T形钢(下统称方管)。用螺丝或电焊连接起来。
8.将小方管套入大方管内,用螺丝迫紧,连接上下模板。
9.大方管做横担,将内、外、侧模固定。
10.折叠式工作台,三角形结构,防止内模弯曲变形。
11.三角形结构的顶模。
12.外模下方用拉杆固定在基础混凝土上,控制外模不上滑。
13.用螺丝调节内模垂直度和支掷内模。
14.横担上中间两条长螺丝,可将侧模调出调入,控制墙体长度和侧板角度。
15.用千斤顶将模顶起,装上四个轮子和滑轨,用卷扬机或手拉葫芦将模型整体拖动到下一段墙位,如用挖掘机或吊车移动模型,不需装轮子。
16.穿墙螺丝(上疏下密)套上塑料管,将内外模拉住,控制内外模不移位。
17.18.另外两种墙体侧模结构。
拱盖模型19.轮子上方装升降螺丝升降内模,拖模方法同墙模。
20.集中耗载节点用垫板加固,用螺丝将底座和拱架连接。
21.内模结构下面拱架,中间方管,上面铁板。侧模结构内铁板,外方管。
22.外模下端用发兰、拉丝、横担控制外模不上滑、外滑、下滑。
23.直柱下端加钢垫板,方便拖动模型前将左右两排直柱拆掉。
24.侧模两端用一小块活动板,拖模时,侧模才不会被墙体上预埋钢筋挡住。
25.外模前端焊上几条短横担,搭架在侧模外担铁上,加锁一枚螺丝,防止拖模时外模下滑、外滑。
26.侧模上方焊一条长横担,两端各装一个滑轮,用卷扬机将外模打开,方便模内作业。
27.内模两侧最下端两条方管,对拱架位置开一缺口,拱架上焊螺丝迫紧方管、铁板,使内模与墙体帖实,拖模时放松螺丝,减少内模与墙体的磨擦力。
28.将内模部分方管加长,构成三角形,防止侧模倾斜,拖模时带动外模。
29.外模由铁板、横扛(上疏下密)、三角形骨架组成。
30.三角形结构组成内模支架。
31.平盖侧模由铁板、方管、三角筋组成。
具体实施例方式首先由工厂分规格或按涵洞图纸生产各种模型,叠运到工地现场组装。
基础装模将三角架(1)用螺丝固定在铁板上,中角固定在钢筋支撑上(4),组成各块模板,四角用螺丝连接,在铁板孔上插入预埋钢筋(2),组装第二块及以后的混凝土模型时,将两块侧模一端用拉泡螺丝及拉杆固定在前一块混凝土上,(拉杆也可用多重铁丝代替)(3),四周插下地针(6),铁板内壁刷少量机油,沉降逢贴上泡沫板,浇满混凝土后,用直尺括平混凝土表面(5)。
基础移模拆掉后面一块模板(1),拆第二块及以后的混凝土模型时,拆下拉泡螺丝帽及剪断拉杆或铁丝(3),拨起地针(6)用卷扬机或手拉葫芦、挖掘机、吊车(下统称卷扬机)。将模后拖到下一块浇注混凝土的位置。
墙体装模将内、外模自下以上连接(8)。内模下方内边对准基础上弹好的长直线,用斜杆螺丝调整内模垂直度(13),用横担将内模、侧模及外模固定(9),侧模对准基础沉降缝(14),在地针下基础上钻孔,插下地针(6),外模下方用拉杆固定在基础上(12),用螺丝将工作台装好(10),将模内壁磨光,刷上少量机油,串上穿墙螺丝及塑料管(16),沉降缝贴泡沫板,浇注混凝土至内模顶高时,装上顶模(11)。
墙体移模扭动拖出穿墙螺丝(16)和地针(6),取掉拉泡螺丝帽,将外模下拉杆(12)和斜杆螺丝(13)翻起,拆下一端侧模,用挖掘机或吊车将模吊起20-30厘米,向前移动。或用千斤顶将模顶起,装上轮子(15),用卷扬机或手拉葫芦拖动模型。
拱盖装模先将底座用螺丝连接(30),套上轮子(19),将拱架固定在底座上(20)排好横杠并焊接在拱架上,再将铁板焊接在部分横杠上(21),掷好直柱(23),将侧模焊接在内模两端,并用三角筋固定(28),在墙体顶预埋钢筋上焊接短横担,放好外模,用发兰,拉杆(或用多重铁丝代替)将外模固定(22),把长横担焊接在侧模上,将外模打开(26),插下小铁板(24),织好混凝土钢筋后将外横盖好,上方用拉杆将两块外模拉紧。
拱盖移模首先,拆下一端侧模,将外模与侧模的拉结螺丝帽(25)和发兰放松(22),取下发兰下方插在墙内的钢筋,剪断拉杆或多重铁丝(22)拆掉直柱(23),放松内模迫紧螺丝(27),旋转大螺丝将内模放下3-5厘米(19),用卷扬机拖动模型。
权利要求
1.一种现浇混凝土模型,把模型的构件连接起来,其特征是将模型整体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继续现浇混凝土的方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模型,其特征是组成一个可以整体移动的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模型,其特征是模板背面设置三角形结构支掷模板(1)、(10),三角架上疏下密(图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模型,其特征是用螺丝及预埋钢筋将模板两端固定(2)、(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模型,其特征是带手柄的地针将模板定位(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模型,其特征是铁板、方管(圆管、方钢、圆钢、工字钢、槽钢)用螺丝或电焊连接成一块模板,横杠上疏下密(7)、(2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模型,其特征是管套管用螺丝连接,构成直接头驳接模板(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模型,其特征是横担将各块模板连结(9),长螺丝调整侧模位置和垂直度(1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模型,其特征是斜杆上设置申缩螺丝调整内模垂直度(1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模型,其特征是模型装上脚轮或滑轨(15)、脚轮上安装升降螺丝(19)。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模型,其特征是外模下方设置短横担、拉丝和拉杆发兰(22)。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模型,其特征是侧模两端设置小块活动模板(24)。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模型,其特征是外模短横担搭架在侧模外的担铁上(25)。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模型,其特征是长横担两端装上滑轮(26)。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模型,其特征是内模两侧安装螺丝,迫紧和放松横杠及铁板(27)。
全文摘要
一种可以工厂化生产和可以整体移动的现浇混凝土模型,由工厂分各种规格成批生产,将散件叠运到工地现场,组装成模,浇注混凝土,待混凝土基本凝固后,将模型整体移动,即可浇注下一段混凝土,无须全部反复拆散重装。
文档编号E04G11/20GK1587645SQ20041007674
公开日2005年3月2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15日
发明者刘荣清 申请人:刘荣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