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装直推式护车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0922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插装直推式护车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护轿车的护车技术,包括随车型而设计的由单元护车壳插装组成的护车壳整体,属轿车装备技术范围。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轿车工业飞速发展,研究保护轿车的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2003年,中国公开了一种申请号为02144509.5的发明,是用六个分体节组成,库底下安装了三个自由拆卸的活动轮,用于移动车库;中国授权的02233049.6实用新型专利,则揭示了一种固定在地上的伸缩式的车库技术。目前,这些车库技术发明,都还停留在围绕着传统概念意义上的车库形状而设计的理念上,没有紧随日益更新的车型而创新,车库还是一个方而大的房体形,有失美观;同时,整体移动的灵活性较差。由于这些缺点的存在,车库护车技术尚未被大众认可,制约了开发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紧紧围绕各类轿车造型,提供一个一体性、美观性、灵活性、封闭性、防晒防寒性能强,自动化程度高,伸缩稳妥可靠,既方便存车护车,又节约空间的护车技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插装直推式护车壳在紧紧围绕日益更新的外观车型而设计的基础上,将各子单元壳体插装于母单元壳体之中,两侧为双层插入,顶部为低层插入高层之下,组成可伸缩的整体护车壳。护车壳两侧下部依次安装了控制装置、插装式H型轨道、底轮和软挡皮。内侧设了插装式推进器,与护车壳连接。推进器由直流电瓶作电源,通过直流电机的带动,辅以相配套的装置,实现伸缩。推进器伸缩启停所需的控制由智能控制器完成。护车壳门为活动连接的三折门,支架与推进器连接,并控制门的开关。通过遥控器,实现护车壳存车的启动、伸展、关门和取车的开门、收缩、关门。护车壳内前端设计了底座,分上下两层,上层与护车壳壳体固定连接,下层与上层通过定位销活动连接,中间有脚踏的升降装置,可对收拢后的护车壳升高,然后自由移动。底座上设有轮胎托板,与底座活动连接。汽车存放后前轮可压在托板上。底座上还设有与地面连接的连接板,与底座活动连接,用于固定护车壳。同时,护车壳的顶部和两侧是加厚的。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各单元护车壳为插装连接并有控制装置的控制,护车壳伸缩实现了依次逐个伸出或收回。轨道和直行底轮的配合以及推进器、电瓶、电机、智能控制器的安装,使护车壳伸缩既灵活又稳当,使用十分方便。护车壳底座的设计一方面实现了护车壳自身的移动、固定与安全,另一方面巧借汽车的压力固定了存车时的护车壳,提高了安全性。由于升高是脚踏的,移动护车壳十分方便。三折门的设计,使护车壳的高度可降低到最低程度,缩小了护车壳的体积,增加了美观度。护车壳的插装结构,顶部和两侧的加厚以及两侧底部加装了软挡皮,使护车壳具有很好的封闭性和防晒、防寒、防风尘性能。此设计人性化特征鲜明,生产成本较低,利于开发生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伸放后的整体侧面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伸放后的内侧面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伸放后摘去装饰板、装饰卷帘和推进器的内侧面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收拢后的侧面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摘去主门收拢后的后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门支架后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装饰板俯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推进器前端和门支架底端侧面剖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推进卡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控制装置收拢后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控制装置伸展后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控制装置伸展分解后的主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控制装置伸展分解后的后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H型轨道俯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H型轨道仰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H型轨道前端主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底座俯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底座上层背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底座下层俯视图图20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底座升降装置所用的放大的椭圆轮侧视图图21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底座主视图图22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前挡板后视图图23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前挡板侧视图图24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三折门的背视图图25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弯头轨道侧视图图26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弯头轨道仰视图图27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弯头轨道后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伸放后的整体侧面图。示出了母单元壳体4和子单元壳体1、2、3、5、6的插装组合的侧面形象。推进器12推出门支架10,支撑起主门9和盖8、7。盖7和单元壳体5为外包式扣接,盖8与单元壳体6为内插入式连接,是通过滑道25连接的。主门9与盖8和门支架10的连接可使用合页。机械锁芯26通过拉绳27带动锁扣30实现锁缄;电子锁控制器28通过拉绳29拉动锁卡30实现锁缄(见图24)。主门支架10的内滑道31可供三角头11前端的滑轮上下滑动。三角头11与推进器12为活动连接。推进器12前端分别安装了方向相对的推进卡37和38,与单元壳体6上的卡鼻(没画出)相对应,以此连接护车壳,实现推动。门支架外滑道32是连杆35滑动的轨道。连杆35用于连接两根支架,起稳固支架的作用。支架轮36是滑动支架的。推进器伸拉线33是拉动推杆伸出的,推进器收拉线34是拉动推杆收缩的。直向轮15安装在H型轨道13下面,用于单元壳体出进的滚动。挡皮16在各单元壳体都有安装,用于封闭。H型轨道13由母轨道21、子轨道20、子轨道19、子轨道22、子轨道23、子轨道24组成。前挡板14用于护车壳前部封闭。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伸放后的内侧面剖视图。示出了护车壳伸展后剖去顶部和另一侧的内侧形象。子单元壳体1、2、3和母单元壳体4以及盖7、8的顶部为加厚层。装饰板43用于遮挡单元壳体2的空缺处,它安装在前挡板14上,作用是弥补空缺,防晒防寒,利于内部美观;装饰卷帘布44、45分别用于遮挡单元壳体3和母单元壳体4上的空缺;装饰卷帘布45的一端安装于母单元壳体4上,另一端安装于子单元壳体3上;装饰卷帘布44一端安装于子单元壳体3上,另一端安装于子单元壳体2上。收合时,装饰卷帘布44、45可以卷起,伸展时可以拉开。它们的作用与装饰板43相同。弯头滑道46嵌于盖7中。盖7一端与子单元壳体5为活动连接,另一端通过弯头滑道46与盖8连接。小轨道42用于连接各单元壳体上端,与H型轨道13(见
图1)呼应,共同连接各单元壳体,实现各单元壳体的插装出进的滑行。推进器12大头一端安装了上绕线轮39和下绕线轮40,通过绕线拉动推进器12各节段实现伸缩。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伸放后摘去装饰板、装饰卷帘和推进器的内侧面剖视图。此内侧面剖视图与图2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摘除了装饰板43、装饰卷帘布44、45和推进器12后的内侧面剖视图。主要示出控制装置41安装的位置。控制装置41主要有控制板47、48、49、50、51、52组成。撑卡腔54、撑卡腔62、撑卡腔66、撑卡腔70方向一致,它们的腔内分别安装的撑卡55、撑卡62、撑卡67、撑卡71方向也相同,但它们的作用不同,撑卡55控制单元壳体5伸出,而撑卡63、撑卡67、撑卡71分别控制单元壳体4、单元壳体3、单元壳体2、单元壳体1的进入;撑卡腔56、撑卡腔60、撑卡腔64、撑卡腔68方向一致,它们的腔内所安装的撑卡57、撑卡61、撑卡65、撑卡69的方向也相同,但它们的作用不同,撑卡57是控制单元壳体5进入的,撑卡61、撑卡65、撑卡69分别控制单元壳体4、单元壳体3、单元壳体2、单元壳体1伸出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母壳体4处在中端插入了两端的子单元。母单元护车壳4和子单元护车壳3、子单元护车壳2、子单元护车壳1的顶盖与两侧均为固定连接。子单元5、6与盖7、8分别为活动连接。其中盖7一端与单元壳体5为合页连接,另一端通过镶嵌的弯头滑道46的一端与盖8连接。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收拢后的侧面图。示出了护车壳待用状态侧面形象。母单元壳体4包容了其它所有子单元壳体。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摘去主门收拢后的后视图。示出了不带护车壳门的后视景象。盖7与单元壳体5的衔接是外包内,组成了一个可以插入母单元壳体4的单元,盖8与单元壳体6的衔接是内插入,组成了一个可以插入单元壳体5(见
图1)的单元。单元壳体6外侧有一挡板遮住其它单元壳体。锁鼻72一侧各一个。母单元壳体4和子单元壳体3、2、1的插入关系是3插入4内,2插入3内,1插入2内。前挡板14上安装了智能控制器,用于护车壳伸缩所需的正转启停控制和反转启停控制。主动轴76一直延伸到两端推进器12,它与一体轮77固定连结。一体轮77一端粗一端细,粗端为齿轮,细端为皮带轮。轴承座78有4个,用于主动轴76的固定。推进器12安装在底座上层73两侧,并与单元壳体1固定连结。护车壳各单元收合后,通过升降装置的作用,可以将它们一起升高,这时底座下层74上的直向轮18、万向轮17即负重整体,可完成整体护车壳的移动。底座上层73安装了2个轮胎托板75,为活动连接,与汽车前轮相对应,存车时汽车前轮压在上面,使护车壳不易被掀开。接地板84用于连接地面,固定护车壳。底座上层73与底座下层74为活动连接。升降踏板80,用于升降踏压。刺轮81与踏板80以及链条83一端的齿轮均在一条轴上。直向轮15在H型轨道上安装若干。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门支架后视图。支架10有两个,上端与主门为活动连接,下端方孔内设有滑轮85,推进器12上的伸拉线33(见
图1、8)即绕过此轮,拉动支架实现护车壳主门9和盖8、7的开关。支架底脚各有滚轮36,用于支架10的移动,连杆35用于连接,以增加其稳定性。连杆35上安装了滚筒,利于滚动和汽车轮滚压。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装饰板俯视图。短平面用于固定连接前挡板14。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推进器前端和门支架底端侧面剖视图。示出了推进器的结构图和与门支架的连接方式。推进器底端安装的都是平面滚轮93,上端安装的都是滑轮92,且绕了伸拉线33。推进器各节上部均设有拉线腔,包括87、89、91,用于伸拉线33的运行。中部均留有空腔86、88、90供收拉线34运行。推进器前端设有三角头11,一端与推进器前端活动连接,一端与支架10活动连接。与支架10活动连接是槽形轮卡在滑道槽31中完成的。支架10中的滑轮85用于伸拉线的运行。推进器12将支架10推直是靠伸拉线33牵拉实现的,将支架10收缩到推进器12底部是通过收拉线34牵拉实现的。三角头11伸直时支持推进器12将支架送到位,收缩时将弯下头支持支架10进入推进器12底部。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推进卡立体图。此推进卡正反两用,一端的平面有卡口,用于卡咬单元壳体6上面的卡鼻(没画出);另一端的平面上有两个孔眼,用于插装螺丝。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控制装置收拢后的俯视图。控制装置是智能控制器通过机械原理控制单元壳体按顺序逐个进出,按需启停的关键装置。因为,车在入壳前只有推进器先将支架推出伸直,打开主门后,而单元护车壳1、2、3、4、5、6都不伸出,才能开车进入,然后开门下车;取车时,也只有将护车壳收回到这种状态,才能开门、上车、开车。否则司机上下车无法开门。在撑卡55、撑卡61、撑卡65撑卡69的作用下,控制板47、49、50、51处于制动状态。当控制板47伸出时,撑卡55一端在槽53内顺利运行,当行至槽末端部出槽后,在控制板47的压力下,将撑卡55压下,另一端则进入撑卡腔54,此时撑卡55的另一端则脱离控制板49上面的卡窝(没画出)不再制动,使控制板48顺利伸出。控制板48与压板59为固定连接。当控制板48伸出时,压板59也随之移动,其末端凸出部分将压下撑卡61,撑卡61的另一端将脱离卡窝99进入卡腔60。此时,控制板49就退出。控制板49退出时,撑卡65在滑槽96内滑行,当运行到滑槽结束后出槽时,控制板49就压下撑卡65,这样,控制板50就退出。控制板50退出,当撑卡69在滑槽101内滑动,结束后,控制板50就压下撑卡69,这样,控制板51就退出。到此,完成控制板的控制伸出过程,出现
图11的状态。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控制装置伸展后的俯视图。这里说明如何实现收合。在撑卡57、撑卡63、撑卡67撑卡71的作用下,控制板48、49、50、51处于制动状态。当控制板47返回时,经过撑卡55,然后下压撑卡57,撑卡57另一端脱离控制板49上的卡窝(没画出),实现控制板48的收合返回,同时,压板59末端凸起处通过撑卡61,然后下压撑卡63,使另一端脱离下端的卡窝106(见
图12),控制板49即返回。控制板49通过撑卡65,然后下压撑卡67,使另一端脱离卡窝107(见
图12),控制板49即返回。控制板49通过撑卡69,然后下压撑卡71,使另一端脱离卡窝108(见
图12),控制板51即返回。到此,完成全部控制板的收合,回到
图10的状态。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控制装置伸展分解后的主视图。滑槽53的末端为斜面,斜口94是方便撑卡57推进的。这里将压板59折起,示出了它的后视形象。斜口98是方便撑卡61推进的,卡窝99是制动撑卡61的,卡窝106是制动撑卡63的,斜口102是方便撑卡65推进的,卡窝103是制动撑卡65的,卡窝107是制动撑卡67的,斜口104是方便推进撑卡69的,卡窝105是制动撑卡69的,卡窝108是制动撑卡71的。控制板52没有画出部分为平面。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控制装置伸展分解后的后视图。斜口95是方便撑卡55推进的,卡窝109用于制动撑卡55,卡窝110用于制动撑卡69,滑槽96用于撑卡65滑行,斜口111是方便撑卡65推进的,斜口97是方便撑卡67推进的。滑槽101用于撑卡69滑行,斜口100是方便撑卡69推进的。控制板52未画出部分为平面。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H型轨道俯视图。此轨道的特点一个大H型轨道两端层层插入了若干个小一号的轨道。H型轨道21一端有轨道22插入,轨道22有轨道23插入,轨道23有轨道24插入;另一端插入了轨道20,轨道20有轨道19插入。H型轨道一边宽,一边厚,与各单元护车壳内外相适应。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H型轨道仰视图。此轨道底部在H型轨道21、轨道22、23、24和轨道20、19上都安装了直向滚轮15,加厚的一边安装了挡皮16,用于封闭。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H型轨道前端主视图。各轨道的包含连接是燕尾槽式的或平直式的。各轨道上端缺口为连接各单元护车壳所用。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底座俯视图。直流电瓶114、直流电机115、主动轴76、一体轮77、上绕线轮39是推进器12的传动部分。直流电机115是安装在底座一侧上下层长方口中一个长方盒113内。主动轴76由4个轴承座78固定,两端分别安装了上绕线轮39,中端安装了一体轮77,一体轮77一端是齿轮,一端是皮带轮,与主动轴76固定连结。直流电机115正转时,通过皮带79传动主动轴76,然后由上绕线轮39缠绕推进器12上的伸拉线33(见
图1、2、8)实现推进器的伸出。直流电机115反转时,通过皮带79传动一体轮77拨动被动齿轮137(见图21)带动被动轴136上的下绕线轮40缠绕推进器12上的收拉线34(见
图1、2、8)实现推进器的收缩。直流电瓶114放置在底座另一侧长方口内长方盒113中。链条83、踏板80、刺轮81、刺牙118是升降装置的组成部分。轮胎托板75与底座上层73(见图5)为活动连接。定位销112在底座两侧各安装一个,用于底座上下两层升高定位和连接。前端小长方孔116设置了4个,用于插挂前挡板14的插鼻141(见图22、23),固定前挡板。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底座上层背视图。4个小长方孔116透底。两个长方口122分别为直流电机115的长方盒113和直流电瓶114的长方盒113。长方口117透底,为链条83运行处,凹腔123不透底,为椭圆轮131运行支撑处,凹腔124为椭圆轮131、传动轴121和轴承座133、134隐藏处,不透底。轮胎托板75背面为宽条纹,增加与地面的摩擦力。连板119安装在正面用于加固。2个定位销112为大头尖,在此面为伸出状。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底座下层俯视图。底座下层主要安装了升降装置,包括踏板80,主动轴121,两端分别安装了椭圆轮131,上面覆盖了滑板132,用于避免椭圆轮131对底座上层73的拨动。为了便于观看,一侧的滑板132和前端的滑板132示为揭开状,另一侧的滑板132为正常的覆盖状。椭圆轮131所在的孔腔129透底,用于椭圆轮131转动。主动轴121的中端安装了踏板80,刺轮81,刺牙118和链条83。主动轴121由两个轴承座133和两个一体轴承座134固定。在前端还设了椭圆轮131,覆盖了滑板132,示为揭开状。前端椭圆轮131的孔腔127和齿轮孔腔126均透底。链条83连接了主动轴121上的齿轮和前端椭圆轮131轴上的齿轮实现传动。踏板80与主动轴121为活动连接,主动轴121与刺轮81、椭圆轮131、链条齿轮均为固定连接。踏板80端头设可弹动的拨针82(见图5),当踏板80下压时拨动齿轮81,即旋转主动轴121带动两端的椭圆轮131一起旋转,撑起滑板132,顶起底座上层73,实现升高,继续踏压,椭圆轮131旋转到低平面上时,实现降低。底座下层74背面设连板135,加固底座下层。方口125有两个,分别为直流电机115、直流电瓶114在底座下层的置放处。圆孔128一端一个,均为定位销112插入孔。
图20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底座升降装置所用的放大的椭圆轮侧视图。椭圆轮中间有轴孔和键槽,用于连接主动轴121(见
图19)。
图21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底座主视图。底座上层示出了推进器12有关的动力部件,包括主动轴76、一体轮77、皮带79、上绕线轮39和轴承座78以及被动轴136、被动齿轮137、下绕线轮40和被动轴136上的三个轴承座138。推进器12的收缩就是靠主动轴上的一体轮77上的齿轮部分拨动被动齿轮137,旋转被动轴136,带动下绕线轮40实现的。由于推进器处于收缩状态所占用的伸拉线的长度与推进器伸展的长度相等,也就是说,推进器伸展的长度等于收拉线收回的长度。因此,主动轴上的一体轮77的齿轮部分和被动轴上的齿轮137,主动轴上的上绕线轮39和被动轴上的下绕线轮40均为相同规格。底座上层73和下层74之间的中端分别为升降装置的链条83、椭圆轮131、踏板80、刺轮81。两端各有一个椭圆轮131。大头尖定位销112,一是控制上下两层的连接,一是降落后触地使护车壳不滑动,与接地板84(见图5)作用基本相同。二者为适应不同情况而设计。
图22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前挡板后视图。前挡板上端有折边139、背面有孔眼140、挂鼻141和智能控制器(没画出)。
图23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前挡板侧视图。示出了折边139及上面的孔眼142,挂鼻141外伸的形象,用于连接护车壳前端。
图24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三折门的背视图。盖7、盖8与主门9皆为活动连接。盖7与盖8由两个弯头轨道46连接,盖8与主门为合页连接。主门上安装了锁芯26、拉线27、遥控锁28、拉线29、和锁卡30。遥控锁为常用,机械锁为备用。
图25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弯头轨道侧视图。弯头轨道为连接单元壳体5与盖7盖8所用。轨道腔143前端微弯,轨道144由若干节活动连接组成,末端与合页板145活动连接。轨道144断开连接是为了加长前伸,提高主门9和盖8伸缩的稳定性。
图26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弯头轨道背视图。示出了轨道腔143和段接的轨道144及合页板145上的孔眼。
图27为本实用新型插装直推式护车壳放大的弯头轨道主视图。示出了合页板145、轨道144、轨道腔143的主视组合情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随着车型设计的护车壳,有底座,分上下层,有升降移动装置,底座可托汽车,有推进装置和控制装置,有折门,门上有移动支架皆为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插装直推式护车壳,由若干个单元壳体组成,有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壳体分母单元壳体(4)、子单元壳体和三折门,子单元壳体在两端层层插入母单元壳体,组成车的形状,所述底座与护车壳最前端子单元壳体(1)固定连接,分上层(73)下层(74),中间有升降装置,上层(73)有轮胎托板(75),下层有接地板(84)和触地装置以及滚轮(17、18)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装直推式护车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母单元壳体(4)、子单元壳体(1、2、3、5、6)的插入关系还包括,各单元壳体两侧均为双层,顶部随着车形从中间向两端或一端逐层倾斜降低,各单元壳体底部安装了H型轨道(13),下面安装直向滚轮(15)、软挡皮(16),两侧上端安装了小轨道(42)。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装直推式护车壳,其特征在于单元壳体底部内侧与H型轨道(13)连接之间有控制装置(41)控制依次进出。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装直推式护车壳,其特征在于三折门由主门(9)、盖(7)、盖(8)连接组成,主门(9)有滑动的支架(10),支架(10)内外侧各有滑道(31、32),内滑道(31)供三角头(11)前端的滑轮滑动,外滑道(32)供连杆(35)滑动。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装直推式护车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装直推式护车壳,底座前端安装了直流电瓶(114)、直流电机(115)、主动轴(76)、一体轮(77)、上绕线轮(39),被动齿轮(137)、被动轴(136)、下绕线轮(40)和智能控制器,内侧两边安装了推进器(12),一端与单元壳体(1)、底座上层(73)固定连接,一端与支架(10)活动连接。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装直推式护车壳,其特征在于推进器(12)前端有三角头(11),三角头(11)前端有滑轮,滑轮安装于支架(10)内侧滑道(31)。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装直推式护车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升降装置有踏板(80)、主动轴(121)、椭圆轮(131)、滑板(132)、刺轮(81)、链条(83)、齿轮、被动的椭圆轮(131),该装置置于底座上下层之间空腔内。
8.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装直推式护车壳,其特征在于H型轨道(13)由中间一个大H型轨道(21),两端依次插入了若干小一号的轨道(20、19,22、23、24),控制装置(41)由控制板(47、48、49、50、51、52)连结于相对应的单元护车壳上,控制板上有控制卡(54、57、61、63、65、67、69、71)、压板(59)、滑槽(53、96、101、)、卡窝(99、106、103、107、105、108、109、110)、斜口(94、98、102、104,95、97、111、10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插装直推式护车壳,子单元壳体(1、2、3、5、6)插装于母单元壳体(4)中,伸开后形似车,两侧和顶部均加厚,底部有软挡皮(16)和滚轮(15),有控制装置(41)和推进器(12),有直流电瓶(114)、直流电机(115)以及智能控制器。自动化伸缩、开关。底座分上下两层,有升降装置、固定装置、滚轮(17、18)、轮胎托板(75),实现移动与固定。是一项美观、时尚、灵活、使用方便可靠的新型护车技术,很有开发价值。
文档编号E04H6/02GK2739295SQ20042009154
公开日2005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4日
发明者薛锋儒 申请人:薛锋儒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