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式防爆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7206阅读:5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移动式防爆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具有抗爆炸冲击波的能力、能将爆炸的破坏作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 防爆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轻便、高强度以及具有极强吸收冲击能力的防爆墙。
背景技术
人类进入21世纪,恐怖主义日益猖獗。汽车炸弹、人体炸弹、定时炸弹等等已经严 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着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防爆墙作为一种防爆产品能 有效地降低恐怖袭击带来的危害。传统的防爆墙主要有钢筋混凝土防爆墙、钢板防爆墙、型 钢防爆墙和砖砌防爆墙,这些防爆墙不能随事发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传统防爆墙不能随事发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 根据事发地点的变化快速地装配的可移动式防爆墙。实现上述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可移动式防爆墙包括防爆墙墙体,所述防爆墙墙体由墙体芯、剪切增稠材料层和 防护外层组成,防护外层包裹在墙体芯外部,剪切增稠材料层位于墙体芯和防护外层之间; 防爆墙墙体一侧下部设有固定支架;所述墙体芯材料为钢筋混凝土材料,所述剪切增稠材 料为剪切增稠液或剪切增稠凝胶。所述固定支架包括斜撑杆和水平撑杆;所述斜撑杆的一端连接着防爆墙墙体一侧 面中部,另一端连接着水平撑杆中部,所述水平撑杆一端连接着防爆墙墙体所述侧面下部, 且水平撑杆垂直于防爆墙墙体。所述固定支架的斜撑杆上部设有吸震器。所述防护外层表面设有防火隔热材料层。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本发明使用了剪切增稠材料,使防爆墙质量大大减小,实现快速装配、拆卸和移动。2、本发明使用的剪切增稠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包括剪切增稠液和剪切增 稠凝胶等。平时非常的柔软,常态下具有易流动性,在装配过程中使两块防爆墙的剪切增稠 材料相互融合,使各个防爆墙成为一个整体,增强防爆效果;一旦遭到高强度的冲击它将变 得异常的坚硬,而且在此过程中吸收大量的冲击能量,防爆效果非常好。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发明具有吸震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描述。实施例1 参见图2和图3,可移动式防爆墙包括防爆墙墙体1。防爆墙墙体1由墙体芯4、 剪切增稠材料层3和防护外层2组成,见图2 ;防护外层2包裹在墙体芯4外部,剪切增稠 材料层3位于墙体芯4和防护外层2之间;墙体芯4为钢筋混凝土材料,剪切增稠材料为剪 切增稠液或剪切增稠凝胶。防爆墙墙体1 一侧下部安装有固定支架,固定支架包括斜撑杆 5和水平撑杆7 ;斜撑杆5的一端连接着防爆墙墙体1 一侧面中部,另一端连接着水平撑杆 7中部,水平撑杆7 —端连接着防爆墙墙体1该侧面下部,且水平撑杆7垂直于防爆墙墙体 1。在防护外层2表面设有防火隔热材料层。当需要预防汽车炸弹、定时炸弹等袭击时,本发明防爆墙可以迅速得将多块防爆 墙装配成一个整体,参见图1。如果受到冲击,防爆墙体内部的剪切增稠材料3将变得异常 坚硬而且在此过程中吸收大量的能量,墙体芯4也会吸收一部分能量。余下的冲击能量将 通过固定支架传到地面。实施例2:参见图3,固定支架的斜撑杆5上部安装有吸震器6。其它结构同实施例1。在防爆墙受到冲击时,防爆墙墙体1先会吸收一部分的能量,然后由吸震器6再吸 收一部分的能量,余下的冲击能量通过固定支架才传到地面。
权利要求
可移动式防爆墙,包括防爆墙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墙墙体由墙体芯、剪切增稠材料层和防护外层组成,防护外层包裹在墙体芯外部,剪切增稠材料层位于墙体芯和防护外层之间;防爆墙墙体一侧下部设有固定支架;所述墙体芯材料为钢筋混凝土材料,所述剪切增稠材料为剪切增稠液或剪切增稠凝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式防爆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包括斜撑杆和 水平撑杆;所述斜撑杆的一端连接着防爆墙墙体一侧面中部,另一端连接着水平撑杆中部, 所述水平撑杆一端连接着防爆墙墙体所述侧面下部,且水平撑杆垂直于防爆墙墙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移动式防爆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的斜撑杆上部 设有吸震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移动式防爆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外层表面设有 防火隔热材料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可移动式防爆墙。其防爆墙墙体由墙体芯、剪切增稠材料层和防护外层组成,防护外层包裹在墙体芯外部,剪切增稠材料层位于墙体芯和防护外层之间;防爆墙墙体一侧下部设有固定支架。本发明使用了剪切增稠材料,使防爆墙质量大大减小,实现快速装配、拆卸和移动。本发明使用的剪切增稠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包括剪切增稠液和剪切增稠凝胶等。平时非常的柔软,常态下具有易流动性,在装配过程中使两块防爆墙的剪切增稠材料相互融合,使各个防爆墙成为一个整体,增强防爆效果;一旦遭到高强度的冲击它将变得异常的坚硬,而且在此过程中吸收大量的冲击能量,防爆效果非常好。
文档编号E04B1/98GK101949184SQ20101029942
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8日
发明者孙英强, 徐钰蕾, 江万权, 蒋伟峰, 龚兴龙 申请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