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框双层网建筑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858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钢框双层网建筑模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用模板系统,可广泛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柱、墙、板的施工,尤其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支撑模板。
背景技术
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中,无论在占用时间、费用以及保证工程质量等方面,模板都十分重要。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模板有各类木模板、竹胶合板或钢模板等。为加快施工速度,经常采用大模板。这些模板具有体积/重量大、支模复杂、周期长、用工量大、 周转次数少、浪费材料、造价高等缺点。如何降低模板费用、加快施工速度、增加模板周转次数是建筑施工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模板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钢框双层网建筑模板,该模板不但具有重量轻、生产成本低、制作工艺简单、周转次数高的特点,而且安装简单快捷、用工量少、无需复杂设备同时又能保证施工质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钢框双层网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该模板包括模板基本单元、通长暗楞、对穿螺栓、卡键和纤维网格布;其中,通长暗楞置于模板基本单元横向边框内;所述模板基本单元要由网状面板、竖向边框、横向边框以及纵横内肋组成;其中,竖向边框与横向边框固定构成框架,纵横内肋嵌固在框架中形成格状,网状面板与框架连接成整体;对穿螺栓和卡键将置于待浇筑构件两侧的基本单元连接成整体,纤维网格布置于两侧模板基本单元的内侧表面。上述基本单元中的网状面板可采用各类钢板网、钢筋网。上述基本单元中的竖向边框可为方钢管;横向边框为槽型钢,其中槽型钢开口沿模板基本单元的平面朝向外侧布置,竖向边框嵌固于横向边框内部;横竖边框构成框架并与网状面板连接成整体;竖向边框正面预留通孔,用于设置对穿螺栓;所述基本单元中的纵横内肋可为方钢管、扁钢、型钢或十字交叉布置,纵横内肋嵌固在横竖边框中,与网状面板连接成整体。所述通长暗楞可采用矩形钢管或木方。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及良好效果1、由于所述模板基本单元采用网状面板,材料简单,重量轻,可有效减轻模板基本单元的重量,降低造价。施工时,单块模板仅由一名工人即可进行搬运、安装、拆除等全部操作,无需任何机械设备。同时,可显著加快模板工程施工速度。2、所述模板基本单元可全部采用钢材,可回收、无污染。3、所述模板系统中的暗楞施工方便,不仅可以准确定位、固定模板基本单元,还可以有效地保证模板整体的平整度,使模板基本单元之间不会出现错位或夹角。模板组装完成后,暗楞藏于模板横向边框内,表面只看到模板基本单元及对穿连接部件,构造简洁可靠。所述模板系统刚度大,整体性好,侧向只需简单支承即可稳定模板,保证模板的垂直度。 此外,相互垂直的两组模板之间,可以通过在角部设置定型转角暗楞以增强模板的稳定性, 确保阴阳角的挺直。4、所述模板系统中的免拆除的纤维网格布,为建筑保温中常用材料,价格低廉。该
网格布存在一定的孔隙,不仅可以在浇筑混凝土时实时监测浇筑质量,还可以有效将混凝
土砂浆中多余的水分泌出、减小浇筑混凝土时产生的侧压力。同时,通过合理控制网格布的
孔隙大小,可以避免漏浆,保证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网格布与混凝土
结合在一起,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建筑物在施工和竣工后的正常使用过程中混凝土表面的开 裂。5、所述模板系统中的免拆除的纤维网格布,在浇筑混凝土时起到“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使得模板基本单元不直接接触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仅有少量水分和浆液溢出,模板基本单元表面比较干净,易脱模、易清洗,从而有效增加模板周转次数。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板总体结构。图2为本实用新型网状面板实施例三维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竖向边框实施例三维结构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横向边框实施例三维结构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纵横内肋实施例三维结构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暗楞实施例三维结构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钢框双层网建筑模板,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说明如下本实用新型的模板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模板基本单元1、通长暗楞2、对穿螺栓3、卡键4和纤维网格布9 ;其中,通长暗楞2置于模板基本单元横向边框内;所述模板基本单元1主要由网状面板5、多根竖向边框6、多根横向边框7以及纵横内肋8组成;其中, 竖向边框6与横向边框7固定构成框架,纵横内肋8嵌固在框架中形成格状,网状面板5与框架连接成整体。对穿螺栓3和卡键4将置于待浇筑构件两侧的基本单元连接成整体,纤维网格布9置于两侧模板基本单元1的内侧表面。本实用新型的各部件的实施例分别说明如下本实施例的模板基本单元1为一种中型尺寸模板单元,其宽度不大于1200mm,长度不大于1800mm,其整体重量不大于30kg。例如采用570mmX 1300mm。模板基本单元横向间留30mm拼缝,模板基本单元横向中心距离为600mm。一侧边的多个模板基本单元可依次铺设。其中,网状面板5可为任何满足强度要求的面板,如采用各类钢板网、钢筋网。网状面板厚度为4. 0mm,例如图2所示,为一种菱形网格板,对角线尺寸为30 80mm。竖向边框6采用60 X 40 X 2. 5mm矩形钢管,如图3所示。横向边框7采用60 X 30 X 2. 5mm槽型钢,如图4所示,其中槽型钢开口沿模板基本单元的平面朝向外侧布置。竖向边框与横向边框固接构成框架并与网状面板连接成整体。 竖向边框正面(与基本单元的平面垂直)可根据需要预留通孔,用于设置对穿螺栓。纵横内肋8为方钢管、扁钢、型钢或十字交叉布置,例如采用50X25X2mm矩形钢管,如图5所示。纵横内肋间距不大于300mm。纵横内肋嵌固在横竖边框中,与网状面板连接成整体。本实施例的通长暗楞2采用52X52X2. 5mm矩形钢管,如图6所示。各道模板基本单元的横向边框槽内,均设置通长暗楞以方便模板安装并保证模板的平整。设置在待浇结构竖向构件,如墙体或柱,混凝土两侧的相对的模板基本单元通过对穿螺栓3及卡键4固定成整体。对穿螺栓3及卡键4均采用标准构件。每侧相邻模板基本单元在拼缝处设置2道对穿螺栓,对穿螺栓由卡键固定。下部对穿螺栓中心距模板基本单元底250mm ;上、下两道对穿螺栓中心距为800mm。本实施例的纤维网格布5采用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网眼为5mmX5mm。纤维网格布铺设在两侧模板基本单元的相对表面,待浇混凝土置于两纤维网格布之间,网格布取代传统的模板实体面板,可大幅降低造价。由于采用了网格布,使得模板基本单元不直接接触混凝土,从而有效增加模板周转次数。上述各部件的尺寸及形状仅为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组成,并不对本实用新的技术方案进行限定,凡对上述各部件的尺寸及形状的改变,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采用本实用新型模板的浇注墙具体施工如图7所示,其步骤如下1、将第一道暗楞依据墙体定位布置于楼(地)面,并临时固定。同时在模板基本单元内侧(即浇筑混凝土一侧)铺设纤维网格布,并绷紧。网格布可搭接布置。2、安装一侧的第一层模板基本单元,将模板基本单元的横向边框卡住暗楞并依次沿暗楞布置,相邻模板基本单元之间留30mm拼缝。3、第一层模板基本单元安装完毕后,在模板顶部横向边框内放入第二道暗楞。暗楞下半部插入第一层模板基本单元的横向边框中,上半部露出用以安装上层模板基本单兀。4、安装上层模板基本单元,方法与下层一致。安装完毕后,在上层模板基本单元顶部横向边框内放入顶部暗楞。此时上、下层模板基本单元都通过暗楞定位平整。5、按照1 4步同时安装另一侧模板基本单元。安装时,随时在预留拼缝处布置对穿螺栓,并用卡键临时固定。6、最后,侧向临时支承稳定模板,保证模板的垂直度,并将卡键固定。7、在两侧模板之间浇筑混凝土。8、待混凝土墙体固化后即可拆卸混凝土墙体两侧模板基本单元(纤维网格布则粘贴在混凝土墙体两表面),并可用于下次施工。
权利要求1.一种钢框双层网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该模板包括模板基本单元、通长暗楞、对穿螺栓、卡键和纤维网格布;其中,通长暗楞置于模板基本单元横向边框内;所述模板基本单元要由网状面板、竖向边框、横向边框以及纵横内肋组成;其中,竖向边框与横向边框固定构成框架,纵横内肋嵌固在框架中形成格状,网状面板与框架连接成整体;对穿螺栓和卡键将置于待浇筑构件两侧的基本单元连接成整体,纤维网格布置于两侧模板基本单元的内侧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单元中的网状面板采用各类钢板网、钢筋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单元中的竖向边框为方钢管;横向边框为槽型钢,其中槽型钢开口沿模板基本单元的平面朝向外侧布置,竖向边框嵌固于横向边框内部;横竖边框构成框架并与网状面板连接成整体;竖向边框正面预留通孔,用于设置对穿螺栓;所述基本单元中的纵横内肋为方钢管、扁钢、型钢或十字交叉布置,纵横内肋嵌固在横竖边框中,与网状面板连接成整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长暗楞采用矩形钢管或木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框双层网建筑模板,属于建筑技术领域;该模板包括模板基本单元、通长暗楞、对穿螺栓、卡键和纤维网格布;其中,通长暗楞置于模板基本单元横向边框内侧;所述模板基本单元要由网状面板、竖向边框、横向边框以及纵横内肋组成;其中,竖向边框与横向边框固定构成框架,纵横内肋嵌固在框架中形成格状,网状面板与框架连接成整体;对穿螺栓和卡键将置于待浇筑构件两侧的基本单元连接成整体,纤维网格布置于两侧模板基本单元的内侧表面。本实用新型造价低廉、施工操作简便;模板基本单元质量轻、清洗方便、周转次数高;浇筑混凝土时模板透明可视,可有效地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是一种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新型建筑模板。
文档编号E04G9/06GK201972395SQ20102067096
公开日2011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0日
发明者任宝双, 张士纲 申请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