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具式楼面平整度、楼板负筋保护层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0809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工具式楼面平整度、楼板负筋保护层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装置技术领域,主要是一种工具式楼面平整度、楼板负筋保护层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已日臻完善,同时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也日渐重视。建筑工程施工中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负筋保护层、楼板厚度、楼板平整度的施工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楼层板筋一般直径较小,按规范要求在砼施工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允许直接踩踏在钢筋上,但具体施工时往往没有可靠的保证措施,操作人员、机械设施等直接落在板面筋上,造成板筋特别是负筋部位变形严重,导致钢筋保护层过大,楼板厚度和平整度不满足要求,影响钢筋砼质量。另外,目前现浇板中双层双向钢筋上层板筋通常采用钢筋马凳或垫块撑起。钢筋马凳高度难以控制、偏差较大、成本较高;而垫块承载力较差,容易被踩碎。在楼面管线安装及混凝土浇筑时,工人常在板面钢筋上走动,导致板筋严重变形、偏位和下陷,负筋的有效高度降低,给现浇结构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雨蓬、阳台等悬臂板部位上层筋保护层过大,甚至会引起混凝土板倾覆的事故。而现浇板厚控制的常规做法是,采用在周边柱、墙钢筋上以及板间加设竖向短钢筋,弹出水平控制线来控制。现在楼面施工时混凝土采用泵送,浇筑速度快,且混凝土浇筑通常在夜间进行,工人难以将楼面标高、平整度控制在允许偏差范围内。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缺点,提供一种操作简单,质量高的工具式楼面平整度、楼板负筋保护层控制装置。本实用新型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这种工具式楼面平整度、楼板负筋保护层控制装置,主要包括工具式操作平台,工具式操作平台包括长方管、短方管、拉手柄和支脚,长方管与短方管之间构成框形结构,框形结构的两端各设有一个拉手柄,框形结构的四个角上设有支脚。所述长方管为2根,短方管为5根,5根短方管平行排列,2根长方管位于5根短方管的两侧,形成框形结构。所述框形结构两端的短方管上设有拉手柄。所述拉手柄与短方管之间焊接固定。所述工具式操作平台上的短方管与楼板上的负筋之间通过铅丝固定,支脚穿过负筋架立筋及板底钢筋。所述板底钢筋下部为楼面模板,板底钢筋与楼面模板之间设有塑料垫块。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多个工具式操作平台,单个重量不大, 操作工易于移动,保证楼层施工设备及砼施工操作人员都能在其上着力,不直接影响到楼板钢筋,有效保证楼板负筋、钢筋保护层、楼板厚平整度。
图1是工具是操作平台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平面布置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工具式操作平台1,长方管2,短方管3,拉手柄4,支脚5,负筋架立筋6,负筋7,铅丝8,板底钢筋9,塑料垫块10,楼面模板1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这种工具式楼面平整度、楼板负筋保护层控制装置,主要包括工具式操作平台1,工具式操作平台1包括长方管2、短方管3、拉手柄4和支脚5,长方管2为2根, 短方管3为5根,5根短方管3平行排列,2根长方管2位于5根短方管3的两侧,形成框形结构,框形结构两端的短方管3上各设有一个拉手柄4,拉手柄4与短方管3之间焊接固定。 框形结构的四个角上设有支脚5,支脚5与框形结构之间焊接固定。工具式操作平台1上的短方管3与楼板上的负筋7之间通过铅丝8固定,支脚5穿过负筋架立筋6及板底钢筋9, 板底钢筋9下部为楼面模板11,板底钢筋9与楼面模板11之间设有塑料垫块10。利用长方管2和短方管3焊接制作成带支脚的“目,,字形工具式操作平台1,通过工具式操作平台ι直接支撑于楼面模板11上,方管高度方向截面尺寸为楼板负筋7保护层,将工具式操作平台1下的板负筋7用扎丝与工具式操作平台1绑扎固定,混凝土浇筑振捣时,用ail长的刮尺将混凝土面刮至与工具式操作平台ι的方管上表面齐平,混凝土收光时将工具式操作平台ι取出周转使用。从而起到保证楼板负筋7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楼板平整度及楼板混凝土厚度的作用。在工具式操作平台1安装完成并按要求完成钢筋隐蔽验收后即可浇筑楼面混凝土。施工时,操作工人可站立于工具式操作平台1上或在工具式操作平台1上用脚手板铺面,工人站立于脚手板上,避免直接对板负筋踩踏而造成板负筋7下沉、弯曲变形,造成混凝土保护层超厚等问题。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时,混凝土面层根据工具式操作平台1的顶面进行混凝土面的粗平,待使用平板振动器振捣过面后再安排工人用宽口钢钎将绑扎固定的扎丝铲断并取出工具式操作平台1,最后由工人用木抹过面收平,从而起到保证楼板负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楼板混凝土厚度、表面平整度的作用。施工工艺流程楼板工具式操作平台焊接制作一"^绑扎楼板底、面筋一"^按平面图布置悬挂支撑架一"^楼面钢筋隐蔽验收一"^浇筑混凝土一"^平板振动器振捣、过面一"^工具式操作平台拆除、清洗并吊至指定地点一"^楼面混凝土人工收面。操作要点“楼板工具式操作平台”制作用15mm宽(与楼板负筋保护层厚度相同)的优质方钢焊接制作成一个400mm宽, 600mm长的“目”字形的方框架面,架面中间设三道支撑并分别在架面两端及中部焊接支脚形成支架高度与楼板同厚度的“楼板工具式操作平台”。根据操作平台架设计尺寸,将6米长方管下料成长度为0.6m、0.^i等规格。.将方管焊成架体顶面两根方管平行放置,间距为400mm左右,两端头及中间用方管或12以上钢筋作为拉杆焊接成一个整体,拉杆间距 140-160mm。要求表面平整。方管架体焊钢筋撑脚架体高度=设计板厚=方管外框+撑脚高度。撑脚间距撑脚宽度间距400mm,长度方向600mm。焊接要求整体架体连接点包括拉杆和焊脚均应满焊。在架体宽度方向焊接用Φ8圆钢制作而成的拉手柄。架体的安装与拆除上层钢筋绑扎完毕后,开始安装楼板工具式操作平台架,将上层负筋用双股扎丝固定在工具式操作平台架上,每边不少于2道,间距不大于400mm。在混凝土浇捣的同时,将已振捣部分的架体用Φ 25钢筋做成的铁铲铲断扎丝,取出架体。蟹平取出工具式操作平台架架体后,用木蟹蟹平。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1.在楼面板钢筋按设计及规范要求绑扎完成且板负筋撑脚与负筋交接点使用点焊固定后,将“工具式操作平台架”按平面布置图所示位置进行现场定位安装。通过“工具式操作平台架”直接支撑于楼面模板上,支撑架摆放后要求与每一道位于支撑架下的板负筋各交节点用扎丝绑扎固定。布置间距及位置可按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确定。2.板负筋与架体用双股22 #扎丝绑扎牢固,间距不大于400mm,负筋面必须紧贴方管底,某一施工段工具式操作平台架安装完毕后,方能组织钢筋隐蔽验收。3.对于采用泵送混凝土的工程,泵管不得支承在方管上,泵管必须另设专用支架。4.混凝土浇筑振捣时,用an长的刮尺将混凝土面刮至与操作平台架上表面齐平, 混凝土收光时将钢筋吊凳取出周转使用。5.架体应在混凝土振捣密实后、初凝前取出。顺序为振动棒振捣…-方管平面混凝土找平…-平板振动器振捣(要求混凝土平方管面)…-用铁铲铲断负筋与架体绑扎的扎丝 --清除扎丝--取出架体…-架体部位混凝土蟹平。6.作业人员施工时应尽量不踩踏板负筋。架体维护1.拆下的架体应及时用水将表面混凝土浆冲冼干净。2.同时应检查是否有脱焊或弯曲、变形等现象,及时调整和修复变形架体。3.拆下的架体应按规定位置堆放整齐。4.工程主体结构完成后,应及时清理干净架体,并涂刷废机油防锈,存放于仓库, 避免日晒雨淋。材料1.方管规格采用壁厚1. 2mm厚以上,外框尺寸为15mmX15mm、20mmX 20mm两种, 根据保护层厚度选择方管的规格,板负筋的保护层厚度为15mm,通常也就选用15mmX15mm 的方管,长度6米。2..方管撑脚采用15mmX 15mm方钢制作,也可采用Φ 12或14的圆钢制作;3.铁铲用25以上钢筋打成一头扁平的铁铲。除上述实施例外,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工具式楼面平整度、楼板负筋保护层控制装置,主要包括工具式操作平台(1), 其特征在于工具式操作平台(1)包括长方管(2)、短方管(3)、拉手柄(4)和支脚(5),长方管(2)与短方管(3)之间构成框形结构,框形结构的两端各设有一个拉手柄(4),框形结构的四个角上设有支脚(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具式楼面平整度、楼板负筋保护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方管(2)为2根,短方管(3)为5根,5根短方管(3)平行排列,2根长方管(2)位于 5根短方管(3)的两侧,形成框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具式楼面平整度、楼板负筋保护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形结构两端的短方管(3)上设有拉手柄(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具式楼面平整度、楼板负筋保护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手柄(4)与短方管(3)之间焊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具式楼面平整度、楼板负筋保护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脚(5)与框形结构之间焊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具式楼面平整度、楼板负筋保护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具式操作平台(1)上的短方管(3)与楼板上的负筋(7)之间通过铅丝(8)固定,支脚 (5 )穿过负筋架立筋(6 )及板底钢筋(9 )。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具式楼面平整度、楼板负筋保护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底钢筋(9)下部为楼面模板(11),板底钢筋(9)与楼面模板(11)之间设有塑料垫块 (1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具式楼面平整度、楼板负筋保护层控制装置,主要包括工具式操作平台,工具式操作平台包括长方管、短方管、拉手柄和支脚,长方管与短方管之间构成框形结构,框形结构的两端各设有一个拉手柄,框形结构的四个角上设有支脚。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多个工具式操作平台,单个重量不大,操作工易于移动,保证楼层施工设备及砼施工操作人员都能在其上着力,不直接影响到楼板钢筋,有效保证楼板负筋、钢筋保护层、楼板厚平整度。
文档编号E04G21/18GK202090605SQ20112015232
公开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3日
发明者厉天数, 吴惠光, 楼春葵, 腾晓军, 黄拥军 申请人:浙江城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