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大空旷开间薄弱层的异形钢支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4766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大空旷开间薄弱层的异形钢支撑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大空旷开间薄弱层的异形钢支撑。
背景技术
现有的工程设计中,经常会将建筑底层的层高加大,并将建筑底层架空、敞开或做成通透状,此时建筑底层的结构仅有梁和柱,而没有承重墙,建筑底层上侧的楼层则设计有梁、柱和承重墙,这种工程设计通常使得建筑底层和上侧楼层之间的刚度不均匀,容易使梁、柱等承重构件受力不均,且抗震效果较差,因此需要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大空旷开间薄弱层的异形钢支撑,本异形钢支撑不但提高了整个建筑框架的抗震效能,还消除了结构薄弱层,满足了建筑功能要求。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大空旷开间薄弱层的异形钢支撑,本异形支撑包括与框架梁固连的第一联接固定件,所述第一联接固定件沿框架梁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框架梁下端面的中部,且第一联接固定件的重心也即第一联接固定件的几何中心和框架梁的重心也即框架梁的几何中心处于同一条竖直线上;所述第一联接固定件分别与第一撑架和第二撑架固连;所述第一撑架和第二撑架结构相同,且第一撑架和第二撑架沿第一联接固定件的垂直于框架梁轴线的中心线对称分布在第一联接固定件的两侧;所述第一撑架沿框架梁的长度方向向设置在框架梁端部的第一框架柱延伸,且第一撑架分别与第一框架柱的柱顶和柱底固接;所述第二撑架沿框架梁的长度方向向设置在框架梁端部的第二框架柱延伸,且第二撑架分别与第二框架柱的柱顶和柱底固接;所述第一框架柱和第二框架柱沿第一联接固定件的垂直于框架梁轴线的中心线对称分布在第一联接固定件的两侧。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得以进一步实现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联接固定件为T型板,T型板由处于水平面内的横板和处于竖直面内的竖板构成,所述横板通过锚栓与框架梁的下端面紧固为一体,所述竖板分别与第一撑架和第二撑架固连。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撑架包括第一支腿、第二支腿和第三支腿;所述第一支腿的一端与所述竖板固接,第一支腿的另一端斜向下朝所述第一框架柱一侧延伸,且第一支腿的另一端固设有联接件,所述第二支腿的一端以及第三支腿的一端均与联接件固接;所述第二支腿的远离联接件的一端与第一框架柱的柱底固接;所述第三支腿的远离联接件的一端斜向上延伸并与第一框架柱的柱顶固接;[0015]所述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之间成一夹角,此夹角的顶部朝向第三支腿一侧。优选的,所述第二支腿的远离联接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联接固定件,第二支腿通过第二联接固定件与第一框架柱的柱底固接;所述第三支腿的远离联接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三联接固定件;所述第三支腿通过第三联接固定件与第一框架柱的柱顶固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腿、第二支腿和第三支腿均为由双角钢组合而成的T型钢;所述联接件、第二联接固定件以及第三联接固定件均为钢板;任一支腿与其相对应的联接固定件相连时,此联接固定件均夹持固定在构成此支腿的双角钢的拼合面之间;任一支腿与联接件相连时,所述联接件均夹持固定在构成此支腿的双角钢的拼合面之间;所述第一联接固定件中的竖板夹持固定在构成第一支腿的双角钢的拼合面之间。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以第一撑架和第二撑架中的支腿也即由 双角钢组合而成的T型钢为主要受力构件,所述支腿通过联接固定件与框架梁和框架柱紧固为一体,以形成整体的抗侧结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建筑框架的抗震效能,还消除了结构薄弱层,满足了建筑功能要求。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第一撑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的含义如下10-框架梁20A-第一框架柱20B-第二框架柱30-第一联接固定件31-竖板32-横板33-锚栓40A-第一撑架40B-第二撑架41-第一支腿42-第二支腿43-第三支腿44-联接件45-第二联接固定件46-第三联接固定件50-柱顶60-柱底β -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所示,一种用于大空旷开间薄弱层的异形钢支撑,本异形支撑包括与框架梁10固连的第一联接固定件30,所述第一联接固定件30沿框架梁1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框架梁10下端面的中部,且第一联接固定件30的重心也即第一联接固定件30的几何中心和框架梁10的重心也即框架梁10的几何中心处于同一条竖直线上;所述第一联接固定件30分别与第一撑架40Α和第二撑架40Β固连;所述第一撑架40Α和第二撑架40Β结构相同,且第一撑架40Α和第二撑架40Β沿第一联接固定件30的垂直于框架梁10轴线的中心线对称分布在第一联接固定件30的两侧;所述第一撑架40Α沿框架梁10的长度方向向设置在框架梁10端部的第一框架柱20Α延伸,且第一撑架40Α分别与第一框架柱20Α的柱顶和柱底固接;所述第二撑架40Β沿框架梁10的长度方向向设置在框架梁10端部的第二框架柱20Α延伸,且第二撑架40Β分别与第二框架柱20Α的柱顶和柱底固接;所述第一框架柱20Α和第二框架柱20Β沿第一联接固定件30的垂直于框架梁10轴线的中心线对称分布在第一联接固定件30的两侧。图I中的第一联接固定件30和框架梁10均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且第一联接固定件30和框架梁10的密度分布均较为均匀,因此第一联接固定件30的几何中心与其重心相重合,框架梁10的几何中心也与其重心相重合。图I中的第一框架柱20A和第二框架柱20B以框架梁跨的中线对称分布在框架梁10和第一联接固定件30的两侧;第一撑架40A和第二撑架40B结构相同,且第一撑架40A和第二撑架40B也以框架梁跨的中线对称分布在框架梁10和第一联接固定件30的两侧。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联接固定件30为T型板,T型板由处于水平面内的横板32和处于竖直面内的竖板31构成,所述横板32通过锚栓33与框架梁10的下端面紧固为一体,所述竖板31分别与第一撑架40A和第二撑架40B固连。更进一步的,如图I、2所示,所述第一撑架40A包括第一支腿41、第二支腿42和第三支腿43 ; 所述第一支腿41的一端与所述竖板31固接,第一支腿41的另一端斜向下朝所述第一框架柱20A —侧延伸,且第一支腿41的另一端固设有联接件44,所述第二支腿42的一端以及第三支腿43的一端均与联接件44固接;所述第二支腿42的远离联接件44的一端与第一框架柱20A的柱底固接;所述第三支腿43的远离联接件44的一端斜向上延伸并与第一框架柱20A的柱顶固接;所述第一支腿41和第二支腿42之间成一夹角β,此夹角β的顶部朝向第三支腿43 一侧。优选的,所述第二支腿42的远离联接件44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联接固定件45,第二支腿42通过第二联接固定件45与第一框架柱20Α的柱底60固接;所述第三支腿43的远离联接件44的一端设置有第三联接固定件46 ;所述第三支腿43通过第三联接固定件46与第一框架柱20Α的柱顶50固接。第一支腿41、第二支腿42和第三支腿43有多种实现方式,比如三者均采用钢管即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腿41、第二支腿42和第三支腿43均为由双角钢组合而成的T型钢;所述联接件44、第二联接固定件45以及第三联接固定件46均为钢板;任一支腿与其相对应的联接固定件相连时,此联接固定件均夹持固定在构成此支腿的双角钢的拼合面之间;任一支腿与联接件44相连时,所述联接件44均夹持固定在构成此支腿的双角钢的拼合面之间;所述第一联接固定件30中的竖板31夹持固定在构成第一支腿41的双角钢的拼合面之间。第一支腿41、第二支腿42和第三支腿43采用T型钢,不但受力效果好,而且易于加工制造。综上所述,所述第一撑架40Α中的各个支腿通过联接件彼此相连,第一撑架40Α与框架梁10、第一框架柱20Α之间通过预埋的联接固定件固连为一体;第二撑架40Β中的各个支腿通过联接件彼此相连,且第二撑架40Β与框架梁10、第二框架柱20Β之间也通过预埋的联接固定件固连为一体;也即本实用新型中的上述结构形成了整体的抗侧结构,极大地增强了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大空旷开间薄弱层的异形钢支撑,其特征在于本异形支撑包括与框架梁(10)固连的第一联接固定件(30),所述第一联接固定件(30)沿框架梁(1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框架梁(10)下端面的中部,且第一联接固定件(30)的重心也即第一联接固定件(30)的几何中心和框架梁(10)的重心也即框架梁(10)的几何中心处于同一条竖直线上;所述第一联接固定件(30)分别与第一撑架(40A)和第二撑架(40B)固连; 所述第一撑架(40A)和第二撑架(40B)结构相同,且第一撑架(40A)和第二撑架(40B)沿第一联接固定件(30)的垂直于框架梁(10)轴线的中心线对称分布在第一联接固定件(30)的两侧; 所述第一撑架(40A)沿框架梁(10)的长度方向向设置在框架梁(10)端部的第一框架柱(20A)延伸,且第一撑架(40A)分别与第一框架柱(20A)的柱顶和柱底固接; 所述第二撑架(40B)沿框架梁(10)的长度方向向设置在框架梁(10)端部的第二框架柱(20A)延伸,且第二撑架(40B)分别与第二框架柱(20A)的柱顶和柱底固接; 所述第一框架柱(20A)和第二框架柱(20B)沿第一联接固定件(30)的垂直于框架梁(10)轴线的中心线对称分布在第一联接固定件(30)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大空旷开间薄弱层的异形钢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接固定件(30)为T型板,T型板由处于水平面内的横板(32)和处于竖直面内的竖板(31)构成,所述横板(32)通过锚栓(33)与框架梁(10)的下端面紧固为一体,所述竖板(31)分别与第一撑架(40A)和第二撑架(40B)固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大空旷开间薄弱层的异形钢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撑架(40A)包括第一支腿(41)、第二支腿(42)和第三支腿(43); 所述第一支腿(41)的一端与所述竖板(31)固接,第一支腿(41)的另一端斜向下朝所述第一框架柱(20A) —侧延伸,且第一支腿(41)的另一端固设有联接件(44),所述第二支腿(42)的一端以及第三支腿(43)的一端均与联接件(44)固接; 所述第二支腿(42)的远离联接件(44)的一端与第一框架柱(20A)的柱底固接; 所述第三支腿(43)的远离联接件(44)的一端斜向上延伸并与第一框架柱(20A)的柱顶固接; 所述第一支腿(41)和第二支腿(42)之间成一夹角(β),此夹角(β)的顶部朝向第三支腿(43) 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大空旷开间薄弱层的异形钢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腿(42)的远离联接件(44)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联接固定件(45),第二支腿(42)通过第二联接固定件(45)与第一框架柱(20Α)的柱底固接;所述第三支腿(43)的远离联接件(44)的一端设置有第三联接固定件(46);所述第三支腿(43)通过第三联接固定件(46)与第一框架柱(20Α)的柱顶固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用于大空旷开间薄弱层的异形钢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腿(41)、第二支腿(42)和第三支腿(43)均为由双角钢组合而成的T型钢;所述联接件(44)、第二联接固定件(45)以及第三联接固定件(46)均为钢板;任一支腿与其相对应的联接固定件相连时,此联接固定件均夹持固定在构成此支腿的双角钢的拼合面之间;任一支腿与联接件(44)相连时,所述联接件(44)均夹持固定在构成此支腿的双角钢的拼合面之间;所述第一联接固定件(30)中的竖板(31)夹持固定在构成第一支腿(41)的双角钢的拼合面 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大空旷开间薄弱层的异形钢支撑。本异形支撑包括第一撑架和第二撑架,所述第一撑架中的各个支腿通过联接件彼此相连,第一撑架与框架梁、第一框架柱之间通过预埋的联接固定件固连为一体;第二撑架中的各个支腿通过联接件彼此相连,且第二撑架与框架梁、第二框架柱之间也通过预埋的联接固定件固连为一体。本实用新型以第一撑架和第二撑架中的支腿也即由双角钢组合而成的T型钢为主要受力构件,所述支腿通过联接固定件与框架梁和框架柱紧固为一体,以形成整体的抗侧结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建筑框架的抗震效能,还消除了结构薄弱层,满足了建筑功能要求。
文档编号E04B1/98GK202595901SQ201220119070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7日
发明者钱礼平, 曾伟, 秦旭飞 申请人: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