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5755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组合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墙体,特别涉及一种由模块式结构连接,整体结构简易,组合方便,隔音、保暖性较好,并能快速构成高强度稳固性的组合墙。
背景技术
传统建筑墙体,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钢筋、水泥、砖块堆砌而成,这种建筑墙体存在质量大、施工麻烦、工期长、成本高,施工时易造成污染周边环境等缺点;另外一种是由石膏板搭配金属骨架构成的轻型建筑墙体,这种建筑墙体存在强度、稳定性、防水性、隔音性、保温性较差等缺点。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由模块式结构连接,整体结构简易,组合方便,隔音、保暖性较好,并能快速构成高强度稳固性的组合墙。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组合墙,包括连接模块、内墙配合模块、外墙配合模块、内角模块、外角模块、转角连接模块、底座模块、内墙板和外墙板,底座模块设为凹槽结构并固定在地面上;内墙板、外墙板分别固定在底座模块的左、右侧壁上;连接模块的底部和转角连接模块的底部也固定在底座模块上。所述的连接模块上设有两个通孔连接模块上通孔、连接模块下通孔,便于填充物的流动和连接;连接模块的左端设有连接模块左“工”字形结构与内墙配合模块内侧中间的内墙配合模块中T形槽相配合连接;右端设有连接模块右“工”字形结构与外墙配合模块内侧中间的外墙配合模块中T形槽相配合连接。所述的内墙板内部的转角处设有内角模块;内角模块的内侧设有三个T形槽内角模块左T形槽、内角模块中T形槽、内角模块右T形槽,其中中间的内角模块中T形槽与转角连接模块左端的转角连接模块左“工”字形结构相配合连接,两侧的内角模块左T形槽、内角模块右T形槽则分别与连接模块左端的“工”字形结构相配合连接;转角连接模块上设有两个通孔转角连接模块上通孔、转角连接模块下通孔,便于填充物的流动和连接。所述的外墙板内部的转角处设有外角模块;外角模块的内侧设有一个外角模块T形槽,外角模块T形槽与转角连接模块右端的转角连接模块右“工”字形结构相配合连接。在由连接模块、内墙配合模块、外墙配合模块、内角模块、外角模块、转角连接模块、底座模块、内墙板和外墙板所构成的墙体内部空间中装有填充物。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弊端,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效果,为建筑业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其采用的模块式结构连接,具有组合方便、结构简易,在减少施工时间的同时还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填充物,以保证墙体的强度、稳定性、防水性、隔音性和保暖性。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模块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内墙配合模块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墙配合模块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内角模块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角模块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转角连接模块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模块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连接模块,2.内墙配合模块,3.外墙配合模块,4.内角模块,5.外角模块,6.转角连接模块,7.底座模块,8.内墙板,9.外墙板,10连接模块上通孔,11连接模块下通孔,12.连接模块左“工”字形结构,13.连接模块右“工”字形结构,14.内墙配合模块中T形槽,15.外墙配合模块中T形槽,16.内角模块左T形槽,17.内角模块中T形槽,18.内角模块右T形槽,19.外角模块T形槽,20.转角连接模块左“工”字形结构,21.转角连接模块右“工”字形结构,22.转角连接模块上通孔,23.转角连接模块下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9,本实用新型组合墙,它由连接模块1、内墙配合模块2、外墙配合模块3、内角模块4、外角模块5、转角连接模块6和底座模块7所构成的中空墙体支撑和内墙板8、外墙板9还有填充物组成,其中填充物填充在中空墙体支撑和内墙板8、外墙板9所组成的墙体内部空间。其中底座模块7为凹槽结构并且固定在地面上,内墙板8、外墙板9分别固定在底座模块7的左、右侧壁上,连接模块I的底部和转角连接模块6的底部也固定在底座模块7上。连接模块I上设有两个通孔连接模块上通孔10、连接模块下通孔11,便于填充物的流动和连接,连接模块I的左端设有连接模块左“工”字形结构12与内墙配合模块2内侧中间的内墙配合模块中T形槽14相配合连接,右端设有连接模块右“工”字形结构13与外墙配合模块3内侧中间的外墙配合模块中T形槽15相配合连接。内墙板8内部的转角处设有内角模块4,内角模块4的内侧设有三个T形槽内角模块左T形槽16、内角模块中T形槽17、内角模块右T形槽18,其中中间的内角模块中T形槽17与转角连接模块6左端的转角连接模块左“工”字形结构20相配合连接,两侧的内角模块左T形槽16、内角模块右T形槽18则分别与连接模块I左端的“工”字形结构12相配合连接。转角连接模块6上设有两个通孔转角连接模块上通孔22、转角连接模块下通孔23,便于填充物的流动和连接。外墙板9内部的转角处设有外角模块5,外角模块5的内侧设有一个外角模块T形槽19,外角模块T形槽19与转角连接模块6右端的转角连接模块右“工”字形结构21相配合连接。本实用新型组合墙,采用了模块式结构连接,由于组合方便、结构简易,强度和稳固性俱佳,其尺寸规格、内部填充物亦能随实际需要而改变,所述的填充物,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的设为混凝土、发泡水泥、炼石等材料。故墙体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良功效。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之一,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与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组合墙,包括连接模块(I)、内墙配合模块(2)、外墙配合模块(3)、内角模块(4)、外角模块(5)、转角连接模块(6)、底座模块(7)、内墙板(8)和外墙板(9),其特征在于底座模块(7)设为凹槽结构并固定在地面上;内墙板(8)、外墙板(9)分别固定在底座模块(7)的左、右侧壁上;连接模块(I)的底部和转角连接模块(6)的底部也固定在底座模块(7)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墙,其特征在于连接模块(I)上设有两个通孔连接模块上通孔(10)、连接模块下通孔(11),便于填充物的流动和连接;连接模块(I)的左端设有连接模块左“工”字形结构(12)与内墙配合模块(2)内侧中间的内墙配合模块中T形槽(14)相配合连接;右端设有连接模块右“工”字形结构(13)与外墙配合模块(3)内侧中间的外墙配合模块中T形槽(15)相配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墙,其特征在于内墙板(8)内部的转角处设有内角模块⑷;内角模块⑷的内侧设有三个T形槽内角模块左T形槽(16)、内角模块中T形槽(17)、内角模块右T形槽(18),其中中间的内角模块中T形槽(17)与转角连接模块(6)左端的转角连接模块左“工”字形结构(20)相配合连接;两侧的内角模块左T形槽(16)、内角模块右T形槽(18)则分别与连接模块⑴左端的“工”字形结构(12)相配合连接;转角连接模块(6)上设有两个通孔转角连接模块上通孔(22)、转角连接模块下通孔(23),便于填充物的流动和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墙,其特征在于外墙板(9)内部的转角处设有外角模块(5);外角模块(5)的内侧设有一个外角模块T形槽(19),外角模块T形槽(19)与转角连接模块(6)右端的转角连接模块右“工”字形结构(21)相配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墙,其特征在于在由连接模块(I)、内墙配合模块(2)、外墙配合模块(3)、内角模块(4)、外角模块(5)、转角连接模块(6)、底座模块(7)、内墙板(8)和外墙板(9)所构成的墙体内部空间中装有填充物。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墙体——组合墙,其主要部件为连接模块、内墙配合模块、外墙配合模块、内角模块、外角模块、转角连接模块、底座模块、内墙板和外墙板。其中连接模块、内墙配合模块、外墙配合模块、内角模块、外角模块、转角连接模块和底座模块通过配合结构构成墙体支撑,再配合以内、外墙板整体构成一个中空的墙体,然后在中空的墙体内部填充以填充物,就形成了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使的整体结构简易,组合方便,隔音、保暖性较好,可快速构成高强度稳固性的墙体。
文档编号E04B2/00GK202850257SQ20122015108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31日
发明者靖海君, 潘冰疆 申请人:大连澳蓝建材加工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