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006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申请涉及一种排水装置,尤其是一种安装在楼顶上的,对雨水进行疏导式排水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楼顶的结构通常为最底部为浙青,浙青上做一层找平层,上面刷涂防水层,防水层上再覆盖一层保护层,保护层上覆盖一层隔热层,隔热层上再覆盖一层十厘米左右的混凝土,现有的楼顶排水主要采用拦截挡水的方式。而水具有无孔不入的特性,所以防水层在挡水时只要出现很小的破损都会被水入侵,然后形成局部水侵,最后越来越严重。楼房越久,其防御能力越弱,越容易出现漏水的现象。另外,这种结构的楼顶结构还存在着下述的问题1、楼房建成后会有一定程度的沉降,在沉降过程中楼顶会有一定的开裂,裂逢处容易出现漏水;2、阳光暴晒会使楼顶水泥中的水份快速蒸发,下雨时又快速补水,数次反复容易出现楼顶保护层开裂,雨水会顺着开裂处进入防水层与隔热层之间,积水会留在低洼处,形成水侵;3、目前防水层绝大多数采用的是有机材料防水,长时间水侵后就会形成龟裂,在龟裂处会形成细小的漏水点,所以老旧楼房极容易出现楼房顶层漏水;4、另外,对这种结构的楼顶进行绿化种植,采用的是在楼顶铺设排水板的形式,然后在楼顶进行种植,此种方式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楼顶种植的土层在长时间种植后会在底层形成一层细质泥浆,虽然排水板上有排水孔,但是植物长时间种植物其底部会形成细质泥浆会添平导水孔,细质泥浆本身透水性差,在大雨时,大量的雨水无法排出,会让楼顶的植物出现水涝现象。2)下雨后的水会存在楼顶表面,并没有被排出,而且上面盖上了排水板、土壤,水便留在楼顶面,会有大量的水对楼顶进行水侵,加剧了楼顶漏水的可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即是针对目前楼顶排水结构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安装容易、不会对建筑物增加过多负担的排水装置,该装置采用疏导式的排水方式,对雨水进行自然的疏导而不是拦截的方式,符合自然规律,具有排水效果好,便于安装维护的优点。传统的楼顶防水方式可以用“堵”字来形容,将水堵在建筑物以外,本实用新型的楼顶防水方式可以用“排”字来形容,将水疏导到指定的位置的方法来实现防水。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包括铺设在楼顶上的多个相互拼接连为一体的排水单元,每个排水单元的顶端敞口,由顶端敞口处向内下延伸为呈漏斗状的由透水材料制成的透水层,透水层下方设有沿透水层倾斜向下的导水槽,导水槽在透水层的最低点下方汇合成出水口,出水口下方为与出水口连接的主排水管,相邻的两个排水单元的高度不一致,较高的排水单元的边缘设有可向下折叠并覆盖两个排水单元连接处的导水板,相邻的两个排水单元的主排水管相互连通形成网状的排水通路,且相邻两个排水单元的侧壁接触的位置设有用于将排水单元紧密连接的连接装置。[000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在降雨时,雨水经每个排水单元的漏斗状的透水层进入导水槽,然后由导水槽经出水口进入主排水管,由于主排水管互相连接构成整体的排水网,则可将雨水导向预先设定的位置,楼顶上则不会有积水。进一步的,所述透水层由多孔的混凝土制成或由精密过滤网制成,多孔结构则构成雨水向下排出的通道。进一步的,所述导水板的根部为由可弯折材料制成的软连接,便于将导水板折叠,能够覆盖相邻排水单元的连接处,避免由于连接处的缝 隙造成的漏水和浸水。进一步的,所述相邻排水单元之间的连接结构为设置在一个排水单元侧壁上向外凸出的连接柱,以及设置在相邻排水单元侧壁相对位置的向内凹陷的连接槽,连接柱插入连接槽内且与连接槽紧配合,确保相邻排水单元的紧密连接。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柱和连接槽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排水单元侧壁的中部、下部或顶部。优选为设置在排水单元侧壁的顶部,这样在一个排水单元出现问题需要维修时,可以方便地将排水单元抬起取出,而不影响其它的排水单元。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柱和连接槽的数目为多个。进一步的,所述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的最外侧排水单元与墙体接触的位置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具有定位销,插入设置在墙体侧壁上的定位卡槽内,定位销向下倾斜为导水板,覆盖在排水单元与墙体接触的位置,导水板与定位销之间为由可弯折材料制成的软连接,用于将排水单元与墙体连接固定。进一步的,所述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还设有数个安装支架,在所述相邻排水单元边角处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安装支架的安装孔,所述安装支架设置安装孔内,与排水单元接触的位置经防水处理,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安装太阳能板及其它设备。进一步的,所述排水单元的底部设有具有内螺纹的调节孔,相应的配套有高度调节柱,高度调节柱插入调节孔内,目的是为了在楼顶面不平时,能够将高度调节柱插入调节孔内,通过旋转高度调节柱,实现对排水单元的找平。更进一步的,所述调节孔的数目为多个。进一步的,所述的导水槽上并排设置多条倾斜向下的凹槽,便于将雨水顺利地向下导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具有以下的优点I、在新建楼房顶部不需要再做原有的防水层、保护层、隔热层,直接采用所述的疏导式楼顶防排水系统,同时减轻了楼顶的承载;2、可以使楼顶永久性防水,不会出现因为防水层老化而出现的漏水;3、可以避免因楼房沉降而产生的开裂漏水;4、不会因为阳光暴晒而产生开裂漏水现象;5、整个楼顶采用分体结构,组装成为一个整体无排水接逢;6、整体安装后可以抵抗野蛮施工造成的防水层破损;7、所述装置可以确保植被底层出现细泥浆时,楼顶整体仍然可以保持良好的排水,不会出现大雨水涝的情况;8、当楼房出现沉降时,由于墙体导水板与排水单元之间有一定的有效排水距离,墙体沉降时导水板板将会出现伸缩,各排水单元有一定的活动量,可以确保楼房出现一定范围的沉降而且不会漏水;9、每个排水单元采用整体注塑,结构稳定、重量轻,施工安装快速的特点。

图I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排水单元(较高)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排水单元(较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两种排水单元的拼接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两种排水单元的另一种拼接示意图;图5为图4中局部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多个排水单元的拼接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多个排水单元拼接后的俯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排水单元底部安装孔的示意图;图9为楼顶水平时本实用新型排水装置的示意图;图10为楼顶不平时本实用新型排水装置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局部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排水装置与楼房侧壁的安装示意图;图13为图12中局部C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安装支架的安装孔的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安装支架的剖面图;其中,I为第一排水单元、11为第一排水单元的透水层、12为第一排水单元的导水槽、13为第一排水单元的出水口、14为第一排水单元的主排水管、15为第一排水单元的侧壁、16为第一排水单元的连接槽、17为软连接、18为导水板、19为定位销、2为第二排水单元、21为第二排水单元的透水层、22为第二排水单元的导水槽、23为第二排水单元的出水口、24为第二排水单元的主排水管、25为第二排水单元的侧壁、26为第二排水单元的连接柱、3为调节孔、4为楼顶平面、5为高度调节柱、6为楼顶外墙侧壁、60为定位卡槽、7为排水口、8为安装孔、9为安装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进行描述,目的是为了公众更好的理解所述的内容,而不是对其进行任何限制,事实上,凡以相同或近似的原理对所述装置进行的改进,包括排水单元的形状、尺寸、所用材质、数目,以及其他相应结构和元件的增减或功能上的等同替换,凡以实现基本相同的效果为目的,则都在本实用新型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内容之内。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其主体包括包括铺设在楼顶上的多个相互拼接连为一体的排水单元,排水单元的结构近似,排水单元分为较高的第一排水单元I和较低的第二排水单元2,其中,如图I所示,第一排水单元I的顶端敞口,由顶端敞口处向内下延伸为呈漏斗状的由透水材料制成的第一排水单元的透水层11,所述透水层由多孔的混凝土制成或由精密过滤网制成,多孔结构则构成雨水向下排出的通道,第一排水单元的透水层11下方设有沿透水层倾斜向下的第一排水单元的导水槽12,导水槽在透水层的最低点下方汇合成第一排水单元的出水口 13,出水口下方为与出水口连接的第一排水单元的主排水管14,在第一排水单元的侧壁15上设有数个向内侧凹陷的第一排水单元的连接槽16,为了与相邻的排水单元相互连接;如图2所示,第二排水单元2的结构与第一排水单元I相似,其 高度低于第一排水单元,其也包括由顶端敞口处向内下延伸为呈漏斗状的由透水材料制成的第二排水单元的透水层21,第二排水单元的透水层21下方设有沿透水层倾斜向下的第二排水单元的导水槽22,导水槽在透水层的最低点下方汇合成第二排水单元的出水口 23,出水口下方为与出水口连接的第二排水单元的主排水管24,在第二排水单元的侧壁25上设有数个向外侧凸出的第二排水单元的连接柱26,与相邻的第一排水单元侧壁上的连接槽16相互配合,实现排水单元之间的定位和连接。相对于第二排水单元,高度较高的第一排水单元I的边缘设有可向下折叠并覆盖两个排水单元连接处的导水板18,在导水板18根部还设有软性材料制成的软连接17,便于将导水板18进行弯折,以便覆盖两个相邻排水单元之间连接处的缝隙,使得雨水能够流进排水单元。至于在相邻两个排水单元连接时,连接槽与连接柱的位置关系,则如图3-5所示,连接槽16与连接柱26的数目可为多个,可位于排水单元侧壁的上部、中部或下部,当连接槽16与连接柱26分别设置在各自排水单元侧壁的顶端时,能够方便的将排水单元向上取出,便于对排水单元进行维护,而不影响其它排水单元。应该明确的是,连接槽16可位于第一排水单元的侧壁上,也可位于第二排水单元的侧壁上,连接柱26也同样。安装时,如图6所示,将连接槽16与连接柱26相互对应,从而将排水单元一一拼接起来,安装后的俯视图如图7所示,可见第一排水单元I和第二排水单元2交替排列,较高的第一排水单元I的导水板18搭在相邻的较低的第二排水单元2上,便于对雨水进行引流;相邻的两个排水单元的第一排水单元的主排水管14和第二排水单元的主排水管24相互连通形成网状的排水通路,在降雨时,雨水经每个排水单元的漏斗状的透水层进入导水槽,然后由导水槽经出水口进入各自的主排水管,由于主排水管互相连接构成整体的排水网,则可将雨水导向预先设定的位置,楼顶上则不会有积水。进一步的,还可在所述排水单元的底部设有具有内螺纹的调节孔3,相应的配套有高度调节柱5,如图8所示,当楼顶平面4水平时则无需在调节孔3内安装高度调节柱;当楼顶平面4不水平时则需要在调节孔3内安装高度调节柱5,如图9-10所示,从而通过旋转高度调节柱5,实现对排水单元的找平,所述调节孔的数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为了调节排水单元与楼顶侧壁之间的安装位置关系,如图12-13所示,在所述由多个排水单元拼接构成的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的最外侧排水单元与墙体接触的位置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具有定位销19,插入设置在楼顶外墙侧壁6的定位卡槽60内,定位销19向下倾斜为导水板18,覆盖在排水单元与墙体接触的位置,导水板18与定位销19之间为由可弯折材料制成的软连接17,用于将排水单元与墙体连接固定。现代建筑设计中,需要对楼顶安装其他的设备,这样就需要在所述装置上预留安装支架,如图14-15所示,所述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还设有数个安装支架,在所述相邻排水单元边角处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安装支架的安装孔8,所述安装支架9设置安装孔8内,与排水单元接触的位置经防水处理,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安装太阳能板及其它设备。
权利要求1.一种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铺设在楼顶上的多个相互拼接连为一体的排水单元,每个排水单元的顶端敞口,由顶端敞口处向内下延伸为呈漏斗状的由透水材料制成的透水层,透水层下方设有沿透水层倾斜向下的导水槽,导水槽在透水层的最低点下方汇合成出水口,出水口下方为与出水口连接的主排水管,相邻的两个排水单元的高度不一致,较高的排水单元的边缘设有可向下折叠并覆盖两个排水单元连接处的导水板,相邻的两个排水单元的主排水管相互连通形成网状的排水通路,且相邻两个排水单元的侧壁接触的位置设有用于将排水单元紧密连接的连接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层由多孔的混凝土制成或由精密过滤网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板的根部为由可弯折材料制成的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排水单元之间的连接结构为设置在一个排水单元侧壁上向外凸出的连接柱,以及设置在相邻排水单元侧壁相对位置的向内凹陷的连接槽,连接柱插入连接槽内且与连接槽紧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任一项所述的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和连接槽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排水单元侧壁的中部、下部或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疏导式楼 顶排水装置的最外侧排水单元与墙体接触的位置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具有定位销,插入设置在墙体侧壁上的定位卡槽内,定位销向下倾斜为导水板,覆盖在排水单元与墙体接触的位置,导水板与定位销之间为由可弯折材料制成的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还设有数个安装支架,在所述相邻排水单元边角处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安装支架的安装孔,所述安装支架设置安装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单元的底部设有具有内螺纹的调节孔,相应的配套有高度调节柱,高度调节柱插入调节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孔的数目为多个。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水槽上并排设置多条倾斜向下的凹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疏导式楼顶排水装置,包括铺设在楼顶上的多个相互拼接连为一体的排水单元,每个排水单元的顶端敞口,由顶端敞口处向内下延伸为呈漏斗状的由透水材料制成的透水层,透水层下方设有沿透水层倾斜向下的导水槽,导水槽在透水层的最低点下方汇合成出水口,出水口下方为与出水口连接的主排水管,相邻的两个排水单元的高度不一致,较高的排水单元的边缘设有可向下折叠并覆盖两个排水单元连接处的导水板,相邻的两个排水单元的主排水管相互连通形成网状的排水通路,且相邻两个排水单元的侧壁接触的位置设有用于将排水单元紧密连接的连接装置,能够实现整个排水装置的一体化,将雨水顺势由楼顶排至设定的位置。
文档编号E04D13/064GK202706354SQ20122040189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4日
发明者韩昆 申请人:韩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