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特高压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6147阅读:686来源:国知局
一种特高压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特高压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包括塔身和设置在所述塔身上的三层横担,分别为顶层横担、中层横担和底层横担,每层横担分为外角侧横担和内角侧横担,所述外角侧横担为弯折式横担,所述内角侧横担为三角形横担,在中层内角侧横担端部和底层内角侧横担端部设置有检修架。在满足电气间隙的同时减小相邻两个横担之间的距离,降低铁塔塔头高度,进而降低了铁塔塔重,节约了成本。
【专利说明】—种特高压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特高压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
【背景技术】
[0002]悬垂转角塔主要用在房屋密集、塔位较差、避让重要设施等需用小角度改变线路走向的塔位。该种塔的采用使线路路径走线灵活,同耐张转角塔相比,基础混凝土及铁塔钢材用量小,具有经济性好、施工运行方便、安全可靠性高的优点。在以往特高压送电线路的设计中,采用悬垂转角塔以延长耐张段长度,减少耐张转角塔的使用数量,从而降低工程的造价,优化线路路径,提闻施工效率。
[0003]如图1所示,目前国内特高压常用的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的外角侧横担I为平横担,内角侧横担2与检修架3整体设计为三角形,且横担下方均设置挂架5,在顶层的横担I上方设置有地线架4。
[0004]现有技术中,由于横担布置型式需要牺牲塔头高度A来满足电气间隙要求,使得铁塔塔重偏高,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特高压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种特高压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包括塔身和设置在所述塔身上的三层横担,分别为顶层横担、中层横担和底层横担,每层横担分为外角侧横担和内角侧横担,所述外角侧横担为弯折式横担,所述内角侧横担为三角形横担,在中层内角侧横担端部和底层内角侧横担端部设置有检修架。
[0008]优选的,在上述特高压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中,在所述内角侧横担和外角侧横担上均不设置挂架。
[0009]优选的,在所述顶层横担上设置有地线架。
[0010]优选的,在上述特高压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中,所述检修架为梯形结构,所述梯形的底边与对应三角形横担的水平底边齐平,所述梯形的上边长度大于其底边长度。
[0011]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特高压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包括塔身和设置在所述塔身上的三层横担,分别为顶层横担、中层横担和底层横担,每层横担分为外角侧横担和内角侧横担,所述外角侧横担为弯折式横担,所述内角侧横担为三角形横担,在中层内角侧横担端部和底层内角侧横担端部设置有检修架。在满足电气间隙的同时减小相邻两个横担之间的距离,降低铁塔塔头高度,进而降低了铁塔塔重,节约了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图1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一种特高压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特高压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另一种特高压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传统特高压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的检修架与横担结合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特高压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的检修架与横担结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9]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由于横担布置型式需要牺牲塔头高度A来满足电气间隙要求,使得铁塔塔重偏高,成本较高。
[0020]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降低相邻两个横担之间的距离,以降低塔头高度,降低塔重,节约成本。
[0021]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特高压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
[0022]实施例一:
[0023]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特高压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包括塔身10和设置在所述塔身10上的三层横担,分别为顶层横担、中层横担和底层横担,每层横担分为外角侧横担和内角侧横担,依次为顶层外角侧横担110、中层外角侧横担111和底层外角侧横担112,顶层内角侧横担120、中层内角侧横担121和底层内角侧横担122。所述外角侧横担为弯折式横担,弯折角度、长度依据电气间隙确定,使电气间隙与横担紧密结合,降低塔头高度。所述内角侧横担为三角形横担,在中层内角侧横担121端部和底层内角侧122横担端部设置有检修架13。
[0024]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顶层横担上设置有地线架14,在所述内角侧横担和外角侧横担上均设置有挂架15。
[0025]在本实施例中,各外角侧横担靠近塔身的部分的下表面与水平面平行,背离所述塔身的部分向下弯折。各三角形横担的下表面与水平面平行,其上表面沿背离塔身结构向下延伸。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外角侧横担做成弯折横担并将检修架13单独设置在中层内角侧横担121端部和底层内角侧横担122端部,则降低了每个横担自身的高度,在满足电气间隙的同时减小相邻两个横担之间的距离,降低铁塔塔头高度,进而降低了铁塔塔重,节约了成本。
[0027]此外,内角侧横担采用三角形横担,并单独设置检修架,该布置型式主次分明、处理简单,横担传力更清晰。
[0028]实施例二:
[0029]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特高压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包括塔身10和设置在所述塔身10上的三层横担,分别为顶层横担、中层横担和底层横担,每层横担分为外角侧横担和内角侧横担,依次为顶层外角侧横担110、中层外角侧横担111和底层外角侧横担112,顶层内角侧横担120、中层内角侧横担121和底层内角侧横担122。所述外角侧横担为弯折式横担,所述内角侧横担为三角形横担,在中层内角侧横担121端部和底层内角侧122横担端部设置有检修架13,在所述顶层横担上设置有地线架14。
[0030]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所述内角侧横担和外角侧横担上均不设置挂架,减少隔面数量,优化了挂点处理,使结构简洁、受力清晰导线直接挂于横担下平面。
[0031]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技术方案用于有转角非直线的特高压线路的输送,在各横担上悬挂I型悬挂串。由于导线转角时,内角侧横担上悬挂的I型悬挂串A会向背离塔身的方向偏斜,即在架上导线后,I型悬挂串A不是如图所示的垂直向下状态,其下端将会向背离塔身的方向偏斜。所以需要在内角侧横担背离塔身的一端设置想背离塔身方向延伸的检修架。其中,顶层内角侧横担的地线架可作为检修架使用,无需单独设置检修架。
[0032]在本实施例中,各检修架为梯形结构,所述梯形的底边与对应三角形横担的水平底边齐平,所述梯形的上边长度大于其底边长度。采用所述梯形结构的检修架,可使得各检修架背离塔身的侧面向上翘起。
[0033]由于外角侧横担背离塔身的一端向下弯折,所以,如图3所示,将各I型悬挂串A直接悬挂于对应的外角侧横担的下表面的最外端(背离塔身的一端),无需挂架,即可使得悬挂于I型悬挂串下方的导线与外角侧横担的水平地面具有足够的电气间隙。
[0034]而对于内角侧横担,将I型悬挂串A直接悬挂于对应的内角侧横担下表面的末端(背离塔身的一端),由于对应检修架背离塔身的侧面向上翘起,所以,无需挂架,即可使得I型悬挂串A与检修架离塔身的侧面具有足够的电气间隙。
[0035]当设置检修架时,需要增加相邻两个横担之间的间距以保证足够的电气间隙,增大了塔头高度。本实施例无需设置检修架,避免了由于检修架导致的塔头高度的增加,从而降低了塔身重量,降低了成本。
[0036]参考图4所示,常规方案有隔面Ml、隔面M2、隔面M3以及隔面M4四个隔面,每个隔面均承受导线传递过来的力,荷载较大,因此杆件规格较大,参考图5,本实施例只有隔面M5与隔面M6两个隔面,且只有隔面M5承受导线传递的荷载,隔面M6仅是检修架13的构造要求,构件规格较小。
[0037]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特高压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包括塔身和设置在所述塔身上的三层横担,分别为顶层横担、中层横担和底层横担,每层横担分为外角侧横担和内角侧横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角侧横担为弯折式横担,所述内角侧横担为三角形横担,在中层内角侧横担端部和底层内角侧横担端部设置有检修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高压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角侧横担和外角侧横担上均不设置挂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特高压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层横担上设置有地线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特高压同塔双回悬垂转角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检修架为梯形结构,所述梯形的底边与对应三角形横担的水平底边齐平,所述梯形的上边长度大于其底边长度。
【文档编号】E04H12/10GK203669465SQ201320766181
【公开日】2014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2日
【发明者】刘洪昌, 李喜来, 张红志, 张华 , 邱成波, 肖洪伟, 刘翔云, 刘勇, 黄兴, 韩大刚, 肖兵, 杨洋, 郑勇, 辜良雨, 李美峰, 吴静新, 李春阳, 李鑫, 赵峥, 章怡, 边冯博, 杨景胜, 曾二贤, 徐彬, 王虎长, 吕宝华, 许世宏, 杜国良, 周旸, 徐成 申请人:国家电网公司,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