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交流单回路输电线的换位杆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6753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压交流单回路输电线的换位杆塔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压交流单回路输电线的换位杆塔,换位杆塔包括:塔身,塔身上端固定连接有地线横担,地线横担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地线支架和第二地线支架,第一地线支架用于对三相导线中的第一相导线换位,第二地线支架用于对三相导线中的第二相导线换位;在地线横担的正下方,塔身固定连接有导线横担,导线横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跳线支架;塔身与导线横担的公共部分固定连接有一换位支架,换位支架的另一端和跳线支架用于对三相导线中的第三相导线换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位杆塔中,新增的换位支架代替了现有的附属换位架构,因此,换位杆塔自身即可实现三相导线换位,可以满足山地、高山大岭等地形复杂地区的需要。
【专利说明】一种高压交流单回路输电线的换位杆塔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位杆塔【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压交流单回路输电线的换位杆塔。
【背景技术】
[0002]高压交流单回路输电线在输电时,无论三相导线在杆塔上如何布置,三相导线各相的电压和电流都无法做到完全平衡,因此,三相导线各相的电压和电流存在差别。如果线路过长,三相导线各相的电压和电流会相差更多,从而导致线路末端三相电压偏差超出允许范围。因此,规定输电线的长度超过一定值(例如100公里)时必须进行三相导线换位。
[0003]目前已建立并投入运行的高压交流单回路输电线的换位杆塔为分体式换位杆塔,分体式换位杆塔主要采用耐张塔和2个附属换位架构相组合的方式进行三相导线换位。由于耐张塔和2个附属换位架构均需要设置于地面上,且耐张塔和换位架构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且地形要尽量平坦,因此,该换位方式占地面积大,对地形要求较高,一般只适用于平地和丘陵等地形较好的地区,对山地、高山大岭等地形复杂的地区难以适用,故现有技术中的换位杆塔的地形使用范围受限。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压交流单回路输电线的换位杆塔,新增的换位支架代替了现有的附属换位架构,使得换位杆塔不再是分体式换位杆塔,从而换位杆塔占地面积大大减小,可以满足山地、高山大岭等地形复杂地区的需要,换位杆塔的地形使用范围不再受限。
[0005]一种高压交流单回路输电线的换位杆塔,包括:
[0006]塔身;
[0007]所述塔身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地线横担,所述地线横担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地线支架和第二地线支架,所述第一地线支架用于对三相导线中的第一相导线换位,所述第二地线支架用于对所述三相导线中的第二相导线换位;
[0008]在所述地线横担的正下方,所述塔身固定连接有导线横担,所述导线横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跳线支架;所述塔身与所述导线横担的公共部分固定连接有一换位支架,所述换位支架的另一端和所述跳线支架用于对所述三相导线中的第三相导线换位。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地线支架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跳线串的一端和第二跳线串的一端,所述第一跳线串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跳线串的另一端悬挂有第一硬跳线,所述第一相导线绕经所述第一硬跳线换位。
[0010]优选的,所述第二地线支架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跳线串的一端和第四跳线串的一端,所述第三跳线串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跳线串的另一端悬挂有第二硬跳线,所述第二相导线绕经所述第二硬跳线换位。
[0011]优选的,所述跳线支架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五跳线串的一端和第六跳线串的一端,所述第五跳线串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六跳线串的另一端悬挂有第三硬跳线,所述第三相导线绕经所述第三硬跳线,再连接至所述换位支架的另一端换位。
[0012]优选的,所述换位支架的另一端连接第七跳线串的一端,所述第三相导线绕经所述第三硬跳线,再连接至所述第七跳线串的另一端换位。
[0013]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压交流单回路输电线的换位杆塔,所述换位杆塔包括:塔身,塔身上端固定连接有地线横担,地线横担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地线支架和第二地线支架,所述第一地线支架用于对三相导线中的第一相导线换位,所述第二地线支架用于对所述三相导线中的第二相导线换位;在地线横担的正下方,塔身固定连接有导线横担,导线横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跳线支架;塔身与导线横担的公共部分固定连接有一换位支架,所述换位支架的另一端和所述跳线支架用于对所述三相导线中的第三相导线换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位杆塔中,新增的换位支架代替了现有的附属换位架构,因此,换位杆塔不再是分体式换位杆塔,换位杆塔自身即可实现三相导线换位,故换位杆塔占地面积大大减小,可以满足山地、高山大岭等地形复杂地区的需要,换位杆塔的地形使用范围不再受限。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高压交流单回路输电线的换位杆塔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换位支架与导线横担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三相导线的换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9]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压交流单回路输电线的换位杆塔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换位杆塔包括:
[0020]塔身10 ;
[0021]塔身10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地线横担20,地线横担20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地线支架21和第二地线支架22,第一地线支架21用于对三相导线中的第一相导线换位,第二地线支架22用于对所述三相导线中的第二相导线换位;
[0022]在地线横担20的正下方,塔身10固定连接有导线横担30,导线横担3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跳线支架31 ;塔身10与导线横担30的公共部分固定连接有一换位支架40,换位支架40的另一端和跳线支架31用于对所述三相导线中的第三相导线换位。[0023]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位杆塔中,新增的换位支架40代替了现有的附属换位架构,因此,换位杆塔不再是分体式换位杆塔,换位杆塔自身即可实现三相导线换位,故换位杆塔占地面积大大减小,可以满足山地、高山大岭等地形复杂地区的需要,换位杆塔的地形使用范围不再受限。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位杆塔,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有效减少了因扩大占地面积带来的树木砍伐、土石开方量大的环境问题。
[0024]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换位支架40与导线横担30之间的夹角一般小于90°,具体可以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换位支架与导线横担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换位支架40的结构可以采用类似于半个导线横担30的结构(具体见图2)。
[0025]另外,换位支架40的结构可以依据实际需要进行更改。其中,只要有一端可以与跳线支架31 —起实现相导线换位的支架,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6]其中,第一地线支架2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跳线串211的一端和第二跳线串212的一端,第一跳线串211的另一端和第二跳线串212的另一端悬挂有第一硬跳线213,所述第一相导线绕经第一硬跳线213换位。
[0027]第二地线支架2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跳线串221的一端和第四跳线串222的一端,第三跳线串221的另一端和第四跳线串222的另一端悬挂有第二硬跳线223,第二相导线绕经第二硬跳线223换位。
[0028]跳线支架3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五跳线串311的一端和第六跳线串312的一端,第五跳线串311的另一端和第六跳线串312的另一端悬挂有第三硬跳线313,第三相导线绕经第三硬跳线313,再连接至换位支架40的另一端换位。
[0029]其中,换位支架40的另一端连接第七跳线串401的一端,第三相导线绕经第三硬跳线313,再连接至第七跳线串401的另一端换位。
[0030]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上述各硬跳线的作用均是防止绕经其的相导线在换位过程中摆动。
[003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相导线换位前和换位后均需要连接换位杆塔上的耐张串;同理,第二相导线和第三相导线换位前和换位后也均连接换位杆塔上的耐张
串O
[0032]举例说明,三相导线具体的换位过程,具体如下:
[0033]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三相导线的换位示意图,其中,换位杆塔01后侧方向为三相导线换位前的位置,换位杆塔01前侧方向为三相导线换位后的位置。
[0034]假如,换位杆塔01后侧方向,从右到左分别为A相导线、B相导线和C相导线,当利用换位杆塔01进行导线换位时,需将A相导线从右(换位杆塔01后侧方向)移到中(换位杆塔01前侧方向),B相导线从中(换位杆塔01后侧方向)移到左(换位杆塔01前侧方向),C相导线从左(换位杆塔01后侧方向)移到右(换位杆塔01前侧方向)。为满足这种换位方式,三相导线的具体换位过程(结合图1)如下:
[0035]A相导线换位:A相导线从换位杆塔01后侧方向第一耐张串101开始(换位前),绕经第一跳线串211和第二跳线串212所悬挂的第一硬跳线213,再连接至换位杆塔01前侧方向第二耐张串102 (换位后),从而完成A相导线从右(换位杆塔01后侧方向)移到中(换位杆塔01前侧方向)的换位。
[0036]B相导线换位:B相导线从换位杆塔01后侧方向第三耐张串103开始(换位前),绕经第三跳线串221和第四跳线串222所悬挂的第二硬跳线223,再连接至换位杆塔Ol前侧方向第四耐张串104 (换位后),从而完成B相导线从中(换位杆塔01后侧方向)移到左(换位杆塔01前侧方向)的换位。
[0037]C相导线换位:C相导线从换位杆塔01后侧方向第五耐张串105开始(换位前),绕经第五跳线串311和第六跳线串312所悬挂的第三硬跳线313,再连接至换位杆塔01前侧方向的换位支架40所悬挂的第七跳线串401,再连接换位杆塔01前侧方向的第六耐张串106 (换位后),从而完成C相导线从左(换位杆塔01后侧方向)移到右(换位杆塔01前侧方向)的换位。
[0038]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位杆塔是一种自身式换位杆塔,换位杆塔的塔头在实际尺寸设计时,需满足在工频或操作过电压工况下,换位杆塔01的跳线(SP三相导线在换位杆塔上换位时产生的中间跳线)对换位杆塔01的塔身10、地线横担20、导线横担30以及跳线相互之间的电气间隙需满足规程规范的要求,例如,在上述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1 ),需要满足规程规范的电气间隙包括:
[0039](I)第一跳线I对塔身10的电气间隙,以及第一跳线I对地线横担20的电气间隙;
[0040](2)第二跳线2对第一跳线I的电气间隙,第二跳线2对第三跳线3的电气间隙,第二跳线2对导线横担30的电气间隙,以及第二跳线2对换位支架40的电气间隙;
[0041 ] (3)第三跳线3对塔身10的电气间隙;
[0042](4)第四跳线4对塔身10的电气间隙。
[0043]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044]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高压交流单回路输电线的换位杆塔,其特征在于,包括: 塔身; 所述塔身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地线横担,所述地线横担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地线支架和第二地线支架,所述第一地线支架用于对三相导线中的第一相导线换位,所述第二地线支架用于对所述三相导线中的第二相导线换位; 在所述地线横担的正下方,所述塔身固定连接有导线横担,所述导线横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跳线支架;所述塔身与所述导线横担的公共部分固定连接有一换位支架,所述换位支架的另一端和所述跳线支架用于对所述三相导线中的第三相导线换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位杆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线支架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跳线串的一端和第二跳线串的一端,所述第一跳线串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跳线串的另一端悬挂有第一硬跳线,所述第一相导线绕经所述第一硬跳线换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位杆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地线支架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跳线串的一端和第四跳线串的一端,所述第三跳线串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跳线串的另一端悬挂有第二硬跳线,所述第二相导线绕经所述第二硬跳线换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位杆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跳线支架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五跳线串的一端和第六跳线串的一端,所述第五跳线串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六跳线串的另一端悬挂有第三硬跳线,所述第三相导线绕经所述第三硬跳线,再连接至所述换位支架的另一端换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位杆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换位支架的另一端连接第七跳线串的一端,所述第三相导线绕经所述第三硬跳线,再连接至所述第七跳线串的另一端换位。
【文档编号】E04H12/10GK203626363SQ201320793390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2日
【发明者】刘文勋, 段松涛, 张红志, 尹鹏, 李健, 黄欲成, 汪如松, 陈媛, 柯嘉, 舒爱强, 徐维毅, 江卫华, 吴庆华, 周魁, 吕健双, 高培国, 李鑫, 赵风雷, 徐静, 潘祖杰, 张永飞, 管顺清, 赵雪灵, 李钢锋, 龚涛, 黄兴, 刘翰柱, 施菁华, 王玉雷, 徐成 申请人:国家电网公司,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