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操作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1858阅读:986来源:国知局
移动操作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操作架,用于架设围合于钢结构柱的周围,该移动操作架包括底座、框架、限位杆以及滚轮,框架设置于底座上并具有位于不同高度的多层操作面,框架的侧部具有开口并向内凹陷以形成一上下贯通且未封闭的围设空间,钢结构柱设于围设空间内,多根限位杆分别可拆卸地安装于开口处以封闭围设空间,多个滚轮设置于底座之下。本实用新型实现了100%覆盖施工作业面,并进一步提高施工的高效及安全性。
【专利说明】
移动操作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操作架,具体涉及一种架设于钢结构周围用以辅助检测施工的移动操作架。

【背景技术】
[0002]现阶段国内钢结构工程越来越多。一般,当钢结构完成后,需要对钢结构进行相关检测,如探伤、钢管内混凝土超声波检测、钢管外面层施工等等。这时,便需要用到操作架,而操作架一般采用钢管井字架、移动式脚手架或人字梯。但是,这些现有常用的操作架具有以下缺点:1.钢管形状类型多、直径较大、作业面较宽;2.采用井字架搭设费用较高且不可周转;3.移动式脚手架覆盖面不全且操作安全隐患较大;4.人字梯同样覆盖面不全、不够灵活且操作安全隐患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简便快捷的移动操作架,实现了 100%覆盖施工作业面,并进一步提高施工的高效及安全性。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移动操作架,用于架设围合于钢结构柱的周围,该移动操作架包括底座、框架、限位杆以及滚轮,框架设置于底座上并具有位于不同高度的多层操作面,框架的侧部具有开口并向内凹陷以形成一上下贯通且未封闭的围设空间,钢结构柱设于围设空间内,多根限位杆分别可拆卸地安装于开口处以封闭围设空间,多个滚轮设置于底座之下。
[0005]本实用新型移动操作架的有益效果在于,
[0006]I)通过框架中的围设空间配合可拆装的限位杆以灵活围合钢结构柱;
[0007]2)通过位于框架不同高度的操作作面,以便于施工人员在不同高度上高效安全地对钢结构柱进行相关检测。
[0008]优选地,所形成的围设空间与钢结构柱的外形形状相适配。
[0009]优选地,限位杆沿框架的高度方向逐个水平设置,每个限位杆的两端分别螺栓连接于开口处两侧的框架上。
[0010]优选地,钢结构柱为矩形钢柱或圆管柱,框架通过围设空间三面围设于钢结构柱的外围,围设空间为立体矩形空间。
[0011]优选地,框架包括:设立于底座上的多个竖撑杆、以及与竖撑杆连接的多个横接杆,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多个横接杆首尾连接形成操作面。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移动操作架第一实施例中封闭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中封闭前的状态示意图;
[0014]图3为图2中围设前的状态示意图;
[0015]图4为图1中限位杆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图4所示的第一种限位杆与横接杆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7]图6为图4所不的第一种限位杆与底座连接结构不意图;
[0018]图7为图1中限位杆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0019]图8为图7中所示的第二种限位杆与竖撑杆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利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0021]实施例一:
[0022]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移动操作架第一实施例中封闭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操作架,用于架设围合于钢结构柱3的周围,该移动操作架包括底座12、框架1、限位杆4以及滚轮5,框架I设置于底座12上并具有位于不同高度的多层操作面10,框架I的侧部具有开口并向内凹陷以形成一上下贯通且未封闭的围设空间2,钢结构柱3设于围设空间2内,多根限位杆4分别可拆卸安装于开口处以封闭围设空间2,多个滚轮5设置于底座12之下。其中,上述的限位杆4沿矩形框架I高度方向逐个水平设置,并且,每个限位杆4分别螺栓连接于开口处两侧的框架I上,以此方式,封闭围设空间2。
[0023]参照图2,为图1中封闭前的状态示意图。如图2所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钢结构柱3为矩形钢柱或圆管柱,而上述的框架I则三面围设于钢结构柱3的外围,以此形成向钢结构柱3高度方向延伸的“凹”字型立体架构,并同时由框架I侧部凹陷形成与钢结构柱的外形形状相适配的围设空间2,即矩形的围设空间2。
[0024]参照图3,为图2中围设前的状态示意图。如图3所示,上述的框架I包括:设立于底座12上的多个竖撑杆14、以及与竖撑杆连接的多个横接杆16,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多个横接杆16首尾连接形成上述的操作面10。较为优选地,可采用槽钢作为竖撑杆14,可采用角钢作为横接杆16,可采用槽钢连接形成底座12。
[0025]在具有上述结构特征后,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可按以下过程进行实施:
[0026]首先,对应于矩形的钢结构柱3,通过多个竖撑杆14和横接杆16固接形成“凹”字型立体框架1,其中,该立体架构内形成有矩形且未封闭的围设空间2。
[0027]然后,采用带刹车的万向轮作为架构底部的滚轮5,通过这些滚轮5并同时配合该围设空间2,推动该“凹”字型立体框架1,以将钢结构柱3设于上述的围设空间2内,其中,围设空间2与矩形钢结构柱3的三个轮廓面相适配。
[0028]最后,将多个限位杆4的两端分别安装于开口处两侧的框架I上,以封闭围设空间2,并形成完整的矩形移动操作架。具体地,安装限位杆4 一般有两种安装方法:
[0029]其一、参照图4,为图1中限位杆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限位杆4的两侧具有向框架I延伸的连接段40。参照图5,图4所示的第一种限位杆与横接杆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该连接段40上以及框架I开口处两侧的横接杆16上开设对应的螺栓孔,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将限位杆4水平安装于横接杆16上。参照图6,为图4所示的第一种限位杆与底座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若工程上还有所需要,也可在该连接段40上以及框架I开口处两侧的底座12上开设对应的螺栓孔,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将限位杆4水平安装于底座12上。
[0030]其二、参照图7,为图1中限位杆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限位杆4的两侧仍旧具有连接段40,并且,在两侧连接段40之下固接有凸状卡件42。参照图8,为图7中所示的第二种限位杆与竖撑杆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框架I开口处两侧的竖撑杆14上安装凹状卡套18,再通过凸状卡件42将限位杆4卡设于凹状卡套18内。
[0031]再结合图1所示,在实际施工中,框架I开口处分别设有内外两层竖向平面上的限位杆4。相对位于外层的限位杆4可采用上述的第一种安装方法,即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将外层的限位杆4逐个分别安装于横接杆16以及底座12上;而相对位于内层的限位杆4可采用上述的第二种安装方法,即通过卡设的连接方式,将内层的限位杆4逐个安装于竖撑杆14上。
[0032]显然,无论使用上述哪种种安装方法都能便于施工人员拆装。这样,矩形的钢结构柱3便被完全围合于该移动操作架内。施工人员便可借助此移动操作架对钢结构柱3进行一系列相关检测。
[0033]当然,为应对不同形状的钢结构柱3,可改变凹陷形成的围设空间2的立体形状,以此演变出多个实施例,由于可演变的结构过多,因此,不再加以图示。以下仅再例举一个例子,实施二:
[0034]假若,钢结构柱3为三棱柱,即具有三个侧立的轮廓面。施工人员则需在框架I’内形成三角形且未封闭的围设空间2’。以此,便可将三棱柱形状的钢结构柱3’围设于该的围设空间2’内,再利用多个限位杆4’封闭围设空间2’,并形成完整的三角形立体移动操作架。
[0035]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移动操作架,用于架设围合于钢结构柱的周围,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操作架包括底座、框架、限位杆以及滚轮,所述框架设置于所述底座上并具有位于不同高度的多层操作面,所述框架的侧部具有开口并向内凹陷以形成一上下贯通且未封闭的围设空间,所述钢结构柱设于所述围设空间内,多根所述限位杆分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开口处以封闭所述围设空间,多个所述滚轮设置于所述底座之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操作架,其特征在于, 所形成的所述围设空间与所述钢结构柱的外形形状相适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操作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杆沿所述框架的高度方向逐个水平设置,每个所述限位杆的两端分别螺栓连接于所述开口处两侧的所述框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操作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钢结构柱为矩形钢柱或圆管柱,所述框架通过所述围设空间三面围设于所述钢结构柱的外围,所述围设空间为立体矩形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移动操作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包括设立于所述底座上的多个竖撑杆、以及与所述竖撑杆连接的多个横接杆,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多个所述横接杆首尾连接形成所述操作面。
【文档编号】E04G1/24GK204199649SQ201420531800
【公开日】2015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6日
【发明者】杭宏飞, 赵亚军, 李峰, 戚海军, 刘创, 黄江, 廖顺杨 申请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