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4984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a、在待成形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搭设脚手架;

b、绑扎好筒壁钢筋网,安装好预埋件,并对筒体直径进行第一次校核;

c、在绑扎好的筒壁钢筋网内外侧分别安装内模板和外模板,并对待浇筑段的筒体直径进行第二次校核;

d、向内模板和外模板配合形成的浇筑空间内浇灌筒体混凝土,形成第一节钢筋混凝土筒体;

e、通过外模板提升装置对外模板进行提升,并与内模板配合依次形成第二节及以上筒体的浇筑空间,脚手架随筒体的升高逐步往上搭设,在脚手架顶部安装有材料运输系统,用于对施工材料的输送;

f、循环作业至结构顶部;

其中,在外模板提升之前,在待浇筑段对应的筒壁钢筋网最上层的环向水平钢筋上等间距地焊接有若干与结构筒壁厚度相同的钢筋头,将外模板和内模板上部分别与对应的钢筋头两端固定连接,且所述内模板和外模板的下部固定在已浇筑好的结构筒壁混凝土上口,且与结构筒壁重叠一定距离,形成待浇筑段筒体的浇筑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结构筒体中心位置的确定及检验采用激光垂准仪对中的方法,按一定距离段筒身施工分钢筋安装对中检验、定位,外模板的对中检验、定位方法是:在脚手架上端搭设一根水平测量杆,将激光垂准仪红外线对准基础内地坪中心点,再用激光垂准仪的红外线向上找出水平测量杆的中心点,从而确定上部的中心点位置,然后测量所在筒身部位的模板半径尺寸进行模板的安装,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对外模、钢筋、预埋件及内模板的对中复检,并作记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板提升装置挂于结构内脚手架上,所述外模板提升装置包括多个外模板提升架以及设置在外模板提升架上的提升器,当需要对外模板进行提升时,将多个外模板提升架设置在筒壁钢筋网内部,所述多个外模板提升架的下端坐落在下一模已浇筑成形的混凝土筒壁上端面,并通过绑扎的方式与筒壁钢筋网固定连接在一起,通过外模板提升装置同时对外模板进行提升,在所述外模板提升到位后,将外模板通过多根钢丝紧固在筒壁钢筋网外侧,然后将外模板提升装置拆除并挂设在结构内的脚手架上,待下一次提升外模板时使用。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结构主体混凝土筒壁施工结束时,利用原结构内脚手架作为耐火砖砌体和隔热层的施工脚手架,在结构主体混凝土筒壁内部砌筑内衬砌体,所述内衬砌体与筒壁之间形成隔热层,在所述内衬砌体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有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筒壁凸起的防沉带,所述防沉带用于对其上方对应隔热层内的隔热材料进行支撑,所述内衬砌体的厚度随结构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砖砌体每砌筑一定高度时,靠混凝土筒壁的一侧放置100mm厚度水泥珍珠岩制品一层,而后灌入松散珍珠岩,再用Φ40元木进行捣实,松散珍珠岩容重轻,施工时施工人员将袋口用刀片划开,再将袋口灌入耐火砖墙体内一定距离,然后慢慢将松散珍珠岩灌入,灌入高度一般低于墙体150mm,以防飘溢出来,每砌筑一定高度移动脚手板一次,如此反复直至结构内衬及隔热层施工结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筒壁的内壁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有环形牛腿结构,所述内衬砌体的下端砌筑在对应环形牛腿结构的上端面,所述内衬砌体上端部的高度超过其对应的环形牛腿结构的上端面,并与其上方的内衬砌体的下端部形成重合段,在相邻内衬砌体的重合段处涂抹有耐火泥。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