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结构冷却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7567阅读:599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结构冷却塔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结构冷却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结构冷却塔。



背景技术:

目前,火电厂的冷却塔通常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的冷却塔重量较大,地震作用明显,且其基础需具有较高的承载力,这就导致基础体量较大,进而造成施工周期较长,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难以保证。

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一种钢结构冷却塔,与上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冷却塔相比,钢结构冷却塔存在自重轻、强度高、抗震性能优越以及施工周期短等优点,已逐步开始在各火电厂推广使用。但是,钢结构冷却塔的高度一般较高,通常在150米以上,属于高柔薄壁结构,在风载荷等水平力作用下,塔筒的侧向刚度和稳定性较差,存在一定的坍塌风险。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侧向刚度高、稳定性好的钢结构冷却塔,仍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侧向刚度高、稳定性好的钢结构冷却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结构冷却塔,包括塔筒,所述塔筒的内周壁沿其轴向间隔设有若干加强环;还包括若干拉索,各所述拉索连接于各所述加强环的内缘部,并处于张紧状态。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钢结构冷却塔,其塔筒内周壁的轴向上设有若干加强环,可提高塔筒沿轴向、周向的强度。且各加强环的内缘部还连接有已张紧的拉索,使得各加强环的内缘部可相互连接,以传递、分散塔筒所承受的风载荷等水平力,进而减小该水平力对塔筒本身的影响,从而提高塔筒的侧向刚度及稳定性,并延长塔筒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各所述加强环中均设有多根拉索,且各所述拉索的两端均连接于相应的所述加强环的内缘部。

可选地,同一所述加强环中的各所述拉索组合形成正多边形结构。

可选地,所述正多边形结构的数量为多个,且各所述正多边形结构与所述加强环内缘部的连接点沿所述加强环的周向均匀分布。

可选地,各所述拉索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任意两所述加强环的内缘部。

可选地,各所述拉索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两所述加强环的内缘部。

可选地,还包括若干锁环,各所述锁环与所述塔筒同轴设置,并沿所述塔筒的轴向间隔分布;所述拉索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加强环的内缘部,另一端与所述锁环相连。

可选地,所述锁环与所述加强环一一对应设置,且各所述加强环和与其相对应的所述锁环通过所述拉索相连;或者,相邻的多个所述加强环形成一组,所述锁环与各组所述加强环一一对应设置,且各组所述加强环和与其相对应的所述锁环通过所述拉索相连。

可选地,还包括锁柱,所述锁柱沿所述塔筒的中轴线设置;所述拉索的一端与所述加强环的内缘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锁柱相连。

可选地,所述加强环的外缘部固定于所述塔筒的内周壁,包括第一环架和第二环架,所述加强环的内缘部包括第三环架;所述第一环架、所述第二环架及所述第三环架之间设有若干加强筋,以使该加强环形成网状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钢结构冷却塔的拉索与加强环连接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钢结构冷却塔的拉索与加强环连接结构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钢结构冷却塔的拉索与加强环连接结构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钢结构冷却塔的拉索与加强环连接结构的第四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塔筒、2加强环、21第一环架、22第二环架、23第三环架、24加强筋、3拉索、4锁环、5锁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文中所述“若干”是指数量不确定的多个,通常为两个以上;且当采用“若干”表示某几个部件的数量时,并不表示这些部件的数量相同。

本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结构相同或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部件或结构,并不表示对顺序的某种特殊限定。

请参考图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钢结构冷却塔的拉索与加强环连接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钢结构冷却塔的拉索与加强环连接结构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钢结构冷却塔的拉索与加强环连接结构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钢结构冷却塔的拉索与加强环连接结构的第四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结构冷却塔,包括塔筒1,塔筒1的内周壁沿其轴向间隔设有若干加强环2,各加强环2的内缘部还连接有若干拉索3,且各拉索3均处于张紧状态。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钢结构冷却塔,其塔筒1内周壁的轴向上设有若干加强环2,可提高塔筒1沿轴向、周向的强度。且上述各加强环2的内缘部还连接有已张紧的拉索3,使得各加强环2的内缘部可相互连接,以传递、分散塔筒1所受到的风载荷等水平力,进而减小该水平力对塔筒1本身的影响,从而提高塔筒1的侧向刚度及稳定性,并延长塔筒1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加强环2为刚性结构,当其设于塔筒1时,可提高塔筒1在轴向及周向上的强度,进而提高塔筒1对风载荷等水平力的抵抗能力;而拉索3则为柔性结构,使用其连接各加强环2时,可将任一加强环2所承受的水平力传递给与之相连的其他加强环2,从而避免集中受力的情形,且该水平力在传递过程中还会存在一定的损失,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塔筒1所承受的水平力。

进一步地,还可将上述刚性的加强环2及柔性的拉索3进行有效组合,以更为有效地提高塔筒1的侧向刚度、稳定性。以下将结合图1-4,对加强环2及拉索3的不同组合进行具体描述。

如图1所示,各加强环2中均可以设有多根拉索3,且该拉索3的两端均可以连接于相应的加强环2的内缘部,即对同一拉索3而言,其两端可连接于同一加强环2的内缘部。如此,在各拉索3的作用下,加强环2周向上任一局部所承受的水平力均可迅速地传递至该加强环2周向的其余部分,进而保证加强环2周向受力的均匀性,以避免出现周向上的受力集中点,而导致加强环2局部损坏、并影响塔筒1整体稳定性的情形。

在同一加强环2中,各拉索3还可组合形成正多边形结构,使得各拉索3在加强环2的周向上等间隔设置,以更为有效地保证该加强环2周向受力的均匀性。

可以理解,上述正多边形结构的每一条边即为一条拉索3,其边数越多,拉索3的数量也就越多,拉索3在加强环2周向上的分布也就更为密集,也就越有利于保证加强环2周向受力的均匀性;而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少,拉索3的数量越少,则拉索3的安装结构也就越简单,安装成本也就越低。具体实施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综合考虑均匀受力的效果、拉索3安装结构的复杂性及使用成本等实际情况,而选择设定该正多边形结构的边数。

上述正多边形结构的数量还可以为多个,各正多边形结构可以交叉设置,以使得各正多边形结构与加强环2内缘部的连接点沿加强环2的周向均匀分布,可更大程度地确保加强环2周向受力的均匀性。且采用这种结构,还可大幅提高拉索3分散、传递加强环2周向力的效果,请继续参考图1,图1实施例中存在两个正五边形的结构,其与加强环2内缘部存在十个连接点,若采用一个正多边形结构,则需要设置正十边形的结构,比较而言,正五边形的边长较大,在安装时,各拉索3可更为远离加强环2内缘部,可将加强环2的周向力有效传至加强环2的中心处,以更为有效地减弱加强环2的周向力,从而保证塔筒1的侧向强度及稳定性。

除此之外,上述各拉索3还可组合形成其他形状,例如正五角星、六芒星等结构,也可保证加强环2周向受力的均匀性;或者,上述各拉索3也可以彼此远离,并相互独立设置,即各拉索3不组成任何形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该加强环2的周向受力均匀。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钢结构冷却塔内还可以包括若干锁环4,各锁环4沿塔筒1的轴向间隔分布,上述拉索3的一端可以连接于加强环2的内缘部,另一端则可与锁环4相连。如此,该加强环2周向上任一局部所受到的水平力可通过各拉索3及锁环4进行传递、分散,也可实现均匀加强环2周向受力的目的。

上述各锁环4还可以与塔筒1同轴设置,以图3为视角,锁环4即可位于加强环2的中部,如此,连接于加强环2与锁环4之间的各拉索3的长度可以相同,以保证各拉索3对加强环2周向受力传递及分散能力的均一性,从而更大程度地确保加强环2周向受力的均匀性;又由于各拉索3的长度相同,各拉索3在加强环2及锁环4之间的安装更为容易。

上述锁环4可以与加强环2一一对应设置,即一个锁环4仅需要与一个加强环2相连,如此,锁环4无需承受过多的拉力负载,有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邻的多个加强环2可以形成一组,锁环4与各组加强环2一一对应设置,并通过拉索3相连,如此,同一锁环4可连接高度方向多个加强环2,有利于保证塔筒1不同高度的各加强环2受力的均匀性。以图2为视角,为便于锁环4及各拉索3的安装,可将相邻的两加强环2形成一组,以与同一锁环4相连。

再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钢结构冷却塔还可以包括锁柱5,锁柱5可以沿塔筒1的中轴线方向设置,各拉索3一端可以与加强环2的内缘部相连,另一端则可以与锁柱5相连。如此,也可以均匀加强环2的周向受力。

在上述各具体实施方式中,一条拉索3通常仅用于连接一个加强环2,而实际上,拉索3的两端也可以连接于不同加强环2之间。如此,设于塔筒1任一高度的加强环2所承受的水平力即可通过拉索3迅速地传递至与之相连的加强环2,以确保塔筒1高度方向受力的均匀性,进而避免塔筒1高度方向受力集中而导致局部损坏、影响塔筒1整体稳定性的情形。

具体而言,各拉索3的两端可以分别连接于任意两加强环2的内缘部,即该拉索3的两端可以分别与塔筒1最顶层、最底层的两加强环2相连,也可以分别连接于相邻两加强环2的内缘部。但比较而言,与相邻两加强环2相连接时,拉索3的长度较短,且安装较为容易。

针对上述各方案,还可对加强环2的具体结构做出限定。仍以图1为视角,该加强环2的外缘部固定于塔筒1的内周壁,可以包括第一环架21和第二环架22,加强环2的内缘部可以包括第三环架23,上述第一环架21、第二环架22及第三环架23之间可以设有若干加强筋24,以使该加强环2形成网状结构,从而保证加强环2本身的结构稳定性。

请继续参考图1,采用上述结构的加强环2,其截面为三角形,可进一步地提高其自身的稳定性;此外,在对各加强筋24进行安装时,各加强筋24与各环架还可组合形成一个个小的三角形,如此,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加强环2本身的结构稳定性。

上述各环架可以由若干杆件焊接而成,也可以通过若干杆件、连接节点拼接而成。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加强环2也可以为其他结构,例如,该加强环2的外缘部可以包括更多的环架,且环架的数量越多,加强环2外缘部与塔筒1连接的可靠性也就越高;或者,该加强环2的内缘部还可以包括第四环架,该第四环架与前述的第一环架21、第二环架22、第三环架23可通过加强筋24相连,此时,该加强环2的截面则可以为四边形或梯形结构。应当理解,加强环2的具体结构还不局限于上述描述,在具体实施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该加强环2进行进一步地改进。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