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钢结构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29931发布日期:2020-05-20 03:33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一种轻钢结构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轻钢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轻钢结构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结构是由板、梁、柱、墙、基础等建筑构件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功能,并能安全承受建筑物各种正常荷载作用的骨架结构。板是建筑结构中直接承受荷载的平面型构件,具有较大平面尺寸,但厚度却相对较小,属于受弯构件,通过板将荷载传递到梁或墙上。梁一般指承受垂直于其纵轴方向荷载的线型构件,是板与柱之间的支撑构件,属于受弯构件,承受板传来的荷载并传递到柱上。柱和墙都是建筑结构中的承受轴向压力的承重构件,柱是承受平行于其纵轴方向荷载的线型构件,截面尺寸小于高度,墙主要承受平行于墙体方向荷载的竖向构件,它们都属于受压构件,并将荷载传到基础上,有时也承受弯矩和剪力。基础是地面以下部分的结构构件,将柱及墙等传来的上部结构荷载传递给地基。

但是,现有轻钢建筑结构通常只设置一处减震机构,效果不够明显,建筑的倒塌时间延长较短;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轻钢结构建筑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钢结构建筑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轻钢建筑结构通常只设置一处减震机构,效果不够明显,建筑的倒塌时间延长较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轻钢结构建筑结构,包括地龙骨,所述地龙骨的下表面安装有阻尼减震器,所述地龙骨的上方安装有轻钢型立柱,且轻钢型立柱设置有四个,相邻所述轻钢型立柱之间设置有斜支撑板,所述轻钢型立柱的上方安装有承重梁,所述轻钢型立柱与承重梁和地龙骨的连接处均安装有l型加固件,所述承重梁的上表面安装有第一抗压板,所述第一抗压板的上方设置有第二抗压板,所述第一抗压板和第二抗压板之间安装有减震斜撑,且减震斜撑设置有若干个。

优选的,所述阻尼减震器的内部设置有减震橡胶,所述减震橡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金属封板。

优选的,所述斜支撑板的两端均通过螺钉与轻钢型立柱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承重梁、地龙骨和轻钢型立柱均通过螺栓与l型加固件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减震斜撑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件,所述减震斜撑的两端通过连接件分别与第一抗压板和第二抗压板固定连接,所述减震斜撑的内部设置有隔振弹簧。

优选的,所述l型加固件的内壁上设置有防滑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阻尼减震器和减震斜撑,阻尼减震器设置在地基上方,能够在建筑与地基间起到缓冲的作用,延缓建筑的下沉时间,而减震斜撑介于两块抗压板之间设置在承重梁的上方,能够在承重梁受到压力时起到减震的作用,延缓其坍塌速度,两种抗震机构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延缓建筑的倒塌时间。

2、通过在相邻轻钢型立柱间设置斜支撑板,斜支撑板能够使轻钢型立柱的支撑结构由矩形变为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好,能够有效提高轻钢型立柱的支撑强度。

3、通过在轻钢型立柱的连接处安装l型加固件,因连接处结构较为脆弱,l型加固件能够提高其连接强度,且在l型加固件的内壁上设置有防滑垫,防滑垫能够在螺栓固定时起到防松脱的作用,延长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l型加固件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地龙骨;2、轻钢型立柱;3、斜支撑板;4、螺钉;5、承重梁;6、第一抗压板;7、第二抗压板;8、减震斜撑;801、隔振弹簧;802、连接件;9、l型加固件;901、防滑垫;902、螺栓;10、阻尼减震器;11、减震橡胶;12、金属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轻钢结构建筑结构,包括地龙骨1,地龙骨1的下表面安装有阻尼减震器10,地龙骨1的上方安装有轻钢型立柱2,且轻钢型立柱2设置有四个,相邻轻钢型立柱2之间设置有斜支撑板3,轻钢型立柱2的上方安装有承重梁5,承重梁5为主要的支撑横梁,轻钢型立柱2与承重梁5和地龙骨1的连接处均安装有l型加固件9,l型加固件9能够提高连接处的强度,承重梁5的上表面安装有第一抗压板6,第一抗压板6的上方设置有第二抗压板7,第一抗压板6和第二抗压板7之间安装有减震斜撑8,且减震斜撑8设置有若干个。

进一步,阻尼减震器10的内部设置有减震橡胶11,减震橡胶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金属封板12,阻尼减震器10能够为建筑结构的下方起到减震的效果,延缓建筑的下沉速度。

进一步,斜支撑板3的两端均通过螺钉4与轻钢型立柱2螺纹连接,斜支撑板3能够使轻钢型立柱2的支撑结构由矩形变为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好,从而有效加固轻钢型立柱2的支撑强度。

进一步,承重梁5、地龙骨1和轻钢型立柱2均通过螺栓902与l型加固件9螺纹连接,采用螺栓902安装l型加固件9,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固定牢靠。

进一步,减震斜撑8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件802,减震斜撑8的两端通过连接件802分别与第一抗压板6和第二抗压板7固定连接,减震斜撑8的内部设置有隔振弹簧801。

进一步,l型加固件9的内壁上设置有防滑垫901,防滑垫901能够增加l型加固件9与接触面的摩擦力,起到防松的作用。

工作原理:地震时,因建筑结构的下方安装有阻尼减震器10,所以能够在建筑与地基间起到缓冲的作用,延缓建筑的下沉时间,而承重梁5的上方设置有两层抗压板,两层抗压板之间设置有若干减震斜撑8,减震斜撑8使抗压板之前形成三角结构,提高其支撑强度,减震斜撑8的内部设置有隔振弹簧801,能够在承重梁5受到压力时起到减震的作用,延缓其坍塌速度,两种抗震机构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延缓建筑的倒塌时间,此外,建筑采用双立柱结构,两个轻钢型立柱2之间设置有斜支撑板3,能够有效提高立柱的支撑强度,轻钢结构的连接处较为脆弱,所以设置有l型加固件9为其加固,且加固件的内壁上设置有防滑垫901,防滑垫901能够在螺栓902固定时起到防松脱的作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技术特征:

1.一种轻钢结构建筑结构,包括地龙骨(1),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龙骨(1)的下表面安装有阻尼减震器(10),所述地龙骨(1)的上方安装有轻钢型立柱(2),且轻钢型立柱(2)设置有四个,相邻所述轻钢型立柱(2)之间设置有斜支撑板(3),所述轻钢型立柱(2)的上方安装有承重梁(5),所述轻钢型立柱(2)与承重梁(5)和地龙骨(1)的连接处均安装有l型加固件(9),所述承重梁(5)的上表面安装有第一抗压板(6),所述第一抗压板(6)的上方设置有第二抗压板(7),所述第一抗压板(6)和第二抗压板(7)之间安装有减震斜撑(8),且减震斜撑(8)设置有若干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钢结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减震器(10)的内部设置有减震橡胶(11),所述减震橡胶(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金属封板(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钢结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支撑板(3)的两端均通过螺钉(4)与轻钢型立柱(2)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钢结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梁(5)、地龙骨(1)和轻钢型立柱(2)均通过螺栓(902)与l型加固件(9)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钢结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斜撑(8)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件(802),所述减震斜撑(8)的两端通过连接件(802)分别与第一抗压板(6)和第二抗压板(7)固定连接,所述减震斜撑(8)的内部设置有隔振弹簧(80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钢结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加固件(9)的内壁上设置有防滑垫(90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轻钢结构建筑结构,涉及轻钢建筑结构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轻钢建筑结构通常只设置一处减震机构,效果不够明显,建筑的倒塌时间延长较短的问题。所述地龙骨的下表面安装有阻尼减震器,所述地龙骨的上方安装有轻钢型立柱,且轻钢型立柱设置有四个,相邻所述轻钢型立柱之间设置有斜支撑板,所述轻钢型立柱的上方安装有承重梁,所述轻钢型立柱与承重梁和地龙骨的连接处均安装有L型加固件,所述承重梁的上表面安装有第一抗压板,所述第一抗压板的上方设置有第二抗压板,所述第一抗压板和第二抗压板之间安装有减震斜撑,且减震斜撑设置有若干个。

技术研发人员:覃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卡鲁建筑系统(江苏)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18
技术公布日:2020.05.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