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带梁墙与柱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10028发布日期:2020-07-07 14:45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带梁墙与柱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结构,特别是指一种新型带梁墙与柱之间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因为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

墙与柱的连接结构,属于装配式结构中的一种,由于装配式构件的种类繁多,结构各异,墙与柱的连接结构也十分繁杂,而现有的连接结构施工步骤较多,需要额外的定位件,造成现场施工进度较慢,影响高效施工,并且墙与柱的连接整体性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带梁墙与柱之间的连接结构,解决了现有墙与柱连接结构需要定位件、整体性不强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带梁墙与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柱体和墙体,所述的柱体上设有柱侧钢筋和柱腹板,墙体上设有梁腹板和墙侧钢筋,柱侧钢筋与墙侧钢筋之间穿设有插筋,梁腹板与柱腹板连接,柱侧钢筋、墙侧钢筋、插筋、梁腹板和柱腹板通过混凝土浇筑为一体。

所述的柱侧钢筋和墙侧钢筋为直筋、环筋或弯折筋。

所述的柱侧钢筋和墙侧钢筋水平布置,插筋竖直布置。

所述的柱侧钢筋和墙侧钢筋交叉重叠,重叠处穿设插筋。

所述的柱侧钢筋和墙侧钢筋之间设有箍筋,柱侧钢筋与箍筋之间、墙侧钢筋与箍筋之间均交叉重叠,重叠处穿设插筋。

所述的梁腹板和柱腹板均为工字形,插筋穿过梁腹板和柱腹板,梁腹板通过连接板与柱腹板连接。

所述的梁腹板通过螺栓与连接板连接,连接板通过螺栓与柱腹板连接。

所述的柱体包括下柱和上柱,墙体包括下墙和上墙,下柱和上柱的连接处与下墙和上墙的连接处错开。

所述的柱体包括下柱和上柱,下柱的上端和上柱的下端均设有连接钢管,上下连接钢管之间连接有连接内衬。

所述的连接钢管上设有铆钉,下柱和上柱的连接处喷射混凝土。

所述的柱体为钢筋混凝土柱或劲性钢管混凝土柱,柱侧钢筋与钢筋骨架一起预埋在钢筋混凝土柱中或焊接在劲性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上,柱腹板预埋在钢筋混凝土柱中或焊接在劲性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上。

所述的柱体为实心柱、空心柱或叠合柱。

所述的墙体包括下墙和上墙,下墙的上端和上墙的下端均设有墙端钢筋,上下墙端钢筋之间穿设有插筋,墙端钢筋和插筋通过混凝土浇筑为一体。

所述的墙端钢筋为直筋、环筋或弯折筋。

所述的墙体为实心墙或叠合墙。

所述的梁腹板焊接在墙体上或预埋在墙体内。

所述的墙体内的梁体与墙体的宽度相同,或墙体内的梁体比墙体的宽度大。

所述的下墙上设有叠合板,叠合板的板纵向筋伸入下墙和上墙之间。

本发明的优点:采用钢筋浇筑绑扎和腹板固定两种方式实现连接,腹板能够对墙体进行定位,省去了定位支撑件的使用,同时柱体与墙体钢筋浇筑,施工简单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柱体与墙体的连接整体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柱,2-上柱,3-柱侧钢筋,4-下墙,5-上墙,6-墙侧钢筋,7-插筋,8-墙端钢筋,9-铆钉,10-叠合板,11-板纵向筋,12-连接钢管,13-连接内衬,15-梁腹板,16-柱腹板,17-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带梁墙与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柱体和墙体。柱体为钢筋混凝土柱或劲性钢管混凝土柱,柱体的侧部固定有柱侧钢筋3和柱腹板16,柱侧钢筋与钢筋骨架一起预埋在钢筋混凝土柱中或焊接在劲性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上,柱腹板预埋在钢筋混凝土柱中或焊接在劲性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上,柱体的上下端部固定有连接钢管12。墙体为实心墙或叠合墙,墙体内的钢筋骨架伸出墙体外,形成左右侧的墙侧钢筋6和上下端的墙端钢筋8,墙体的左右两侧固定有梁腹板15,梁腹板15焊接在墙体的钢结构上或预埋在墙体内,。

柱侧钢筋和墙侧钢筋为直筋、环筋或弯折筋,柱侧钢筋3和墙侧钢筋6水平布置,柱侧钢筋3与墙侧钢筋6之间穿设有侧插筋7,侧插筋7呈竖直布置。柱侧钢筋和墙侧钢筋的布筋方式有多种。可采用柱侧钢筋和墙侧钢筋交叉重叠,重叠处穿设插筋。也可采用柱侧钢筋和墙侧钢筋之间设有水平的箍筋,柱侧钢筋与箍筋之间、墙侧钢筋与箍筋之间均交叉重叠,重叠处穿设插筋。

梁腹板15和柱腹板16均为工字形,梁腹板15通过连接板17与柱腹板16连接,梁腹板15通过螺栓与连接板17连接,连接板17通过螺栓与柱腹板16连接,同时侧插筋7穿过梁腹板15和柱腹板16,柱侧钢筋3、墙侧钢筋6、侧插筋7、梁腹板15和柱腹板16通过混凝土浇筑为一体,从而将墙和梁连接为一体。连接时,墙体先通过梁腹板和柱腹板连接,进行定位支撑,然后进行钢筋和插筋的绑扎,最后一并浇筑混凝土,简化了施工步骤,同时侧插筋布置在腹板的连接处,提高了强度。

柱体包括下柱1和上柱2,墙体包括下墙4和上墙5,下柱1和上柱2的连接处与下墙4和上墙5的连接处错开,保证连接处不相互影响。

柱体为实心柱、空心柱或叠合柱,上下两个柱体连接时,下柱1的上端和上柱2的下端均设有连接钢管12,上下连接钢管12之间连接有连接内衬13,连接钢管上设有铆钉9,下柱和上柱的连接处喷射混凝土,从而将上下两个柱体连接为一体。

上下两个墙体连接时,下墙4的上端和上墙5的下端均设有竖直的墙端钢筋8,上下墙端钢筋8之间穿设有水平的端插筋9,墙端钢筋8和端插筋9通过混凝土浇筑为一体,从而将上下两个墙体连接为一体。

墙体内的梁体与墙体的宽度相同,形成设在墙体内的暗梁,或墙体内的梁体比墙体的宽度大,形成设在墙体内的明梁。

下墙上设有叠合板10,叠合板10的板纵向筋11伸入下墙4和上墙5之间,与上下两个墙体之间的混凝土一并浇筑,形成楼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带梁墙与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柱体和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柱体上设有柱侧钢筋(3)和柱腹板(16),墙体上设有梁腹板(15)和墙侧钢筋(6),柱侧钢筋(3)与墙侧钢筋(6)之间穿设有插筋(7),梁腹板(15)与柱腹板(16)连接,柱侧钢筋(3)、墙侧钢筋(6)、插筋(7)、梁腹板(15)和柱腹板(16)通过混凝土浇筑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带梁墙与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柱侧钢筋(3)和墙侧钢筋(6)水平布置,插筋(7)竖直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带梁墙与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梁腹板(15)和柱腹板(16)均为工字形,插筋(7)穿过梁腹板(15)和柱腹板(16),梁腹板(15)通过连接板(17)与柱腹板(16)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带梁墙与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柱体包括下柱(1)和上柱(2),墙体包括下墙(4)和上墙(5),下柱(1)和上柱(2)的连接处与下墙(4)和上墙(5)的连接处错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带梁墙与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柱体包括下柱(1)和上柱(2),下柱(1)的上端和上柱(2)的下端均设有连接钢管(12),上下连接钢管(12)之间连接有连接内衬(13)。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新型带梁墙与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柱体为实心柱、空心柱或叠合柱。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带梁墙与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墙体包括下墙(4)和上墙(5),下墙(4)的上端和上墙(5)的下端均设有墙端钢筋(8),上下墙端钢筋(8)之间穿设有插筋(7),墙端钢筋(8)和插筋(7)通过混凝土浇筑为一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新型带梁墙与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墙体内的梁体与墙体的宽度相同,或墙体内的梁体比墙体的宽度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新型带梁墙与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墙体为实心墙或叠合墙。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带梁墙与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墙上设有叠合板(10),叠合板(10)的板纵向筋(11)伸入下墙(4)和上墙(5)之间。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带梁墙与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柱体和墙体,所述的柱体上设有柱侧钢筋和柱腹板,墙体上设有梁腹板和墙侧钢筋,柱侧钢筋与墙侧钢筋之间穿设有插筋,梁腹板与柱腹板连接,柱侧钢筋、墙侧钢筋、插筋、梁腹板和柱腹板通过混凝土浇筑为一体。本发明的优点:采用钢筋浇筑绑扎和腹板固定两种方式实现连接,腹板能够对墙体进行定位,省去了定位支撑件的使用,同时柱体与墙体连接牢固,施工简单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和精度,提高了柱体与墙体的连接整体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大阔;焦安亮;郜玉芬;张中善;郑培君;李佳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4.29
技术公布日:2020.07.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