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电站进线段330kV架空线同塔交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90269发布日期:2021-03-23 11:25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电站进线段330kV架空线同塔交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传输领域,涉及一种变电站进线段330kv架空线同塔交跨系统。



背景技术:

330kv是我国西北区域电网特有的电压等级,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快速开发,变电站站址位置选取困难,330kv线路架空走廊逐渐减少,同时在变电站进出线规划时,由于条件限制,可能导致远期不同间隔出线后线路方向不同,出现330kv线路交跨现象。据了解目前已经遇到多起变电站出线后线路交跨情况。

输电线路铁塔输电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设备,目前,随着我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输电线路杆塔逐渐以铁塔为主。国内330kv电压等级主要存在于西北地区,大多采用国网的通用设计铁塔,由于每种铁塔使用条件有严格的限制,对于变电站进出线段不同间隔出线后即出线线路交叉情况,基本采用特殊高塔或者钻越塔型进行线路交叉通过,需要开阔的出线条件,且使用条件苛刻,费用高,没有推广价值。

75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线路规模小、规划清晰基本不会出现变电站进出线段架空线交跨现象,但是330kv线路在变电站出线段交跨现象不少。目前主要采用上述的特殊高塔或钻越塔实现交跨,需要长距离绕行,投资特别高,施工阶段风险巨大,不具有推广性。

330kv同塔交跨技术研究与应用处于空白领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变电站进线段330kv架空线同塔交跨系统,该系统能够满足330kv线路交跨的要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电站进线段330kv架空线同塔交跨系统包括塔体、地线横担系统、第一回路导线横担系统及第二回路导线横担系统,其中,地线横担系统、第一回路导线横担系统及第二回路导线横担系统自上到下依次分布,其中,所述地线横担系统包括第一地线横担及第二地线横担,第一地线横担的端部及第二地线横担的端部均固定于塔体上,第一回路导线横担系统包括第一导线横担、第二导线横担及第三导线横担,其中,第一导线横担的端部、第二导线横担的端部及第三导线横担的端部均固定于塔体上,第二回路导线横担系统包括第四导线横担、第五导线横担及第六导线横担,其中,第四导线横担的端部、第五导线横担的端部及第六导线横担的端部固定于塔体上,其中,第一地线横担、第一导线横担、第四导线横担及第六导线横担均位于塔体的一侧,第二地线横担、第二导线横担、第三导线横担及第五导线横担均位于塔体的另一侧,第二导线横担的长度小于第一导线横担的长度及第三导线横担的长度,第五导线横担长度小于第四导线横担的长度及第六导线横担的长度;

第一导线横担、第三导线横担、第四导线横担及第六导线横担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且第一导线横担与第二导线横担等高,第四导线横担与第五导线横担等高。

第六导线横担与第四导线横担之间的距离为9000mm。

第三导线横担与第五导线横担之间的距离为10500mm。

第二导线横担与第三导线横担之间的距离为9000mm。

第一导线横担上悬挂点与第一地线横担上悬挂点之间的距离为7500mm。

塔体的高度为57000mm。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电站进线段330kv架空线同塔交跨系统在具体操作时,将第一回路导线悬挂于第一导线横担、第二导线横担及第三导线横担上,将第二回路导线悬挂于第四导线横担、第五导线横担及第六导线横担上,将接地导线悬挂于第一地线横担及第二接线横担上,以满足330kv线路交跨的要求,另外,第一地线横担、第一导线横担、第四导线横担及第六导线横担均位于塔体的一侧,第二地线横担、第二导线横担、第三导线横担及第五导线横担均位于塔体的另一侧,第二导线横担的长度小于第一导线横担的长度及第三导线横担的长度,第五导线横担的长度小于第四导线横担的长度及第六导线横担的长度,以增加第三导线横担上悬挂点与第二导线横担上悬挂点及第五导线横担上悬挂点之间的距离,继而降低塔体的高度,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实用性极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第一地线横担、2为第二地线横担、3为第一导线横担、4为第二导线横担、5为塔体、6为第三导线横担、7为第四导线横担、8为第五导线横担、9为第六导线横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电站进线段330kv架空线同塔交跨系统包括塔体5、地线横担系统、第一回路导线横担系统及第二回路导线横担系统,其中,地线横担系统、第一回路导线横担系统及第二回路导线横担系统自上到下依次分布,其中,所述地线横担系统包括第一地线横担1及第二地线横担2,第一地线横担1的端部及第二地线横担2的端部均固定于塔体5上,第一回路导线横担系统包括第一导线横担3、第二导线横担4及第三导线横担6,其中,第一导线横担3的端部、第二导线横担4的端部及第三导线横担6的端部均固定于塔体5上,第二回路导线横担系统包括第四导线横担7、第五导线横担8及第六导线横担9,其中,第四导线横担7的端部、第五导线横担8的端部及第六导线横担9的端部固定于塔体5上,其中,第一地线横担1、第一导线横担3、第四导线横担7及第六导线横担9均位于塔体5的一侧,第二地线横担2、第二导线横担4、第三导线横担6及第五导线横担8均位于塔体5的另一侧,第二导线横担4的长度小于第一导线横担3的长度及第三导线横担6的长度,第五导线横担8的长度小于第四导线横担7的长度及第六导线横担9的长度;第一导线横担3、第三导线横担6、第四导线横担7及第六导线横担9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且第一导线横担3与第二导线横担4等高,第四导线横担7与第五导线横担8等高。

第六导线横担9与第四导线横担7之间的距离为9000mm;第三导线横担6与第五导线横担8之间的距离为10500mm;第二导线横担4与第三导线横担6之间的距离为9000mm;第一导线横担3上悬挂点与第一地线横担1上悬挂点之间的距离为7500mm;塔体5的高度为57000mm。

在实际操作时,将第一回路导线悬挂于第一导线横担3、第二导线横担4及第三导线横担6上,将第二回路导线悬挂于第四导线横担7、第五导线横担8及第六导线横担9上,将接地导线悬挂于第一地线横担1及第二地线横担2上,以满足330kv线路交跨的要求。



技术特征:

1.一种变电站进线段330kv架空线同塔交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塔体(5)、地线横担系统、第一回路导线横担系统及第二回路导线横担系统,其中,地线横担系统、第一回路导线横担系统及第二回路导线横担系统自上到下依次分布,其中,所述地线横担系统包括第一地线横担(1)及第二地线横担(2),第一地线横担(1)的端部及第二地线横担(2)的端部均固定于塔体(5)上,第一回路导线横担系统包括第一导线横担(3)、第二导线横担(4)及第三导线横担(6),其中,第一导线横担(3)的端部、第二导线横担(4)的端部及第三导线横担(6)的端部均固定于塔体(5)上,第二回路导线横担系统包括第四导线横担(7)、第五导线横担(8)及第六导线横担(9),其中,第四导线横担(7)的端部、第五导线横担(8)的端部及第六导线横担(9)的端部固定于塔体(5)上,其中,第一地线横担(1)、第一导线横担(3)、第四导线横担(7)及第六导线横担(9)均位于塔体(5)的一侧,第二地线横担(2)、第二导线横担(4)、第三导线横担(6)及第五导线横担(8)均位于塔体(5)的另一侧,第二导线横担(4)的长度小于第一导线横担(3)的长度及第三导线横担(6)的长度,第五导线横担(8)的长度小于第四导线横担(7)的长度及第六导线横担(9)的长度;

第一导线横担(3)、第三导线横担(6)、第四导线横担(7)及第六导线横担(9)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且第一导线横担(3)与第二导线横担(4)等高,第四导线横担(7)与第五导线横担(8)等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进线段330kv架空线同塔交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六导线横担(9)与第四导线横担(7)之间的距离为90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进线段330kv架空线同塔交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三导线横担(6)与第五导线横担(8)之间的距离为105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进线段330kv架空线同塔交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导线横担(4)与第三导线横担(6)之间的距离为90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进线段330kv架空线同塔交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导线横担(3)上悬挂点与第一地线横担(1)上悬挂点之间的距离为750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进线段330kv架空线同塔交跨系统,其特征在于,塔体(5)的高度为57000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变电站进线段330kV架空线同塔交跨系统,包括塔体、地线横担系统、第一回路导线横担系统及第二回路导线横担系统,其中,地线横担系统、第一回路导线横担系统及第二回路导线横担系统自上到下依次分布,其中,所述地线横担系统包括第一地线横担及第二地线横担,第一地线横担的端部及第二地线横担的端部均固定于塔体上,第一回路导线横担系统包括第一导线横担、第二导线横担及第三导线横担,该系统能够满足330kV线路交跨的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张军强;张功望;高永亮;李晓婷;董卓元;盛飞;邢琳;李晋;李卓洋;孙伟山;陈伟;祝军超;高若楠;陈曦;韩新玉;赵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07
技术公布日:2021.03.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