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剪力墙抗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36406发布日期:2021-12-15 12:46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剪力墙抗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剪力墙抗震结构。


背景技术:

2.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为通过在建筑结构的上部设置剪力墙、其下部设置框架柱的方式,想以此方案来做到在满足结果抗震性能的同时增大结构的底部空间。但是这种结构虽然能够大幅度的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但是此种柔性结构的下部结构的隔震、抗震能力都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剪力墙抗震结构,能够提高高层和下部结构的抗震性能。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剪力墙抗震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剪力墙和第二剪力墙,所述第一剪力墙和所述第二剪力墙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剪力墙和所述第二剪力墙底端的一侧通过第二框架梁相连接,所述第一剪力墙底端的中部设有第一框架梁,所述第二剪力墙底端的中部设有第三框架梁;所述第一框架梁和所述第二框架梁通过第一支撑柱支撑,所述第二框架梁和所述第三框架梁通过第二支撑柱支撑。
6.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均安装在基梁上。
7.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柱包括柱体,所述柱体的一端与所述基梁相垂直,所述柱体的一端与支撑梁垂直安装。
8.进一步,所述支撑梁通过支撑交叉块与第一斜支撑柱的一端和第二斜支撑柱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斜支撑柱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框架梁相接,所述第二斜支撑柱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框架梁相接。
9.进一步,所述第一斜支撑柱和所述第二斜支撑柱之间的夹角为65度。
10.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柱和所述第二支撑柱的结构相同。
11.进一步,所述第一剪力墙和所述第二剪力墙的顶端通过连梁相连接。
12.进一步,所述第一斜支撑柱和所述第二斜支撑柱与所述第一框架梁、所述第二框架梁和所述第三框架梁相交处均设有支撑三角块。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结构抗震性能强,采用y字形的的支撑柱,能够提升剪力且在增加空间的基础上,增加剪切墙的抗震性能。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剪力墙抗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6.请参阅图1,一种剪力墙抗震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剪力墙101和第二剪力墙102,所述第一剪力墙101和所述第二剪力墙102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剪力墙101和所述第二剪力墙102底端的一侧通过第二框架梁202相连接,所述第一剪力墙101底端的中部设有第一框架梁201,所述第二剪力墙102底端的中部设有第三框架梁203;所述第一框架梁201和所述第二框架梁202通过第一支撑柱401支撑,所述第二框架梁202和所述第三框架梁203通过第二支撑柱402支撑。
17.所述第一支撑柱401和第二支撑柱402均安装在基梁8上。
18.所述第一支撑柱401包括柱体4011,所述柱体4011的一端与所述基梁8相垂直,所述柱体4011的一端与支撑梁405垂直安装。
19.所述支撑梁405通过支撑交叉块406与第一斜支撑柱4031的一端和第二斜支撑柱403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斜支撑柱40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框架梁201相接,所述第二斜支撑柱403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框架梁202相接。
20.所述第一斜支撑柱4031和所述第二斜支撑柱4032之间的夹角为65度。
21.其中,设置了第一斜支撑柱4031和第二斜支撑柱4032之间的夹角分别为30度、50度、65度、70度、75度的不同模型进行实验,通过采集数据进行绘制得到结构的骨架曲线和滞回曲线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当第一斜支撑柱4031和第二斜支撑柱4032之间的夹角为65度时,相对于其他四组模型来说,结果的耗能能力有明显提升,同时结构在刚度方面也有提升。
22.通过对斜柱倾斜角度和上部结构中剪力墙布置方式两种因素的控制,得出切斜角度为65度时,该结构能够取得较好的抗震性能。
23.所述第一支撑柱401和所述第二支撑柱402的结构相同。能够整体减少扭转效应,提高抗扭的刚度。
24.其中,第二支撑柱402包括第一斜支撑柱4031和第二斜支撑柱4032,第一支撑柱4031和第二支撑柱4032通过支撑交叉块406与柱体4011相连接,第一支撑柱4031与第二框架梁202相连接,第二支撑柱4032与第三框架梁203相连接。
25.此外,第一斜支撑柱4031和第二斜支撑柱4032呈65度夹角,且通过支撑交叉块406与柱体4011相连接,此种形式的转换节点具有传力直接、相同截面情况下承载力更高、抗侧能力好。
26.最后,第一斜支撑柱4031和第二斜支撑柱4032呈65度夹角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增大应由区域的空间、提升空间利用率。
27.所述第一剪力墙101和所述第二剪力墙102的顶端通过连梁9相连接。
28.所述第一斜支撑柱4031和所述第二斜支撑柱4032与所述第一框架梁201、所述第二框架梁202和所述第三框架梁203相交处均设有支撑三角块7。
2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剪力墙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剪力墙(101)和第二剪力墙(102),所述第一剪力墙(101)和所述第二剪力墙(102)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剪力墙(101)和所述第二剪力墙(102)底端的一侧通过第二框架梁(202)相连接,所述第一剪力墙(101)底端的中部设有第一框架梁(201),所述第二剪力墙(102)底端的中部设有第三框架梁(203);所述第一框架梁(201)和所述第二框架梁(202)通过第一支撑柱(401)支撑,所述第二框架梁(202)和所述第三框架梁(203)通过第二支撑柱(402)支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剪力墙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401)和第二支撑柱(402)均安装在基梁(8)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剪力墙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401)包括柱体(4011),所述柱体(4011)的一端与所述基梁(8)相垂直,所述柱体(4011)的一端与支撑梁(405)垂直安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剪力墙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405)通过支撑交叉块(406)与第一斜支撑柱(4031)的一端和第二斜支撑柱(403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斜支撑柱(40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框架梁(201)相接,所述第二斜支撑柱(403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框架梁(202)相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剪力墙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支撑柱(4031)和所述第二斜支撑柱(4032)之间的夹角为65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剪力墙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401)和所述第二支撑柱(402)的结构相同。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剪力墙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剪力墙(101)和所述第二剪力墙(102)的顶端通过连梁(9)相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剪力墙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支撑柱(4031)和所述第二斜支撑柱(4032)与所述第一框架梁(201)、所述第二框架梁(202)和所述第三框架梁(203)相交处均设有支撑三角块(7)。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剪力墙抗震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剪力墙和第二剪力墙,所述第一剪力墙和所述第二剪力墙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剪力墙和所述第二剪力墙底端的一侧通过第二框架梁相连接,所述第一剪力墙底端的中部设有第一框架梁,所述第二剪力墙底端的中部设有第三框架梁;所述第一框架梁和所述第二框架梁通过第一支撑柱支撑,所述第二框架梁和所述第三框架梁通过第二支撑柱支撑,该结构抗震性能强,采用Y字形的的支撑柱,在增加空间的基础上,能够提升剪力墙的抗剪和抗震性能。能够提升剪力墙的抗剪和抗震性能。能够提升剪力墙的抗剪和抗震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吴华辉 朱永忠 周耀武 陈传旺 李琛 石惠 杨强 肖巍 王耿 李钟灵 刘红政 王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孝感供电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29
技术公布日:2021/12/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