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PC桁架双向叠合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35432发布日期:2022-06-25 12:48阅读:79来源:国知局
预应力PC桁架双向叠合板的制作方法
预应力pc桁架双向叠合板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预应力pc桁架双向叠合板。


背景技术:

2.叠合楼板是预制和现浇混凝土相结合的一种较好结构形式。预制预应力薄板与上部现浇混凝土层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工作。薄板的预应力主筋即是叠合楼板的主筋,上部混凝土现浇层仅配置负弯矩钢筋和构造钢筋。预应力薄板用作现浇混凝土层的底模,不必为现浇层支撑模板。薄板底面光滑平整,板缝经处理后,顶棚可以不再抹灰。这种叠合楼板具有现浇楼板的整体性、刚度大、抗裂性好、不增加钢筋消耗、节约模板等优点。由于现浇楼板不需支模,还有大块预制混凝土隔墙板可在结构施工阶段同时吊装,从而可提前插入装修工程,缩短整个工程的工期。
3.现有的叠合板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普通叠合板板厚度大,跨度小。如制作成大跨度板时,在脱模和安装的过程中板底易产生裂缝,
4.2、现有预应力pk板生产过程中由于结构的特殊性,需要空心钢管,并且内注灌浆料,工艺复杂,前期投入较大,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新型预应力pc桁架双向叠合板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预应力pc桁架双向叠合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预应力pc桁架双向叠合板,包括叠合板本体和模具,所述模具的连接处通过螺钉安装有l型连接件,所述模具的两侧表面等距开设有若干通孔,通孔内均贯穿设有第一钢筋,所述模具的两侧另表面等距开设有通孔,通孔内贯穿设有第二钢筋,所述第二钢筋的两侧在靠近模具内壁之间等距安装有第三钢筋,且所述第一钢筋、第二钢筋和第三钢筋的连接处捆扎有钢丝,所述第一钢筋、第二钢筋和第三钢筋的间隙处设有若干组桁架筋结构,所述桁架筋结构包括上弦筋和格构筋组成,格构筋的顶部焊接有上弦筋,且格构筋呈波浪形形状。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钢筋为预应力带肋钢筋。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叠合板本体的浇筑厚度为50mm。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弦筋为普通热轧带肋钢筋,且桁架筋没有下弦钢筋。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钢筋为热轧带肋钢筋,所述第三钢筋为抗裂结构钢筋。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解决了普通叠合板跨度大时板底产生裂缝的问题以及pk板生产时工序繁琐的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1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预应力pc桁架双向叠合板的立体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预应力pc桁架双向叠合板的内部结构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预应力pc桁架双向叠合板的平面图。
17.图中:1、叠合板本体;2、桁架筋结构;3、上弦筋;4、第一钢筋;5、模具;6、第二钢筋;7、l型连接件;8、第三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9.实施例: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预应力pc桁架双向叠合板,包括叠合板本体1和模具5,所述模具5的连接处通过螺钉安装有l型连接件7,所述模具5的两侧表面等距开设有若干通孔,通孔内均贯穿设有第一钢筋4,所述模具5的两侧另表面等距开设有通孔,通孔内贯穿设有第二钢筋6,所述第二钢筋6的两侧在靠近模具5内壁之间等距安装有第三钢筋8,且所述第一钢筋4、第二钢筋6和第三钢筋8的连接处捆扎有钢丝,所述第一钢筋4、第二钢筋6和第三钢筋8的间隙处设有若干组桁架筋结构2,所述桁架筋结构2包括上弦筋3和格构筋组成,格构筋的顶部焊接有上弦筋3,且格构筋呈波浪形形状。
20.其中,第一钢筋4为预应力带肋钢筋,其中第一钢筋4预应力带肋钢丝的设计,可以增加叠合板1整体的强度,解决了用更小的板厚来实现更大的跨度问题,防止叠合板本体1发生断裂和破损。
21.其中,叠合板本体1的浇筑厚度为50mm。
22.其中,上弦筋3为普通热轧带肋钢筋,且桁架筋没有下弦钢筋,其中第四钢筋3的设计可以区别于传统的空心钢管,能够降低成本,简化施工工艺。
23.其中,第二钢筋6为热轧带肋钢筋,所述第三钢筋8为抗裂结构钢筋,其中第三钢筋8的设计,可以增加叠合板本体1整体的强度和叠合板的挺度,第三钢筋8的设计,可以防止当预应力钢筋4在切断时,导致叠合板本体1边缘发生破损。
24.工作原理:在浇筑该种叠合板之前,将地面通过清扫设备进行清扫干净,把模具5组装好,将第一钢筋4预应力带肋钢丝通过安装孔进行装配,将第二钢筋6和第三钢筋8依次摆放在模具5中,再将桁架筋2摆放在第二钢筋6、第一钢筋4和第三钢筋8的间隙之间,并在桁架筋2的顶部焊接好第四钢筋3,将待浇筑的混凝土浇筑在模具5中,并通过振动捣鼓设备进行捣实,待叠合板本体1即将凝固时,通过拉毛处理使叠合板本体1表面出现不规则纹理,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叠合板本体1与二次浇筑混凝土之间的粘合力度,预应力pc桁架双向叠合板能够解决了用更小的板厚实现更大的跨度的问题和简化了预应力pk板前期的生产工序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25.最后应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
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预应力pc桁架双向叠合板,包括叠合板本体(1)和模具(5),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5)的连接处通过螺钉安装有l型连接件(7),所述模具(5)的两侧表面等距开设有若干通孔,通孔内均贯穿设有第一钢筋(4),所述模具(5)的两侧另表面等距开设有通孔,通孔内贯穿设有第二钢筋(6),所述第二钢筋(6)的两侧在靠近模具(5)内壁之间等距安装有第三钢筋(8),且所述第一钢筋(4)、第二钢筋(6)和第三钢筋(8)的连接处捆扎有钢丝,所述第一钢筋(4)、第二钢筋(6)和第三钢筋(8)的间隙处设有若干组桁架筋结构(2),所述桁架筋结构(2)包括上弦筋(3)和格构筋组成,格构筋的顶部焊接有上弦筋(3),且格构筋呈波浪形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pc桁架双向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4)为预应力带肋钢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pc桁架双向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板本体(1)的浇筑厚度为5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pc桁架双向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弦筋(3)为普通热轧带肋钢筋。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pc桁架双向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钢筋(6)为热轧带肋钢筋,所述第三钢筋(8)为抗裂结构钢筋。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预应力PC桁架双向叠合板,包括叠合板本体和模具,模具的连接处通过螺钉安装有L型连接件,模具的两侧表面等距开设有若干通孔,通孔内均贯穿设有第一钢筋,模具的两侧另表面等距开设有通孔,通孔内贯穿设有第二钢筋,第二钢筋的两侧在靠近模具内壁之间等距安装有第三钢筋,且第一钢筋、第二钢筋和第三钢筋的连接处捆扎有钢丝,第一钢筋、第二钢筋和第三钢筋的间隙处设有若干组桁架筋结构,桁架筋结构包括上弦筋和格构筋组成,格构筋的顶部焊接有上弦筋,且格构筋呈波浪形形状,本实用新型将现有预制叠合板中桁架筋和PK板中预应力筋相结合,使前期施工工艺得到简化,降低前期成本和劳动力的投入。降低前期成本和劳动力的投入。降低前期成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技术研发人员:顾镇鑫 杜爽 由海亮 卫军 戈路亚 史志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正方利民(天镇)建筑工业化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9
技术公布日:2022/6/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