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节能建筑结构

文档序号:33507917发布日期:2023-03-21 18:54阅读: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震节能建筑结构

1.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抗震节能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2.可参见图1-2,其为现有常规的一种建筑结构,该建筑结构包括第一砖墙体(n-1)、第二砖墙体(n-2)和钢筋混凝土柱(n-3),该第一砖墙体(n-1)和第二砖墙体(n-2)分别与钢筋混凝土柱(n-3)砌接。该建筑结构存在以下不足:
3.第一,该第一砖墙体(n-1)或/和第二砖墙体(n-2)与钢筋混凝土柱(n-3)砌接时连接处强度有限,存在强度不足,导致抗震能力弱;
4.第二、该钢筋混凝土柱(n-3)采用钢筋混凝土,因此在浇筑后需要拆模,工作量大,同时存在模板损耗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上述中的一个或多个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震节能建筑结构。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震节能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钢筋柱(3)和加固框架(4);所述加固框架(4)包括外l形板(4-1)、内l形板(4-2)和两个连接壁(4-3),该外l形板(4-1)与内l形板(4-2)间隔设置,该外l形板(4-1)与内l形板(4-2)之间通过该两个连接壁(4-3)连接为一体并使加固框架(4)内形成有第一侧槽(401)、中间腔(402)和第二侧槽(403);该第一墙体(1)一端插入该第一侧槽(401)内并砌接固定,所述钢筋柱(3)位于该中间腔(402)内,该第二墙体(2)一端插入该第二侧槽(403)内并砌接固定;所述中间腔(402)内壁与所述钢筋柱(3)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混凝土。
7.优选地,所述加固框架(4)具有多个且从下至上依次拼接。
8.作为第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壁(4-3)为s形板。
9.作为第二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壁(4-3)为c形板。
10.作为第三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壁(4-3)的中部为圆形筒。
11.优选地,所述述钢筋柱(3)包括四根立筋(3-1)和若干箍筋(3-2),该四根立筋(3-1)呈矩形或圆形分布,各所述箍筋(3-2)均套设在该四根立筋(3-1)外围上且沿竖向间隔分布。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3.第一、本实用新型可提高第一墙体或/和第二墙体与钢筋柱连接处的强度,可整体增强抗震能力;
14.第二、本实用新型在加固框架与第一墙体或、第二墙体和钢筋柱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混凝土,不需要额外的支模和拆模,工作量小,可避免模板损耗,更节能环保,提高施工效率;
15.第三、本实用新型由于混凝土浇注后使钢筋柱3和加固框架4固定为一体结构,可
整体提升强度,提高抗震性能,而该加固框架4可作为混凝土保护层和防水层,提升建筑寿命。
附图说明
16.图1是现有常规的一种建筑结构。
17.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建筑结构的俯视图。
19.图4是图3中b处放大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建筑结构的立体图。
21.图6是图5中c处放大图。
22.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加固框架的俯视图。
23.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加固框架的的立体图。
24.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加固框架的俯视图。
25.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加固框架的俯视图。
26.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加固框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8.实施例一:参见图1-8,一种抗震节能建筑结构,其包括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钢筋柱3和加固框架4。
29.在本实施例中,该括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采用砖墙。
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固框架4包括外l形板4-1、内l形板4-2和两个连接壁4-3,该外l形板4-1与内l形板4-2等距间隔设置,该外l形板4-1与内l形板4-2之间通过该两个连接壁4-3连接为一体并使加固框架4内形成有第一侧槽401、中间腔402和第二侧槽403;该第一墙体1一端插入该第一侧槽401内并砌接固定(如采用水泥灰等黏合),所述钢筋柱3位于该中间腔402内,该第二墙体2一端插入该第二侧槽403内并砌接固定(如采用水泥灰等黏合);所述中间腔402内壁与所述钢筋柱3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混凝土。
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固框架4具有多个且从下至上依次拼接,相当于在钢筋柱3外周形成浇筑的周向外模。
32.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加固框架4,可提升使第一墙体或/和第二墙体与钢筋柱连接处的强度,可整体增强抗震能力;同时该加固框架4的一侧槽401和402和第二侧槽403分别合夹第一墙体端部和第二墙体端部,该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端部不易脱裂。
33.本实施例中在加固框架的中间腔402内壁与所述钢筋柱3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混凝土,不需要额外的支模和拆模,工作量小,可避免模板损耗,更节能环保,提高施工效率,同时浇注后使钢筋柱3和加固框架4固定为一体,可整体提升强度,提高抗震性能,该加固框架4可作为混凝土保护层和防水层,提升建筑寿命。
34.可参见图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壁4-3的中部为圆形筒。该圆形筒外力后可弹性变形,吸收震动波的能量且可多向吸收,减轻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3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述钢筋柱3包括四根立筋3-1和若干箍筋3-2,该四根立筋3-1
呈矩形或圆形分布,各所述箍筋3-2均套设在该四根立筋3-1外围上且沿竖向间隔分布。
36.进一步地,该第一侧槽401或第二侧槽403内壁上设置有用于限位凸部4-4。这样用于在砌砖墙时对插入第一侧槽401或第二侧槽403内的砖块限位,保证有足够的泥灰空间,以控制和保证砌接固定后的粘接强度,也避免泥灰太少而强度不足,同时也控制了插入砌砖墙对插入第一侧槽401伸入量,可便于保证施工工艺的严格的技术要求,并保证达到设计要求。
37.实施例二:参见图9,在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在于:所述连接壁4-3为平板。
38.实施例三:参见图10,在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在于:所述连接壁4-3为s形板。
39.实施例四:参见图11,在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在于:所述连接壁4-3为c形板。
40.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抗震节能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钢筋柱(3)和加固框架(4);所述加固框架(4)包括外l形板(4-1)、内l形板(4-2)和两个连接壁(4-3),该外l形板(4-1)与内l形板(4-2)间隔设置,该外l形板(4-1)与内l形板(4-2)之间通过该两个连接壁(4-3)连接为一体并使加固框架(4)内形成有第一侧槽(401)、中间腔(402)和第二侧槽(403);该第一墙体(1)一端插入该第一侧槽(401)内并砌接固定;所述钢筋柱(3)位于该中间腔(402)内;该第二墙体(2)一端插入该第二侧槽(403)内并砌接固定;所述中间腔(402)内壁与所述钢筋柱(3)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混凝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节能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框架(4)具有多个且从下至上依次拼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节能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壁(4-3)为s形板。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节能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壁(4-3)为c形板。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节能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壁(4-3)的中部为圆形筒。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抗震节能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柱(3)包括四根立筋(3-1)和若干箍筋(3-2),该四根立筋(3-1)呈矩形或圆形分布,各所述箍筋(3-2)均套设在该四根立筋(3-1)外围上且沿竖向间隔分布。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抗震节能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墙体、第二墙体、钢筋柱和加固框架;所述加固框架包括内L形板、外L形板和两个连接壁,该内L形板与外L形板之间通过该两个连接壁连接为一体并使加固框架内形成有第一侧槽、中间腔和第二侧槽;该第一墙体一端插入该第一侧槽内内并砌接固定;所述钢筋柱位于该中间腔内,该第二墙体一端插入该第二侧槽内并砌接固定;该中间腔内壁与钢筋柱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混凝土。本实用新型可提高墙体与钢筋柱连接处的强度,增强抗震能力,同时在加固框架与墙体和钢筋柱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混凝土,不需要额外的支模和拆模,工作量小,可避免模板损耗,更节能环保,提高施工效率。提高施工效率。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王维 王汁汁 左彩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1.12.16
技术公布日:2023/3/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