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悬浮弓形拉线抱杆分解组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21058发布日期:2022-07-29 22:57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悬浮弓形拉线抱杆分解组塔的制作方法
一种内悬浮弓形拉线抱杆分解组塔
1.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输电线路组塔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悬浮弓形拉线抱杆分解组塔。
2.

背景技术:
输电线路的杆塔组立是线路施工的重要内容,按施工工艺的不同分为整体组立和分解组立两大类,分解组塔有内悬浮外拉线抱杆组塔法、内悬浮内拉线抱杆组塔法等。
3.对于输电线路的自立塔因整体组装占用施工场地大、铁塔自重大、使用工器具多,而且受大部分地形限制而无法施工,在输电线路施工中已很少采用。
4.内悬浮外拉线抱杆组塔与整体组塔相比占用施工场地较小,使用工器具较少,受地形限制也较少,目前大量采用。其缺点是:固定抱杆需要打临时拉线,占用施工场地较大,毁坏青苗和树木较多,从而加大了施工通道的协调难度;对布置在复杂地形的杆塔,因受地形限制无法布置固定临时拉线用的地锚而不能选用;部分具备固定临时拉线的地形,因地质原因,地锚坑开挖难度大,组立前的准备时间长。
5.内悬浮内拉线抱杆组塔与内悬浮外拉线抱杆组塔相比,占用施工场地小,使用工器具少,不受地形限制。但内拉线抱杆的稳定性取决于已组塔段的稳定性,所以不适合吊装酒杯型、猫头型等曲臂长、横担长、侧面尺寸小、稳定性差的铁塔头部,安全性能销差,目前少量采用。
6.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内悬浮弓形拉线抱杆分解组塔,设计合理,提高组塔施工的安全性和施工效率,并解决内悬浮外拉线抱杆分解组塔在复杂地形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内悬浮内拉线抱杆分解组塔稳定性差的问题。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悬浮弓形拉线抱杆分解组塔,包括已组塔段、抱杆以及吊件,所述抱杆的下端由固定在已组塔段的主材节点的承托绳支撑,所述已组塔段主材对角线平面的主材外侧布置有四组弓形拉线,每组弓形拉线包含上拉线、下拉线以及弓形拉线担,所述上拉线的上端固定于抱杆的顶部,上拉线的下端固定于弓形拉线担的外侧端,所述弓形拉线担的内侧端固定于已组塔段的主材节点上;所述下拉线的上端固定于弓形拉线担的外侧端,下拉线的下端固定于已组塔段的塔脚;所述吊件通过起吊滑车组与牵引绳连接,所述牵引绳穿过抱杆的朝天滑车后与牵引组件相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牵引组件包括牵引机、地面转向滑车、转向滑车,所述转向滑车安装在已组塔段,所述地面转向滑车与塔脚连接;所述牵引绳的一端与起吊滑车组的上端相连接,牵引绳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抱杆上端的朝天滑车、转向滑车以及地面转向滑车后与牵引机相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吊件的上、下两端连接有控制绳。
10.进一步的,相邻两组弓形拉线的上拉线平面与抱杆间夹角大于15
°

11.本发明采用的另外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内悬浮弓形拉线抱杆分解组塔的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1)根据塔型尺寸选择弓形拉线担的长度;(2)在组装铁塔的中、下部时,用内悬浮内拉线抱杆分解组塔吊装的方法进行;(3)当内悬浮内拉线抱杆两内拉线平面与抱杆间夹角小于15
°
时,将抱杆的内拉线改为弓形拉线,使相邻两组弓形拉线的上拉线平面与抱杆间夹角大于15
°
,从而保证抱杆的稳定。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作业安全性高,且使用过程中所需工具较少,不受地形限制,不需布置固定临时拉线用的地锚,施工效率高。
13.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
14.图中:1-抱杆;2-承托绳;3-上拉线;4-下拉线;5-弓形拉线担;6-转向滑车;7-地面转向滑车;8-牵引绳;9-起吊滑车组件;10-吊件;11-控制绳;12-已组塔段;13-弓形拉线;14-塔脚。
1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
“ꢀ
纵向”、
“ꢀ
横向”、
“ꢀ
上”、
“ꢀ
下”、
“ꢀ
前”、
“ꢀ
后”、
“ꢀ
左”、
“ꢀ
右”、
“ꢀ
竖直”、
“ꢀ
水平”、
“ꢀ
顶”、
“ꢀ
底”、
“ꢀ
内”、
“ꢀ
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17.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内悬浮弓形拉线抱杆分解组塔,包括已组塔段12、抱杆1以及吊件10,所述抱杆1下端由固定在已组塔段12的主材节点的承托绳2支撑,所述已组塔段12主材对角线平面的主材外侧布置有四组弓形拉线13,每组弓形拉线13均包含上拉线3、下拉线4以及弓形拉线担5,所述上拉线3的上端固定于抱杆1的顶部,上拉线3的下端固定于弓形拉线担5的外侧端,所述弓形拉线担5的内侧端固定于已组塔段12上端的主材节点上;所述下拉线4的上端固定于弓形拉线担5的外侧端,下拉线4的下端固定于已组塔段12的塔脚14;所述吊件10的上端与起吊滑车组9的下端相连接,起吊滑车组9的上端与牵引绳8相连接,所述牵引绳8穿过抱杆的朝天滑车后与牵引组件相连接,牵引组件通过牵引绳、起吊滑车组对吊件进行提升。承托绳2的悬挂点和弓形拉线担5的内侧端固定点宜设置在有大水平材的塔架断面处,当无大水平材时应验算塔架强度,强度不够时应采取补强措施。通过上拉线、下拉线、弓形拉线担组成弓形拉线,增大两上拉线平面与抱杆间夹角,提高作业的安全性,同时使用工器具较少,不受地形限制,不需布置固定临时拉线用的地锚,施工效率高。
18.本实施例中,所述牵引组件包括牵引机、地面转向滑车7、转向滑车6,所述转向滑车6安装在已组塔段12,所述地面转向滑车7与已组塔段的塔脚连接;所述牵引绳8的一端与起吊滑车组9相连接,牵引绳8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抱杆上端的朝天滑车、转向滑车6以及地面转向滑车7后与牵引机相连接,牵引机工作时通过牵引绳和起吊滑车组对吊件进行提升。
19.本实施例中,所述吊件10的上、下两端分别绑扎有一根控制绳11,通过控制绳调整吊件,使被吊件不与已组好的塔身摩擦、碰撞。
20.本实施例中,相邻两组弓形拉线13的上拉线3平面与抱杆1间夹角应大于15
°

21.本实施例中,在组装铁塔的中、下部时,用内悬浮内拉线抱杆分解组塔吊装的方法进行;当内悬浮内拉线抱杆的两内拉线平面与抱杆间夹角小于15
°
时,将抱杆的内拉线改为弓形拉线,使两上拉线平面与抱杆间夹角大于15
°
,从而保证抱杆的稳定。
22.本实施例中,该内悬浮弓形拉线抱杆分解组塔的方法,包含如下步骤:(1)根据塔型尺寸选择弓形拉线担的长度;(2)在组装铁塔的中、下部时,用内悬浮内拉线抱杆分解组塔吊装的方法进行;(3)当内悬浮内拉线抱杆的两内拉线平面与抱杆1间夹角小于15
°
时,将抱杆的内拉线改为弓形拉线,使相邻两组弓形拉线的上拉线平面与抱杆间夹角大于15
°
,从而保证抱杆的稳定。
23.本发明如果公开或涉及了互相固定连接的零部件或结构件,那么,除另有声明外,固定连接可以理解为:能够拆卸地固定连接( 例如使用螺栓或螺钉连接),也可以理解为: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例如铆接、焊接),当然,互相固定连接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 例如使用铸造工艺一体成形制造出来) 所取代(明显无法采用一体成形工艺除外)。
24.另外,上述本发明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应用的用于表示位置关系或形状的术语除另有声明外其含义包括与其近似、类似或接近的状态或形状。
25.本发明提供的任一部件既可以是由多个单独的组成部分组装而成,也可以为一体成形工艺制造出来的单独部件。
26.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