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标准一体式防雨防水连廊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39915发布日期:2023-02-17 21:19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标准一体式防雨防水连廊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排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标准一体式防雨防水连廊顶。


背景技术:

2.防雨、防水连廊作为常见的建筑附属设施,已经成为高铁站、地铁站、公交站台或钢架结构屋面和加装电梯顶棚的必要建筑设施。其不仅要承担城市交通的职能,完善道路空间的组织结构,满足人们的出行、观赏、游憩、交往、休闲等需要;而且,还要起到防雨、防水及排水顺畅等作用,借以提升市政建设文化内涵。防雨、防水连廊排水是设计、施工以及使用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优良的风雨连廊排水设计能够在雨季极大地增强风雨连廊整体的景观效果和优良的排水效率。
3.但是,现有的风雨连廊结构中,普遍采用铝板和钢板之间用强力胶等粘贴的方式,在二者结合处有凸起,容易积水,结合一起后雨水排放受堵,积水过多后增加了负压的强度,造成了雨水在连廊顶棚积压导致顶棚负荷增加的问题。同时并未考虑连廊顶棚的排水设施,在大雨天时风雨连廊处容易出现“水帘洞”的情况,影响风雨连廊的整体景观和安全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标准一体式防雨防水连廊顶,具有结构简单、排水效果好的优势。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这种标准一体式防雨防水连廊顶,包括连廊顶平台、顶板折边板和集水顶,所述连廊顶平台的两侧分设有左挡板和右挡板,左挡板、右挡板及连廊顶平台形成h形结构,并设置在连廊的顶部;左挡板和右挡板的外周均半包围设置有顶板折边板;在连廊顶平台的中心开设集水槽,用于安装集水顶,所述集水顶用于收集雨水,并外接管道排水;集水顶及连廊顶平台的上表面均覆盖有集水板,集水板延伸至顶板折边板的下方;所述连廊顶平台底部设有支撑架进行支撑。
6.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集水顶为四块等腰梯形板依次连接而成且向下凹陷的矩形结构,在四块等腰梯形板的中心处设置有中心板,用于开设引水孔;所述集水板上与引水孔相对应位置处也开设通孔。
7.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等腰梯形板与竖直方向所成角度为83.63
°

8.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集水顶的外缘延伸并固定在集水槽的口部。
9.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顶板折边板在左挡板、右挡板的顶部设置折弯处,折弯处遮挡在左挡板、右挡板上方,所述集水板延伸至所述折弯处的下方,避免雨水进入连廊顶平台内部。
10.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架有二个,且对称设置在连廊顶平台底部的两侧。
11.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二个支撑架之间设置支撑板,支撑板固定在连廊顶平台
底部。
12.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架为工字钢。
13.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连廊顶平台材质为铁板,所述集水顶材质为铝板。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集水顶和连廊顶平台通过集水槽配合安装,且集水顶中间采用凹槽型的中心板设计,在中心板上设有引水孔,引水孔两边高,中间低,呈现漏斗型,便于积水的排放。有效解决了常规产品的铝板和钢板用强力胶等粘贴,容易积水,结合一起流水受堵的问题,增加了连廊顶的承压强度,避免雨水在连廊顶棚积压导致顶棚负荷增加的情况。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连廊顶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集水顶的结构俯视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集水顶的结构主视图。
20.附图标记说明:连廊顶平台1、顶板折边板2、集水顶3、支撑板4、支撑架5、集水槽6、左挡板7、右挡板8、集水板9、折弯处10、等腰梯形板11、中心板12、引水孔13。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的介绍:
22.实施例:如附图1~5所示,这种标准一体式防雨防水连廊顶,包括连廊顶平台1、顶板折边板2、集水顶3、支撑板4、支撑架5、集水槽6、左挡板7、右挡板8、集水板9、折弯处10、等腰梯形板11、中心板12和引水孔13。
23.参考附图3,左挡板7连廊顶平台1及右挡板8依次连接形成h形结构,该h形结构设置在连廊的顶部,作为基础框架。参考附图1,左挡板7和右挡板8的外周均半包围设置有顶板折边板2。此外,顶板折边板2在左挡板7、右挡板8的顶部设置折弯处10,折弯处10遮挡在左挡板7、右挡板8上方。集水板9延伸至所述折弯处10的下方,且集水板9同时覆盖在连廊顶平台1及集水顶3的上表面,可有效避免雨水进入连廊顶平台1内部。
24.如图1、3所示,在连廊顶平台1的中心开设集水槽6,用于安装集水顶3,集水顶3的外缘延伸并固定在集水槽6的口部。如图4、5所示,所述集水顶3为四块等腰梯形板11依次连接而成且向下凹陷的矩形结构,在四块等腰梯形板11的中心处设置有中心板12,中心板12上开设引水孔13,所述集水板9上与引水孔13相对应位置处也开设通孔,集水板9的表面也设置倾斜部分从而与集水顶3表面适应、贴合。集水顶3通过向下凹陷的等腰梯形版11收集雨水后,通过引水孔13外接管道排出。优选地,参考附图5,等腰梯形板11与竖直方向所成角度α为83.63
°

25.如图1所示,连廊顶平台1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一个支撑架5进行支撑。其中,左侧支撑架5靠近左挡板7布置,右侧支撑架5靠近右挡板8布置。二个支撑架5之间设置支撑板4,支撑板4固定、支撑在连廊顶平台1底部。
2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支撑架5采用工字钢,所述连廊顶平台1材质为铁板,所述集
水顶3材质为铝板。能够有效保证整个连廊顶的结构强度。
27.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当用雨水或生活用水进入连廊顶时,顶板折边板2首先起到遮挡作用,避免雨水进入连廊顶平台1内部(即集水板9与连廊顶平台1之间的空隙内)。然后,略带倾斜的集水板9起到初步引流的作用,雨水沿着集水板9的表面流向集水顶3,集水顶3上的倾斜等腰梯形版11起到进一步引流的作用,雨水在重力作用下,逐渐向中心板12处流动。最后引水孔13收集雨水,并通过外接管道排出,保证雨水顺利排出。避免雨水在连廊顶棚积压导致顶棚负荷增加的情况,同时整个连廊顶的结构强度也有所提升,使用寿命长、可靠性更好。
28.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标准一体式防雨防水连廊顶,其特征在于:包括连廊顶平台(1)、顶板折边板(2)和集水顶(3),所述连廊顶平台(1)的两侧分设有左挡板(7)和右挡板(8),左挡板(7)、右挡板(8)及连廊顶平台(1)形成h形结构,并设置在连廊的顶部;左挡板(7)和右挡板(8)的外周均半包围设置有顶板折边板(2);在连廊顶平台(1)的中心开设集水槽(6),用于安装集水顶(3),所述集水顶(3)用于收集雨水,并外接管道排水;集水顶(3)及连廊顶平台(1)的上表面均覆盖有集水板(9),集水板(9)延伸至顶板折边板(2)的下方;所述连廊顶平台(1)底部设有支撑架(5)进行支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准一体式防雨防水连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顶(3)为四块等腰梯形板(11)依次连接而成且向下凹陷的矩形结构,在四块等腰梯形板(11)的中心处设置有中心板(12),用于开设引水孔(13);所述集水板(9)上与引水孔(13)相对应位置处也开设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标准一体式防雨防水连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等腰梯形板(11)与竖直方向所成角度为83.63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准一体式防雨防水连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顶(3)的外缘延伸并固定在集水槽(6)的口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准一体式防雨防水连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折边板(2)在左挡板(7)、右挡板(8)的顶部设置折弯处(10),折弯处(10)遮挡在左挡板(7)、右挡板(8)上方,所述集水板(9)延伸至所述折弯处(10)的下方。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准一体式防雨防水连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5)有二个,且对称设置在连廊顶平台(1)底部的两侧。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标准一体式防雨防水连廊顶,其特征在于:二个支撑架(5)之间设置支撑板(4),支撑板(4)固定在连廊顶平台(1)底部。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或7所述的标准一体式防雨防水连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5)为工字钢。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准一体式防雨防水连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廊顶平台(1)材质为铁板,所述集水顶(3)材质为铝板。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标准一体式防雨防水连廊顶,涉及建筑排水技术领域,包括连廊顶平台、顶板折边板和集水顶,连廊顶平台的两侧分设有左挡板和右挡板;左挡板和右挡板的外周均半包围设置有顶板折边板;在连廊顶平台的中心开设集水槽;集水顶及连廊顶平台的上表面均覆盖有集水板,集水板延伸至顶板折边板的下方;连廊顶平台底部设有支撑架进行支撑。本实用新型的集水顶和连廊顶平台通过集水槽配合安装,且集水顶中间采用凹槽型的中心板设计,在中心板上设有引水孔,引水孔两边高,中间低,呈现漏斗型,便于积水的排放。有效解决了容易积水、流水受堵的问题,增加了连廊顶的承压强度,避免雨水在连廊顶棚积压导致顶棚负荷增加的情况。的情况。的情况。


技术研发人员:朱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甜宓电梯加装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16
技术公布日:2023/2/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