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物的加固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96011发布日期:2023-03-24 21:33阅读: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物的加固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埋件加固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物的加固构件。


背景技术:

2.不管是新建项目或者是改进项目,只要有新的设备或是构造物进行安装,必然离不开基础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造就需要使用到预埋件,预埋件(预制埋件)就是预先安装(埋藏)在隐蔽工程内的构件,就是在结构浇筑时安置的构配件,用于砌筑上部结构时的搭接。
3.然而,实际生产中,预埋件在制作时会出现质量问题,例如锚筋与预埋板的连接不牢靠,即使浇筑混凝土也没办法补救,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由于预埋件与锚筋连接不牢固,导致预埋件松脱;同时,预埋件在安装时,有些施工人员为了安装方便会切掉了一部分锚筋,或是施工人员擅自修改预埋件锚筋的大小或长度,则预埋件没法按原有设计的受力情况达到有效锚固而在使用中发生松动、不牢固的情况;当然后锚固预埋件也可能发生此类情况,例如施工时没有按设计要求,改变了化学锚栓的大小,或是化学锚栓植筋深度未达到设计要求等等,都有可能导致预埋件松脱、不牢固的这种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物的加固构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预埋件发生松脱导致无法继续使用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物的加固构件,包括预埋件的板体,其设置在建筑物的混凝土基础上;第一加固钢筋,其包括主体段和弯折段,所述主体段的一端与所述弯折段连接;所述主体段设置在所述板体的上表面;所述弯折段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基础内。
6.本技术中第一加固钢筋的主体段设置在板体上,弯折段设置在混凝土基础内,通过第一加固钢筋的连接使得板体与混凝土基础重新紧密连接;相较于仅有主体段连接板体与混凝土基础,通过弯折段的设置也使得板体受力可靠,避免板体在受到水平外力的作用下与混凝土基础发生分离;通过设置第一加固钢筋对预埋件的板体进行加固,解决了预埋件松脱导致无法使用的问题。
7.进一步地,所述板体的每边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加固钢筋,且多个所述第一加固钢筋等间距设置。弯折段在板体的每边设置,使得板体与混凝土基础连接处的受力通过第一加固钢筋的传导,由点受力向面受力转变,则受力面积更大,板体与混凝土基础的连接更稳定。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固钢筋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基础内的长度为所述第一加固钢筋的直径的15倍,保证了第一加固钢筋与混凝土基础连接的稳定性。
9.进一步地,所述主体段焊接在所述板体上。
10.进一步地,该建筑构件还包括第二加固钢筋,所述第二加固钢筋设置在所述混凝
土基础内,所述第二加固钢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固钢筋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固钢筋与所述第一加固钢筋的连接长度为所述第一加固钢筋的直径的10倍。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固钢筋包括连接端和自由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第一加固钢筋连接,所述自由端呈弯折状态。
13.进一步地,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加固钢筋的自由端呈高低错落设置。
14.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基础的侧立面设有一埋板,所述第一加固钢筋的弯折段与所述埋板连接固定。
附图说明
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建筑物的加固构件的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建筑物的加固构件的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建筑物的加固构件的实施例三的示意图。
19.其中:1-板体,2-混凝土基础,3-第一加固钢筋,31-主体段,32-弯折段,4-箍筋,5-第二加固钢筋,6-埋板,7-混凝土护脚。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图1-3所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21.实施例一
2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筑物的加固构件,其包括预埋件的板体1,其设置在建筑物的混凝土基础2上;第一加固钢筋3,其包括主体段31和弯折段32,所述主体段31的一端与所述弯折段32连接;所述主体段31设置在所述板体1的上表面;所述弯折段32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基础2内。
23.本技术中第一加固钢筋3的主体段31设置在板体1上,弯折段32设置在混凝土基础2内,通过第一加固钢筋3的连接使得板体1与混凝土基础2连接紧密;相较于仅有主体段31连接板体1与混凝土基础2,通过弯折段32的设置也使得板体1受力可靠,避免板体1在受到水平外力的作用下与混凝土基础发生分离,通过设置第一加固钢筋对预埋件的板体进行加固,解决了预埋件松脱导致无法使用的问题。
24.作为一种选择,第一加固钢筋裸漏在外的部分采用混凝土护脚7浇筑,一方面对第一加固钢筋进行保护,因混凝土基础一般都处于地下潮湿环境,甚至长期浸在水中,防止第一加固钢筋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发生腐烂生锈的问题,从而导致建筑物安全稳定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钢筋与混凝土的配合作用,加强了第一加固钢筋的稳定性,使得板体与混凝土基础的连接更加稳定。
25.进一步地,所述板体1的每边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加固钢筋3,多个所述第一加固钢筋3等间距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一加固钢筋3之间通过箍筋4相连。在水平方向等间距的设置多个第一加固钢筋3,使得板体1在受到外力时,可通过均匀设置的第一加固钢筋3将外力均
匀的分散并传导至各个第一加固钢筋3上,不仅减小了每个第一加固钢筋3的受力,也避免了板体1因受力不均导致局部破坏的情况。
2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固钢筋3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基础2内的长度为所述第一加固钢筋3的直径的15倍,进一步保证了第一加固钢筋3与混凝土基础2连接的稳定性。
27.进一步地,所述主体段31焊接在所述板体1上,焊接连接稳定性高,且现场易操作。
28.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第一加固钢筋的主体段与板体上表面焊接,弯折段通过现场植筋植入混凝土基础中,使得预埋件的板体与混凝土基础重新紧密连接;同时会在裸露在外的第一加固钢筋上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干后,后浇的混凝土与原来的混凝土基础稳定连接形成新的混凝土基础,以此进一步完成了板体与混凝土基础的稳定链接;并且弯折段的设置能够更好的抵挡水平方向的外力作用,避免板体在受到水平外力的作用下与混凝土基础发生分离。本方案解决了预埋件发生松脱导致不能使用的问题。
29.实施例二
30.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作为实施例一的进一步改进,当该建筑构件处于临空面时,即建筑的边界面,板体处在建筑物的边缘处,第一加固钢筋没有足够空间伸出板体再弯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建筑构件还包括第二加固钢筋5,所述第二加固钢筋5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基础2内,所述第二加固钢筋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固钢筋3连接,通过设置第二加固钢筋与第一加固钢筋连接,可以延长第一加固钢筋嵌入混凝土基础的长度,从而使得预埋件的板体与混凝土基础的连接更稳定。
3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固钢筋与第一加固钢筋采用单面焊接的连接方式,且焊接长度为10倍的第一加固钢筋的直径。
3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固钢筋5包括连接端和自由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第一加固钢筋3连接,所述自由端呈弯折状态,弯折的设置加强了钢筋与基础的连接稳定性,从而加强了板体与基础的连接稳定性。
33.进一步地,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加固钢筋5的自由端呈高低错落设置,以使第二加固钢筋5在受力时,力不会通过自由端传导至混凝土基础2的同一水平面,从而在该水平面产生较大的切应力导致混凝土基础2在该面发生破坏。
34.进一步地,所述板体1的每边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加固钢筋3和与之连接的多个第二加固钢筋5,多个所述第一加固钢筋3等间距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一加固钢筋3之间通过箍筋4相连。在水平方向等间距的设置多个第一加固钢筋3和多个第二加固钢筋5,使得板体1在受到外力时,可通过均匀设置的第一加固钢筋3和第二加固钢筋5将外力均匀的分散并传导至各个钢筋上,不仅减小了每个第一加固钢筋3和第二加固钢筋5的受力,也避免了板体1因受力不均导致局部破坏的情况。
35.实施例三
36.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作为实施例一的进一步改进,当该建筑构件处于临空面时,即建筑的边界面,板体处在建筑物的边缘处,第一加固钢筋没有足够空间伸出板体再弯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基础2的侧立面设有一埋板6,所述第一加固钢筋的弯折段32与所述埋板6连接固定。
3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固钢筋的主体段的长度与预埋件的板体的边长一致,主体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弯折段。
38.板体6通过化学螺栓固定安装在混凝土基础上,化学螺栓是靠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和机械咬合力共同作用来抗拔和螺栓本身来抗剪,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的技术。
39.进一步地,所述板体1的每边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加固钢筋3和与之连接的多个第二加固钢筋5,多个所述第一加固钢筋3等间距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一加固钢筋3之间通过箍筋4相连。在水平方向等间距的设置多个第一加固钢筋3和多个第二加固钢筋5,使得板体1在受到外力时,可通过均匀设置的第一加固钢筋3和第二加固钢筋5将外力均匀的分散并传导至各个钢筋上,不仅减小了每个第一加固钢筋3和第二加固钢筋5的受力,也避免了板体1因受力不均导致局部破坏的情况。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竖向”、“横向”、“前”、“后”、“左”、“右”、“垂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41.如果本文中使用了“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的话,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第一”、“第二”的使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如没有另外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42.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