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形缝位置两侧砌体墙砌筑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4050710发布日期:2023-05-05 15:39阅读:3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是一种变形缝位置两侧砌体墙砌筑方法。


背景技术:

1、在房建施工过程中,存在各类变形缝,在变形缝的两侧会采用砌体墙进行填充分隔。但因变形缝空间小,再加上变形缝两侧会有结构梁体,将导致变形缝两侧位置的墙体及构造柱在结构梁区域无法施工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出一种变形缝位置两侧砌体墙砌筑方法,从而解决在变形缝两侧砌体墙无法施工的难题,达到砌体墙发挥应有的建筑功能的目的。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变形缝位置两侧砌体墙砌筑方法,其特征是:包括

4、步骤1、在梁的底部进行植筋,做悬挑板,悬挑板长度与顶部相同;

5、步骤2、对新、旧混凝土交界面进行凿毛处理,凿毛清洗,涂素水泥浆;

6、步骤3、对悬挑板处做模板支撑体系;

7、步骤4、进行悬挑板混凝土浇筑,强度标号比梁混凝土提高一个强度等级;

8、步骤5、浇筑混凝土采用小型地泵软管从变形缝处进行浇筑,采用细石混凝土进行泵送,人工振捣;

9、步骤6、悬挑板强度达到拆模要求时,拆除模板支撑体系;

10、步骤7、先砌筑一侧砌体墙至圈梁底,把圈梁以下构造柱及圈梁进行浇筑;

11、步骤8、然后砌筑另一堵墙体至圈梁底,把圈梁以下构造柱及圈梁进行浇筑;

12、步骤9、砌筑第一堵墙至悬挑板位置,把构造柱进行浇筑,待后期用小砖进行压顶;

13、步骤10、再砌筑另一堵墙体至悬挑板位置,支构造柱模板,浇筑构造柱。构造柱模板加固采用后期不拆除的方式;

14、其中,

15、植筋的长度不小于300mm,植筋胶采用a级;

16、新、旧混凝土交界处凿毛清洗,并涂刷界面剂。

17、本发明采用上述施工方法,其与传统施工方案相比,增加了梁下部的悬挑板,同时进行了混凝土浇筑,如此,确保了变形缝的强度,使其达到了设计作用并且克服了传统施工方法中,变形缝缝隙内因空间狭小无法施工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变形缝位置两侧砌体墙砌筑方法,其特征是:包括


技术总结
本发明是一种变形缝位置两侧砌体墙砌筑方法,包括在梁的底部进行植筋,做悬挑板;对新、旧混凝土交界面进行凿毛处理,涂素水泥浆;对悬挑板处做模板支撑体系;进行悬挑板混凝土浇筑;悬挑板强度达到拆模要求时,拆除模板支撑体系;先砌筑一侧砌体墙至圈梁底,把圈梁以下构造柱及圈梁进行浇筑;然后砌筑另一堵墙体至圈梁底,把圈梁以下构造柱及圈梁进行浇筑;砌筑第一堵墙至悬挑板位置,把构造柱进行浇筑,待后期用小砖进行压顶;再砌筑另一堵墙体至悬挑板位置,支构造柱模板,浇筑构造柱。本发明增加了梁下部的悬挑板,同时进行了混凝土浇筑,确保变形缝的强度,克服了传统施工方法中,变形缝缝隙内因空间狭小无法施工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苏培培,施华,高彬,柳宁,杨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