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壁钢管柱的柱脚连接结构及纵筋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75006发布日期:2023-12-22 03:19阅读:56来源:国知局
一种薄壁钢管柱的柱脚连接结构及纵筋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具体涉及一种薄壁钢管柱的柱脚连接结构及纵筋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1、钢管混凝土柱通过在钢管内浇筑混凝土组合而成,不仅可以弥补两种材料的各自缺点,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使得钢管混凝土柱具有承载力高和抗震性能好等优势,且施工时不需要模板,可节约人工费,降低工程造价,符合建筑工业化的建造要求。

2、钢管混凝土柱的柱脚连接是结构的关键,在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柱脚连接方式有埋入式、外包式和外露式。埋入式柱脚的埋置深度大,一方面,影响基础钢筋的布置,施工麻烦;另一方面,材料用量多,造价较高。外包式柱脚的外包混凝土厚度大,当在地面以上时,外包混凝土凸出墙面,影响建筑功能;当在地面以下时,基础埋置深度增加,从而增加造价。外露式柱脚对现场施工精度要求高,且一般用于铰接柱脚设计,不适合多高层建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种搭接式柱脚出现。搭接式柱脚是通过搭接纵筋一端锚入基础、一端锚入柱脚钢管内,将钢管内力通过搭接纵筋传递给基础的一种新型柱脚连接方式。搭接式柱脚对现场施工精度要求低,施工方便,且按等强设计的搭接式柱脚受力性能能达到埋入式柱脚要求。但是,规范对钢管的宽厚比要求严格,现有的冷弯成型或组焊而成的钢管柱为满足宽厚比的要求,这往往会导致钢管壁厚过大,含钢率高,当按等强设计时,纵筋需要布置很多,钢管内纵筋布置很密,难以满足规范对纵筋最小净距的要求,导致混凝土浇筑困难,最终使柱脚承载力难以达到设计要求。同时,现有搭接式柱脚中钢管柱定位困难,搭接纵筋在钢管内无固定,导致搭接纵筋无足够的混凝土包裹,纵筋传力降低,致使搭接式柱脚承载力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壁钢管柱的柱脚连接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搭接纵筋排布密集、混凝土浇筑困难、钢管柱定位困难、搭接纵筋被混凝土包裹不足,最终导致搭接式柱脚承载力难以达到设计要求的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薄壁钢管柱的柱脚连接结构,在基础地面上方竖向设有一钢管柱,在钢管柱的底端与基础地面之间设有一底板,在底板上绕其一周间隔设有多个定位锚栓,所述定位锚栓的上端与底板通过固定螺母相连,其底端锚入基础地面内;在钢管柱内设有多个肋板,该肋板位于钢管柱相邻两侧壁之间,其长度方向与钢管柱的长度方向一致,且肋板的相对两侧分别与钢管柱相邻两侧内壁固定相连,使肋板与钢管柱内侧壁围合形成八边形结构;在钢管柱内设有多根纵筋i和纵筋ii;其中,纵筋i位于肋板和钢管柱相邻两侧内壁之间,其一端伸入钢管柱内并锚入钢管柱内的混凝土中,其另一端从钢管柱的底端伸出后穿过底板锚入基础地面内;纵筋ii位于所述八边形结构内,并沿该八边形结构的一周间隔分布,其一端伸入钢管柱内并锚入钢管柱内的混凝土中,其另一端从钢管柱的底端伸出后穿过底板锚入基础地面内;在纵筋ii上设有多个箍筋,所述箍筋沿水平方向设置,并沿纵筋ii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且所述箍筋与纵筋ii固定相连。

4、优选地,所述钢管柱包括两个钢构件,所述钢构件的断面呈u形,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向内弯折形成连接段;两个钢构件的开口端相向设置并通过连接段固定相连,围合形成所述钢管柱。

5、优选地,在所述底板上且对应钢管柱的位置处开设有一开孔,该开孔贯穿底板且位于钢管柱的下方。

6、优选地,在底板上且对应定位锚栓的位置处设有一固定槽,该固定槽贯穿底板的上下两侧,其一端位于钢管柱的外侧,其另一端朝向远离钢管柱的方向延伸,并在底板的边缘处形成开口;所述定位锚栓穿过该固定槽后伸入基础地面,固定螺母位于底板固定槽的上方并与定位锚栓可拆卸相连。

7、优选地,在定位锚栓上且位于底板的下方设有调节螺母,该调节螺母与定位锚栓螺纹相连,通过调节螺母能够调整底板的位置。

8、优选地,所述底板位于基础地面的上方,所述钢管柱的下端位于底板的上方,且肋板的下端与钢管柱的下端齐平。

9、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纵筋定位装置,采用上述柱脚连接结构,在所述纵筋i位于钢管柱内的一端设有多个固定件,该固定件沿纵筋i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固定件与纵筋i或钢管柱固定相连,且每根纵筋i上至少设有两个以上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限制纵筋i,保证纵筋有足够的混凝土包裹以满足传力要求。

10、优选地,所述固定件套设在纵筋上并与纵筋i固定相连,且固定件外侧与所述钢管柱相邻两内侧壁贴合。

11、优选地,所述固定件具有固定环,在固定环上还设有两个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与固定环相连,其另一端与钢管柱内侧壁固定相连,使固定环位于钢管柱相邻两内侧壁之间。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1、与普通钢管混凝土柱或4个l形钢组焊而成钢管混凝土柱相比,本发明采用设有肋板进行斜拉加劲的薄壁钢管混凝土柱,钢管厚度更小,含钢率更低,按等强设计需要配置的钢筋更少,使钢筋在钢管内布置间距更大,满足规范要求,混凝土更容易浇筑密实,从而保证柱脚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

14、2、由于钢管柱与基础断开,定位困难,本发明采用柱脚底板和定位锚栓解决了钢管柱定位问题,底板的固定槽为开口型,使得钢管柱在水平方向定位的可调性大,对施工精度要求低,施工方便。同时,在钢管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掉固定螺母和垫板,开口型的固定槽使得柱脚钢管不承担荷载,荷载通过柱脚段形成的约束钢筋混凝土柱传递,底板作为柱脚的加强环板,增强对柱脚段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提高变形能,从而提高柱脚的抗震性能。

15、3、本发明采用纵筋ii的上端设置八边形箍筋和纵筋i的上端设置固定件,一方面,可以保证纵筋i和纵筋ii在钢管内有足够的混凝土包裹,从而保证传力;另一方面,八边形箍筋增强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增强传力效果、提高承载力和延性。



技术特征:

1.一种薄壁钢管柱的柱脚连接结构,在基础地面(1)上方竖向设有一钢管柱,其特征在于,在钢管柱的底端与基础地面之间设有一底板(2),在底板上绕其一周间隔设有多个定位锚栓(3),所述定位锚栓的上端与底板通过固定螺母(14)相连,其底端锚入基础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薄壁钢管柱的柱脚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柱包括两个钢构件(8),所述钢构件的断面呈u形,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向内弯折形成连接段(9);两个钢构件的开口端相向设置并通过连接段固定相连,围合形成所述钢管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薄壁钢管柱的柱脚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上且对应钢管柱的位置处开设有一开孔(10),该开孔贯穿底板且位于钢管柱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薄壁钢管柱的柱脚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底板上且对应定位锚栓的位置处设有一固定槽(11),该固定槽贯穿底板的上下两侧,其一端位于钢管柱的外侧,其另一端朝向远离钢管柱的方向延伸,并在底板的边缘处形成开口;所述定位锚栓穿过该固定槽后伸入基础地面,固定螺母位于底板固定槽的上方并与定位锚栓可拆卸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薄壁钢管柱的柱脚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定位锚栓上且位于底板的下方设有调节螺母(12),该调节螺母与定位锚栓螺纹相连,通过调节螺母能够调整钢管柱的垂直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薄壁钢管柱的柱脚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位于基础地面的上方,所述钢管柱的下端位于底板的上方,且肋板的下端与钢管柱的下端齐平。

7.一种纵筋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6任意所述柱脚连接结构,在所述纵筋i位于钢管柱内的一端设有多个固定件(13),该固定件沿纵筋i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固定件与纵筋i或钢管柱固定相连,且每根纵筋i上至少设有两个以上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限制纵筋i。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纵筋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套设在纵筋i上并与纵筋i固定相连,且固定件外侧与所述钢管柱相邻两内侧壁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纵筋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具有固定环,在固定环上还设有两个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与固定环相连,其另一端与钢管柱内侧壁固定相连,使固定环位于钢管柱相邻两内侧壁之间。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薄壁钢管柱的柱脚连接结构及纵筋定位装置,在基础地面上方竖向设有一钢管柱,在钢管柱的底端与基础地面之间设有一底板,在底板上绕其一周间隔设有多个定位锚栓,所述定位锚栓的顶端上端与底板通过固定螺母相连,其底端锚入基础地面内;在钢管柱内设有多个肋板,该肋板位于钢管柱相邻两侧壁之间,其相对两侧分别与钢管柱相邻两侧内壁固定相连,使肋板与钢管柱内侧壁围合形成八边形结构;在钢管柱内设有多根纵筋I和纵筋II;在纵筋II上设有多个箍筋,所述箍筋沿水平方向设置,并沿纵筋II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且所述箍筋与纵筋II固定相连。

技术研发人员:刘向刚,张振勇,江世永,刘川,潘鹏刚,向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渝建建筑工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