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固体废物利用,尤其是涉及一种煤系固废类重力储能配重块。
背景技术:
1、煤系固废类包括煤矸石、气化渣及粉煤灰,煤矸石是采煤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气化渣是煤制油或者煤制气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粉煤灰是火力发电厂燃烧煤炭后产生的除尘固体废物。煤系固废的再利用是本领域一直探索研究的方向,其不仅解决了环保问题,且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2、现有的重力储能配重块按材质分,有铸铁配重块、水泥配重块和塑料灌沙配重块等。其中,铸铁配重块成本高,塑料罐沙配重块的强度不佳,应用领域受限。煤矸石为低碳建筑材料应用于配重块,符合环保配重块的要求。
3、专利cn213741862u抗压环保型煤矸石烧结空心多孔砖、cn212562145u一种多排孔的煤矸石烧结砖块、cn217420215u一种抗压煤矸石多孔砖,上述专利均将煤矸石制砖,并针对强度问题进行改进。虽然将煤矸石进行了再利用,但煤矸石砖直接作为配重块使用强度和重力仍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强度良好、耐抗压的煤系固废类重力储能配重块,通过由外至内依次套设的加强外框、煤系固废填充层和煤系固废填充芯块的结构,实现在降低重力储能配重块成本的基础上增加配重块强度的目的,且加工简便,有利于在重力储能领域工程项目中普及应用,符合环保要求。
2、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煤系固废类重力储能配重块,包括,加强外框,设置有储存内腔,所述储存内腔设置有储存开口;煤系固废填充芯块,设置于所述储存内腔;煤系固废填充层,夹设于所述煤系固废填充芯块和加强外框之间。
3、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煤系固废填充层的颗粒粒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煤系固废填充芯块的颗粒粒径。
4、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储存开口在所述储存内腔底部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储存内腔底部的底面积。
5、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储存开口至储存内腔底部的距离大于所述煤系固废填充芯块的高度。
6、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加强外框包括钢筋网和包覆层,所述钢筋网嵌设于所述包覆层中。
7、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加强外框和/或煤系固废填充芯块设置有吊耳,所述吊耳对称设置。
8、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加强外框背向所述储存开口的底面设置有配合件,所述配合件与所述加强外框的储存开口顶面凹凸配合。
9、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加强外框的外侧壁设置有相对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凹凸配合。
10、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接触面为曲面。
11、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2、该煤系固废类重力储能配重块结构合理,通过由外至内依次套设的加强外框、煤系固废填充层和煤系固废填充芯块,增强了煤系固废类重力储能配重块的强度和能量密度,加工简便且成本低廉,有效实现了煤系固废的综合利用价值,有利于减少固体废物堆存造成的土地浪费和污染,符合国家提倡的绿色环保主题。
1.一种煤系固废类重力储能配重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强外框(1),设置有储存内腔(100),所述储存内腔(100)设置有储存开口(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系固废类重力储能配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煤系固废填充层(3)的颗粒粒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煤系固废填充芯块(2)的颗粒粒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煤系固废类重力储能配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开口(14)在所述储存内腔(100)底部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储存内腔(100)底部的底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煤系固废类重力储能配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开口(14)至储存内腔(100)底部的距离大于所述煤系固废填充芯块(2)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系固废类重力储能配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外框(1)包括钢筋网和包覆层,所述钢筋网嵌设于所述包覆层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煤系固废类重力储能配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外框(1)和/或煤系固废填充芯块(2)设置有吊耳(10),所述吊耳(10)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系固废类重力储能配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外框(1)背向所述储存开口(14)的底面设置有配合件(12),所述配合件(12)与所述加强外框(1)的储存开口(14)顶面凹凸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煤系固废类重力储能配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外框(1)的外侧壁设置有相对的第一连接件(111)和第二连接件(112),所述第一连接件(111)和第二连接件(112)凹凸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煤系固废类重力储能配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11)和第二连接件(112)的接触面为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