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一体式组合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485059发布日期:2023-09-16 22:34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一体式组合梁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组合梁,特别涉及一种混凝土一体式组合梁。


背景技术:

1、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是钢部件和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部件组合成为整体而共同工作的一种结构,兼具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一些特性;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组合梁。

2、组合梁由钢筋和混凝土组成,虽然目前通过钢筋或者钢板与混凝土的组合提升了组合梁的强度,但是本申请人认为组合梁在强度方便还存在提升空间,不能够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形状来提高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凝土一体式组合梁,以解决组合梁由钢筋和混凝土组成,虽然目前通过钢筋或者钢板与混凝土的组合提升了组合梁的强度,但是本申请人认为组合梁在强度方便还存在提升空间,不能够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形状来提高强度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一种混凝土一体式组合梁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一体式组合梁,具体包括:第一钢板;所述第一钢板共设有两个,两个第一钢板均为凹形结构;两个所述第一钢板之间焊接有两块第二钢板,两块第二钢板均为矩形钢板结构,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共同组成梁框架;所述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组成的梁框架外侧浇筑有混凝土,混凝土和梁框架共同组成了组合梁。

4、可选地,两块所述第一钢板之间焊接有第三钢板,第三钢板为组合梁的强度增强结构。

5、可选地,所述第三钢板为“十”字形结构。

6、可选地,两个所述第一钢板之间呈环形阵列状焊接有钢筋,环形阵列状焊接的钢筋共同组成了组合梁的强度增强结构。

7、可选地,所述钢筋非直线型,钢筋为弯曲状结构,相对两根钢筋呈镜像状设置。

8、可选地,所述第二钢板上呈线性阵列状开设有凹槽,凹槽为半圆柱形结构,线性阵列状开设的凹槽共同组成了第二钢板与混凝土的黏附面积扩展结构。

9、有益效果

10、本申请通过钢筋的设置,一方面,因两个第一钢板之间呈环形阵列状焊接有钢筋,环形阵列状焊接的钢筋共同组成了组合梁的强度增强结构,此时可再次提高组合梁的强度;另一方面,因钢筋非直线型,钢筋为弯曲状结构,相对两根钢筋呈镜像状设置,此时可提高钢筋的变形强度,进而也就提高了组合梁的强度。

11、此外,通过第三钢板的设置,因两块第一钢板之间焊接有第三钢板,第三钢板为组合梁的强度增强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可进一步提高组合梁的强度;第三钢板为“十”字形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可进一步提高组合梁的强度。

12、此外,通过第二钢板和凹槽的设置,一方面,因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组成的梁框架外侧浇筑有混凝土,混凝土和梁框架共同组成了组合梁,此时可进一步提高整体的强度;另一方面,因第二钢板上呈线性阵列状开设有凹槽,凹槽为半圆柱形结构,线性阵列状开设的凹槽共同组成了第二钢板与混凝土的黏附面积扩展结构,此时可提高第二钢板与混凝土之间的黏附强度,也就提高了组合梁的整体强度。



技术特征:

1.一种混凝土一体式组合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钢板(1);所述第一钢板(1)共设有两个,两个第一钢板(1)均为凹形结构;两个所述第一钢板(1)之间焊接有两块第二钢板(2),两块第二钢板(2)均为矩形钢板结构,第一钢板(1)和第二钢板(2)共同组成梁框架;所述第一钢板(1)和第二钢板(2)组成的梁框架外侧浇筑有混凝土(5),混凝土(5)和梁框架共同组成了组合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混凝土一体式组合梁,其特征在于:两块所述第一钢板(1)之间焊接有第三钢板(3),第三钢板(3)为组合梁的强度增强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混凝土一体式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钢板(3)为“十”字形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混凝土一体式组合梁,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钢板(1)之间呈环形阵列状焊接有钢筋(4),环形阵列状焊接的钢筋(4)共同组成了组合梁的强度增强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混凝土一体式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4)非直线型,钢筋(4)为弯曲状结构,相对两根钢筋(4)呈镜像状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混凝土一体式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钢板(2)上呈线性阵列状开设有凹槽(201),凹槽(201)为半圆柱形结构,线性阵列状开设的凹槽(201)共同组成了第二钢板(2)与混凝土(5)的黏附面积扩展结构。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凝土一体式组合梁,涉及组合梁技术领域,包括:第一钢板;所述第一钢板共设有两个,两个第一钢板均为凹形结构;两个所述第一钢板之间焊接有两块第二钢板,两块第二钢板均为矩形钢板结构。因环形阵列状焊接的钢筋共同组成了组合梁的强度增强结构,此时可再次提高组合梁的强度;另一方面,因钢筋非直线型,钢筋为弯曲状结构,相对两根钢筋呈镜像状设置,此时可提高钢筋的变形强度,进而也就提高了组合梁的强度,解决了组合梁由钢筋和混凝土组成,虽然目前通过钢筋或者钢板与混凝土的组合提升了组合梁的强度,但是本申请人认为组合梁在强度方便还存在提升空间,不能够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形状来提高强度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贾伟,吴斌,姚志刚,孙凯,胡彬,胡钢,杨正茂,肖福鑫,杨磊,叶剑华,王伟,叶建平,杨仁飞,王斌,刘杰武,李城茂,余大海,徐国杰,杨铠铨,吕明,杨凡,何光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建工集团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01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