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遮阳角度的遮阳结构

文档序号:35179564发布日期:2023-08-20 12:13阅读: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遮阳角度的遮阳结构

本技术涉及遮阳结构,具体为一种可调节遮阳角度的遮阳结构。


背景技术:

1、遮阳意思是遮蔽阳光;也指用来遮蔽阳光的用具,能挡住阳光产生阴影的撑出物,在炎热的夏季,需要为建筑物设置必要的遮阳设施,遮阳设施有设置于室内和室外两种,例如设置于室内的百叶窗,或者设置于室外的遮阳棚等;现有的遮阳结构大多为一体式的机构,虽然可以起到遮阳和避雨的效果,但是大多不方便遮阳面积进行调节,且在人员想晒太阳时不方便对遮阳棚进行收起,使得遮阳效果不理想,不方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遮阳角度的遮阳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遮阳结构大多为一体式的机构,虽然可以起到遮阳和避雨的效果,但是大多不方便遮阳面积进行调节,且在人员想晒太阳时不方便对遮阳棚进行收起,使得遮阳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可调节遮阳角度的遮阳结构,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一侧开设有调节槽,所述调节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调节框,所述调节框与安装板滑动连接,所述调节框的外侧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钢结构架,所述钢结构架的外侧设有遮阳布,所述调节框的内部开设有传动槽,所述传动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蜗杆,所述转轴的外侧固定连接有与蜗杆配合使用的蜗轮。

4、优选的,所述安装板的外侧对称开设有安装孔。

5、优选的,所述调节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杆,所述调节块与限位杆滑动连接。

6、优选的,所述调节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连接丝杆,所述调节块与连接丝杆螺纹连接。

7、优选的,所述安装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连接丝杆固定连接。

8、优选的,所述调节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蜗杆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安装板的内部开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的内部设有蓄电池。

10、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了调节槽、限位杆、调节块和调节框实现了对遮阳时的高度进行调节的功能;通过设置了蜗杆、蜗轮和转轴实现了对钢结构架的角度进行调节的功能,可以对遮阳的角度进行调节,同时在不使用时也可以对钢结构架进行转动收纳,方便使用。



技术特征:

1.一种可调节遮阳角度的遮阳结构,包括安装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1)的一侧开设有调节槽(13),所述调节槽(1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调节块(8),所述调节块(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调节框(5),所述调节框(5)与安装板(1)滑动连接,所述调节框(5)的外侧转动连接有转轴(17),所述转轴(17)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钢结构架(4),所述钢结构架(4)的外侧设有遮阳布(3),所述调节框(5)的内部开设有传动槽(15),所述传动槽(15)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蜗杆(16),所述转轴(17)的外侧固定连接有与蜗杆(16)配合使用的蜗轮(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遮阳角度的遮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1)的外侧对称开设有安装孔(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遮阳角度的遮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槽(1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杆(10),所述调节块(8)与限位杆(10)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遮阳角度的遮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槽(13)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连接丝杆(9),所述调节块(8)与连接丝杆(9)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调节遮阳角度的遮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7),所述第二电机(7)的输出端与连接丝杆(9)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遮阳角度的遮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框(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6),所述第一电机(6)的输出端与蜗杆(16)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遮阳角度的遮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1)的内部开设有收纳槽(12),所述收纳槽(12)的内部设有蓄电池(11)。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节遮阳角度的遮阳结构,包括安装板,安装板的一侧开设有调节槽,调节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调节块,调节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调节框,调节框与安装板滑动连接,调节框的外侧转动连接有转轴,转轴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钢结构架,钢结构架的外侧设有遮阳布,调节框的内部开设有传动槽,传动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蜗杆;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了调节槽、限位杆、调节块和调节框实现了对遮阳时的高度进行调节的功能;通过设置了蜗杆、蜗轮和转轴实现了对钢结构架的角度进行调节的功能,可以对遮阳的角度进行调节,同时在不使用时也可以对钢结构架进行转动收纳,方便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于瑛,刘思宇,范凯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307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