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于高强预应力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锚固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87821发布日期:2024-03-13 20:36阅读:13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应于高强预应力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锚固体系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应于高强预应力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锚固体系。


背景技术:

1、预应力技术是采用钢绞线张拉后对混凝土结构施加预压应力,从而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现在普遍采用1860mpa的钢绞线施加预应力。随着钢铁冶炼技术与加工制造工艺的提高,1960~2400mpa的钢绞线陆续被研发和应用,高强钢绞线的应用增加了锚固区的受力,提高了对锚固体系的要求。

2、超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新型高性能水泥基混凝土材料,具有超高的抗压性能、耐久性和良好的抗拉性能,立方体抗压强度一般高于120mpa。在桥梁、建筑结构、电力结构等已进行应用,在预应力锚固区具有良好适用性。

3、既有结构锚固体系中普通钢筋配置量较大,在实际施工中不利于钢筋绑扎和混凝土的浇筑,给锚固区混凝土结构质量带来隐患。普通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较低,在预应力集中作用下,混凝土有开裂的风险。

4、现需一种适应于高强预应力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锚固体系应用于高强预应力体系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既有结构锚固体系中普通钢筋配置量较大,在实际施工中不利于钢筋绑扎和混凝土的浇筑,给锚固区混凝土结构质量带来隐患。普通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较低,在预应力集中作用下,混凝土有开裂的风险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应于高强预应力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锚固体系,通过复合超高性能混凝土结合锚固体系,解决了现有技术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应于高强预应力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锚固体系,包括高强预应力体系和超高性能混凝土结构,高强预应力体系设置于超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内部,超高性能混凝土结构两相对端部分别设置受力点,高强预应力体系两端分别设置在两受力点之间的相对端面上;

3、超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包括第一高局应力段、第二高局应力段和填充段,第一高局应力段和第二高局应力段分别设置于两受力点位置,填充段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高局应力段和第二高局应力段,第一高局应力段、第二高局应力段和填充段组成完整的有第一高局应力段端面向第二高局应力段端面拉伸的拉伸体结构。

4、高强预应力体系用于施加集中预应力,超高性能混凝土锚固区体系用于承担预应力集中作用。

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适应于高强预应力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锚固体系,作为优选方式,第一高局应力段强度和第二高局应力段强度均大于填充段强度。

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适应于高强预应力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锚固体系,作为优选方式,高强预应力体系包括若干纵向预应力锚固组,纵向预应力锚固组沿超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纵向设置,纵向预应力锚固组两端分别锚固在第一高局应力段端部和第二高局应力段端部,纵向预应力锚固组在超高性能混凝土结构截面方向上均匀分布。

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适应于高强预应力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锚固体系,作为优选方式,纵向预应力锚固组包括两个锚固结构和锚固连接结构,锚固结构分别设置于超高性能混凝土结构两端,两锚固结构连接张拉锚固连接结构;

8、锚固结构包括纵向设置在超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端部的锚垫板和接触锚垫板外表面设置的锚板。

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适应于高强预应力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锚固体系,作为优选方式,锚固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超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内部且两端连接锚垫板内表面的预应力孔道和设置在预应力孔道内的预应力钢绞线,预应力钢绞线两端分别连接两锚板。

10、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适应于高强预应力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锚固体系,作为优选方式,锚固连接结构还包括设置在预应力孔道内的普通钢筋。

11、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12、本结构可有效的减小锚垫板尺寸和降低钢筋配筋率,提高结构质量和施工效率;

13、在高强预应力锚固区安装超高性能混凝土锚固体系,形成承载系统,满足高强预应力作用下受力要求;

14、超高性能混凝土锚固体系可应用多种高强预应力锚固工况,具有足够灵活性。



技术特征:

1.一种适应于高强预应力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锚固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强预应力体系(1)和超高性能混凝土结构(2),所述高强预应力体系(1)设置于所述超高性能混凝土结构(2)内部,所述超高性能混凝土结构(2)两相对端部分别设置受力点,所述高强预应力体系(1)两端分别设置在两受力点之间的相对端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于高强预应力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锚固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局应力段(21)强度和所述第二高局应力段(22)强度均大于所述填充段(23)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应于高强预应力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锚固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预应力体系(1)包括若干纵向预应力锚固组(11),所述纵向预应力锚固组(11)沿所述超高性能混凝土结构(2)纵向设置,所述纵向预应力锚固组(11)两端分别锚固在所述第一高局应力段(21)端部和所述第二高局应力段(22)端部,所述纵向预应力锚固组(11)在所述超高性能混凝土结构(2)截面方向上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应于高强预应力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锚固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预应力锚固组(11)包括两个锚固结构(111)和锚固连接结构(112),所述锚固结构(111)分别设置于所述超高性能混凝土结构(2)两端,两所述锚固结构(111)连接张拉所述锚固连接结构(1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应于高强预应力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锚固体系,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适应于高强预应力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锚固体系,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适应于高强预应力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锚固体系,包括高强预应力体系和超高性能混凝土结构,高强预应力体系设置于超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内部,超高性能混凝土结构两相对端部分别设置受力点,高强预应力体系两端分别设置在两受力点之间的相对端面上;超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包括第一高局应力段、第二高局应力段和填充段,第一高局应力段和第二高局应力段分别设置于两受力点位置,填充段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高局应力段和第二高局应力段,第一高局应力段、第二高局应力段和填充段组成完整的有第一高局应力段端面向第二高局应力段端面拉伸的拉伸体结构。本结构可有效的减小锚垫板尺寸和降低钢筋配筋率,提高结构质量和施工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李旺旺,班新林,苏永华,陈胜利,石龙,葛凯,王乐然,董亮,李克冰,孙明德,杨心怡,赵体波,荣峤,王苇,窦俊鹏,李清池,武盛韬,王一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03
技术公布日:2024/3/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