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廊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252478发布日期:2023-08-27 10:02阅读:54来源:国知局
连廊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建筑钢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连廊结构。


背景技术:

1、连廊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连接构筑物,用于方便两个塔楼之间的联系,随着现代建筑形体的日趋复杂,连廊结构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用于连接两个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中,且在两个高层建筑结构之间通常设计有连廊结构,以使两个高层建筑结构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传统的连廊结构在进行安装时,通常需要将两个塔楼的连廊相关楼层施工完毕之后,在地面上先对高位连廊进行拼装并提升至高位连廊的安装位置,再在地面上进行低位连廊的拼装以及提升,如此,连廊整体施工时间相对滞后,且影响连廊下部结构施工,对整体工程的工期存在较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连廊结构,能够缩短整体工程的工期。

2、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廊结构,包括:第一连廊,所述第一连廊沿预设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连廊用于连接在两个塔楼之间;支撑胎架组件,所述支撑胎架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一连廊的顶部;第二连廊,所述第二连廊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连廊用于连接在两个所述塔楼之间,所述第二连廊与所述第一连廊沿竖直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连廊设置在所述第一连廊的上方;其中,当所述第一连廊安装于两个所述塔楼之间时,所述第二连廊能够在所述支撑胎架组件上进行拼装,并能够在所述支撑胎架组件上被提升至预设安装位置。

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廊结构,所述支撑胎架组件包括多个支撑胎架,多个所述支撑胎架沿所述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廊的顶部,当所述第二连廊在所述支撑胎架组件上进行拼装时,每个所述支撑胎架均能够与所述第二连廊的支撑受力处接触。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廊结构,所述支撑胎架设有支撑部以及至少一个第一支撑加强部,所述支撑部沿所述预设方向的垂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支撑加强部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廊的顶部上,所述第一支撑加强部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部连接;

6、其中,当所述第二连廊在所述支撑胎架组件上进行拼装时,所述支撑部能够与所述第二连廊接触。

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廊结构,所述第一支撑加强部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撑加强部沿所述预设方向的垂直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一支撑加强部的一端均连接在所述第一连廊的顶部上,每个所述第一支撑加强部的另一端均与所述支撑部连接。

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廊结构,所述第一连廊设有第一底梁以及与所述第一底梁沿竖直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顶梁,所述第一底梁以及所述第一顶梁均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顶梁位于所述第一底梁的上方;

9、其中,所述支撑胎架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一顶梁上。

1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廊结构,所述第一连廊还设有多个第二支撑加强部,多个所述第二支撑加强部沿所述预设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二支撑加强部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底梁连接,每个所述第二支撑加强部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一顶梁连接。

1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廊结构,所述第一连廊还设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斜支撑部以及第二斜支撑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预设方向的垂直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底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一顶梁连接,所述第一斜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二斜支撑部沿所述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廊的两端,且所述第一斜支撑部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斜支撑部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斜支撑部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二斜支撑部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1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廊结构,所述第二连廊包括第二底梁以及与所述第二底梁沿竖直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二顶梁,所述第二顶梁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梁的上方;

13、其中,当所述第二连廊在所述支撑胎架组件上进行拼装时,所述第二底梁能够与所述支撑胎架组件接触。

1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廊结构,所述第二连廊还包括连接柱以及第三支撑加强部,所述第二连廊沿垂直于所述预设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多个所述连接柱以及多个所述第三支撑加强部,且所述第二连廊沿垂直于所述预设方向的两侧的多个所述连接柱均沿所述预设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廊沿垂直于所述预设方向的两侧的多个所述第三支撑加强部均沿所述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在任意两个所述连接柱之间;

15、其中,所述连接柱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二底梁与所述第二顶梁上,所述第三支撑加强部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二底梁与所述第二顶梁上。

1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廊结构,所述第二连廊还包括第一吊装加固部以及第二吊装加固部,所述第一吊装加固部与所述第二吊装加固部沿所述预设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连廊的两端,且所述第一吊装加固部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二底梁与所述第二顶梁上,所述第二吊装加固部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二底梁与所述第二顶梁上。

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廊结构具有如下优点:

18、在上述的连廊结构中,当第一连廊安装于两个塔楼之间后,能够在第一连廊的顶部安装支撑胎架组件,支撑胎架组件能够用于支撑第二连廊,以使得第二连廊可以在支撑胎架组件上进行拼装。当第二连廊在支撑胎架组件上拼装完成后,能够在支撑胎架组件上进行提升,以使第二连廊提升至预设安装位置,并将第二连廊安装于两个塔楼之间。如此,即可在对两个塔楼的连廊相关低楼层施工完的同时将第一连廊安装于两个塔楼之间,随着塔楼的连廊相关高楼层施工完成即可将第二连廊安装于两个塔楼之间,则不需要在两个塔楼的连廊相关楼层均施工完毕后再对两个连廊进行安装,则能够大大缩短整个工程的施工工期。

1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技术特征:

1.一种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胎架组件包括多个支撑胎架,多个所述支撑胎架沿所述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廊的顶部,当所述第二连廊在所述支撑胎架组件上进行拼装时,每个所述支撑胎架均能够与所述第二连廊的支撑受力处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胎架设有支撑部以及至少一个第一支撑加强部,所述支撑部沿所述预设方向的垂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支撑加强部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廊的顶部上,所述第一支撑加强部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加强部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撑加强部沿所述预设方向的垂直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一支撑加强部的一端均连接在所述第一连廊的顶部上,每个所述第一支撑加强部的另一端均与所述支撑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廊设有第一底梁以及与所述第一底梁沿竖直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顶梁,所述第一底梁以及所述第一顶梁均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顶梁位于所述第一底梁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廊还设有多个第二支撑加强部,多个所述第二支撑加强部沿所述预设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二支撑加强部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底梁连接,每个所述第二支撑加强部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一顶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廊还设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斜支撑部以及第二斜支撑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预设方向的垂直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底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一顶梁连接,所述第一斜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二斜支撑部沿所述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廊的两端,且所述第一斜支撑部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斜支撑部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斜支撑部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二斜支撑部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廊包括第二底梁以及与所述第二底梁沿竖直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二顶梁,所述第二顶梁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梁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廊还包括连接柱以及第三支撑加强部,所述第二连廊沿垂直于所述预设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多个所述连接柱以及多个所述第三支撑加强部,且所述第二连廊沿垂直于所述预设方向的两侧的多个所述连接柱均沿所述预设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廊沿垂直于所述预设方向的两侧的多个所述第三支撑加强部均沿所述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在任意两个所述连接柱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廊还包括第一吊装加固部以及第二吊装加固部,所述第一吊装加固部与所述第二吊装加固部沿所述预设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连廊的两端,且所述第一吊装加固部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二底梁与所述第二顶梁上,所述第二吊装加固部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二底梁与所述第二顶梁上。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连廊结构,包括:第一连廊、支撑胎架组件以及第二连廊。第一连廊沿预设方向延伸,且第一连廊用于连接在两个塔楼之间;支撑胎架组件连接在第一连廊的顶部;第二连廊沿预设方向延伸,且第二连廊用于连接在两个塔楼之间,第二连廊与第一连廊沿竖直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且第二连廊设置在第一连廊的上方;其中,当第一连廊安装于两个塔楼之间时,第二连廊能够在支撑胎架组件上进行拼装,并能够在支撑胎架组件上被提升至预设安装位置。本申请的连廊结构能够缩短整体工程的工期。

技术研发人员:郭金威,吴亮亮,张丹富,刘宇航,赵星辰,刘刚,吴诚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建三局集团(深圳)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07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