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冷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885169发布日期:2023-10-28 17:23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冷凝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尤其涉及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冷凝装置。


背景技术:

1、现代建筑中时常涉及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如高层楼房基础、大型设备基础、水利大坝等。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水泥的水化反应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综合混凝土自身材料的特殊性,在混凝土内部会产生一个不均匀的温度场,外部冷混凝土受到内部热混凝土的膨胀和收缩的约束,从而产生温度应力,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易产生温度裂缝,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承载能力、防水性能及耐久性能,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及正常使用。

2、目前,采用较多的冷却控制方法是在待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部埋设冷却水管,通过人工向冷却水管内灌入冷却水或水泵向冷却管内泵送来冷却水实现混凝土的降温。由于刚刚浇筑的混凝土还未完全凝固,内部容易变形,预埋水管通水时会产生震动,并且在开关开合时容易产生水锤效应,导致水管在混凝土中晃动,造成混凝土内部产生空隙,影响混凝土质量。

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大体积混凝土冷凝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冷凝装置。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体积混凝土冷凝装置包括冷却管,所述冷却管上固定安装有两组对称分布的u型铜管;

3、每一根所述u型铜管上均设置有支架组件,且所述支架组件包括套环,所述套环固定套设在u型铜管上,且所述u型铜管的上下两侧均固定嵌合有钢板。

4、优选的,两块所述钢板的相背面均固定嵌合有若干根均匀分布的地刺。

5、优选的,所述冷却管内设置有分流盘。

6、优选的,所述分流盘固定嵌合在冷却管进水口的一端,且所述分流盘处于u型铜管与冷却管接口处的后方。

7、优选的,所述分流盘的前端面设置有弧形凸起,且弧形凸起两侧由侧倾式的斜置切面平滑过渡至分流盘的边侧。

8、优选的,所述分流盘的上下两侧均开设有排水孔。

9、优选的,所述冷却管的外表面嵌合有螺旋楞。

10、优选的,所述冷却管为钢管。

11、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体积混凝土冷凝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冷却管通入冷却水后,流动至分流盘后部分由弧形凸起向两侧分流,从而进入到两侧的u型铜管内,使得u型铜管对周边的混凝土进行冷却,冷却水进行分流可以降低流速,从而冷却管的晃动幅度;

13、本实用新型由于u型铜管的两侧均设置有钢板,提高了整个冷却管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而钢板贴合在浇筑的混凝土可以有效的降低冷却管的摆动,同时钢板上嵌合的地刺可以提高u型铜管与混凝土的连接强度;

14、本实用新型冷却管的外表面嵌合有螺旋楞,使得冷却管兼有钢筋用途,既可以用于支撑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结构,也可以通冷却水冷却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避免了材料浪费,同时两侧设置的u型铜管,提高了对混凝土的冷却面积,同时也提高了冷却管在混凝土内的稳定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管(1),所述冷却管(1)上固定安装有两组对称分布的u型铜管(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体积混凝土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两块所述钢板(32)的相背面均固定嵌合有若干根均匀分布的地刺(3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体积混凝土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1)内设置有分流盘(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体积混凝土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盘(4)固定嵌合在冷却管(1)进水口的一端,且所述分流盘(4)处于u型铜管(2)与冷却管(1)接口处的后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体积混凝土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盘(4)的前端面设置有弧形凸起,且弧形凸起两侧由侧倾式的斜置切面(41)平滑过渡至分流盘(4)的边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体积混凝土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盘(4)的上下两侧均开设有排水孔(4a)。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体积混凝土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1)的外表面嵌合有螺旋楞(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大体积混凝土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1)为钢管。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冷凝装置。所述大体积混凝土冷凝装置包括冷却管,所述冷却管上固定安装有两组对称分布的U型铜管;每一根所述U型铜管上均设置有支架组件,且所述支架组件包括套环,所述套环固定套设在U型铜管上,且所述U型铜管的上下两侧均固定嵌合有钢板。本技术提供的大体积混凝土冷凝装置由于U型铜管的两侧均设置有钢板,提高了整个冷却管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而钢板贴合在浇筑的混凝土可以有效的降低冷却管的摆动,同时钢板上嵌合的地刺可以提高U型铜管与混凝土的连接强度。

技术研发人员:洪国建,邵亚平,管永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宝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