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张拉式张弦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639654发布日期:2023-10-06 06:39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张拉式张弦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建筑结构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张拉式张弦梁结构。


背景技术:

1、目前土木工程领域大跨度钢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多。但随着跨度增加自重急剧加大,结构面临使用功能、设计合理性及经济指标相互制约的矛盾。

2、大跨度钢结构能够避免使用立柱,达到节省空间的目的,使得室内空间构成一个整体,提高空间的利用率,看起来也更美观大方,但是大跨度钢结构的连接节点少,应力集中,容易在钢结构的连接节点产生弯折或者断裂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改善大跨度钢结构的内力平衡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张拉式张弦梁结构。

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张拉式张弦梁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张拉式张弦梁结构,包括架体和张紧机构,所述架体包括上悬梁和两组支撑柱,所述上悬梁的两端分别与一支撑柱固定连接,所述上悬梁的底部设有若干拉杆,若干所述拉杆的一端与上悬梁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张紧机构包括拉索和若干索夹,若干所述索夹连接于所述拉杆的自由端,所述索夹依次穿接支撑柱和索夹。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悬梁的两端分别与一支撑柱固定连接的结构,可以构成房屋框架主体,起到支撑的作用;上悬梁对两端的支撑柱施加压力,在荷载的作用下,拉索产生向上的等效预应力荷载,优化结构内力状态,上悬梁的压力由拉索与拉杆构成的抗拉结构承受,从而减轻上悬梁对支撑柱产生的负担,对整体结构起到平衡作用。

5、可选的,所述索夹包括上半圆件和下半圆件,所述上半圆件与自由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半圆件与上半圆件栓接,所述下半圆件与上半圆件之间设有通孔,若干所述索夹的通孔构成供拉索穿接的通道。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索穿过依次穿过若干索夹的通孔,起到对拉索的支撑作用,索夹对拉索的支撑作用,减小拉索因自身重量影响而产生等效预应力荷载的损失;同时下半圆件与上半圆件栓接以构成了可拆卸的结构,便于拉索的安装、拆卸和调整。

7、可选的,所述支撑柱第一边柱和第二边柱和若干连接板,所述第一边柱和第二边柱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边柱的底部和第二边柱的底部用于与水泥基座浇筑固定,所述上悬梁依次与第二边柱的顶部和第一边柱的顶部连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边柱和第二边柱通过连接板连接,使得第一边柱和第二边柱构成一个整体,将上悬梁的压力施加给第一边柱和第二边柱,第一边柱和第二边柱共同作用下,大大地提高了对上悬梁的支撑作用。

9、可选的,所述第一边柱朝向背离第二边柱方向弯曲设置,第二边柱朝向背离第一边柱方向倾斜设置。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边柱受到上悬梁的压力后,产生弹性形变,以承受上悬梁对第一边柱的压力,且第二边柱朝向背离第一边柱的方向倾斜设置,用于抵抗第一边柱的弯曲,减小第一边柱弯折的风险。

11、可选的,所述第二边柱与上悬梁之间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一端与上悬梁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边柱连接,所述上悬梁、第二边柱和加强筋构成了三角结构。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节约材料用量的前提下,增强上悬梁的强度和刚性,减轻重量,降低成本,可克服第二边柱与上悬梁连接处的应力集中现象,减小第二边柱与上悬梁连接处损坏的风险。

13、可选的,所述上悬梁的数量为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两组所述上悬梁之间设有若干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两端分别与一上悬梁固定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轴的两端分别与一上悬梁固定连接,以对两上悬梁起到支撑和连接作用,增强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使得两上悬梁之间受力均匀,从而减小两上悬梁朝向相对或者相背方向形变的风险。

15、可选的,两个所述上悬梁的底部均连接若干拉杆,两个所述上悬梁的拉杆对应分布,所述索夹分别与两个所述上悬梁的拉杆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索的等效预应力荷载会通过拉杆分别传递给两个上悬梁,平衡上悬梁对支撑柱的压力,从而减小载荷过大对拉杆的损坏。

17、可选的,所述拉索的两端均连接有一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螺纹柱、螺纹套和套筒,所述螺纹柱连接于拉索的端部,所述套筒与拉索套接,所述套筒卡接于螺纹套和第一边柱之间,所述套筒背离螺纹柱一端的直径朝向第一边柱方向收缩,所述螺纹套与螺纹柱螺纹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套筒与拉索套接,螺纹套与螺纹柱栓接,以对拉索的端部进行限位作用,套筒支撑在螺纹套与第一边柱之间,起到了支撑拉索的作用;当操作人员转动螺纹套时,拉索可以产生移动,以张紧或者松弛,以调节拉索的等效预应力。

19、可选的,所述第一边柱和第二边柱均开设有定位孔,所述拉索穿过定位孔和通孔,所述套筒卡接于第一边柱的定位孔。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组支撑柱对拉索的端部具有限位作用,使得拉索保持张紧状态;拉索依次穿过定位孔和通孔,进一步平衡支撑柱和上悬梁结构的内力。

21、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2、1.上悬梁的两端分别与一支撑柱固定连接的结构,可以构成房屋框架主体,起到支撑的作用;

23、2.上悬梁对两端的支撑柱施加压力,在荷载的作用下,拉索产生向上的等效预应力荷载,优化结构内力状态,上悬梁的压力由拉索与拉杆构成的抗拉结构承受,从而减轻上悬梁对支撑柱产生的负担,对整体结构起到平衡作用;

24、3.第一边柱受到上悬梁的压力后,产生弹性形变,以承受上悬梁对第一边柱的压力,且第二边柱朝向背离第一边柱的方向倾斜设置,用于抵抗第一边柱的弯曲,减小第一边柱弯折的风险。



技术特征:

1.一种张拉式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架体(101)和张紧机构(102),所述架体(101)包括上悬梁(1)和两组支撑柱(2),所述上悬梁(1)的两端分别与一支撑柱(2)固定连接,所述上悬梁(1)的底部设有若干拉杆(12),若干所述拉杆(12)的一端与上悬梁(1)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张紧机构(102)包括拉索(3)和若干索夹(5),若干所述索夹(5)连接于所述拉杆(12)的自由端,所述索夹(5)依次穿接支撑柱(2)和索夹(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拉式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索夹(5)包括上半圆件(51)和下半圆件(52),所述上半圆件(51)与自由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半圆件(52)与上半圆件(51)栓接,所述下半圆件(52)与上半圆件(51)之间设有通孔(53),若干所述索夹(5)的通孔(53)构成供拉索(3)穿接的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拉式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2)第一边柱(21)和第二边柱(22)和若干连接板(23),所述第一边柱(21)和第二边柱(22)之间通过连接板(23)连接,所述第一边柱(21)的底部和第二边柱(22)的底部用于与水泥基座浇筑固定,所述上悬梁(1)依次与第二边柱(22)的顶部和第一边柱(21)的顶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张拉式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柱(21)朝向背离第二边柱(22)方向弯曲设置,第二边柱(22)朝向背离第一边柱(21)方向倾斜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张拉式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边柱(22)与上悬梁(1)之间设有加强筋(11),所述加强筋(11)的一端与上悬梁(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边柱(22)连接,所述上悬梁(1)、第二边柱(22)和加强筋(11)构成了三角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拉式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悬梁(1)的数量为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两组所述上悬梁(1)之间设有若干连接轴(13),所述连接轴(13)的两端分别与一上悬梁(1)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拉式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上悬梁(1)的底部均连接若干拉杆(12),两个所述上悬梁(1)的拉杆(12)对应分布,所述索夹(5)分别与两个所述上悬梁(1)的拉杆(1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张拉式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索(3)的两端均连接有一限位组件(4),所述限位组件(4)包括螺纹柱(41)、螺纹套(42)和套筒(43),所述螺纹柱(41)连接于拉索(3)的端部,所述套筒(43)与拉索(3)套接,所述套筒(43)卡接于螺纹套(42)和第一边柱(21)之间,所述套筒(43)背离螺纹柱(41)一端的直径朝向第一边柱(21)方向收缩,所述螺纹套(42)与螺纹柱(41)螺纹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张拉式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柱(21)和第二边柱(22)均开设有定位孔(24),所述拉索(3)穿过定位孔(24)和通孔(53),所述套筒(43)卡接于第一边柱(21)的定位孔(24)。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张拉式张弦梁结构,其包括架体和张紧机构,所述架体包括上悬梁和两组支撑柱,所述上悬梁的两端分别与一支撑柱固定连接,所述上悬梁的底部设有若干拉杆,若干所述拉杆的一端与上悬梁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张紧机构包括拉索和若干索夹,若干所述索夹连接于所述拉杆的自由端,所述索夹依次穿接支撑柱和索夹。本申请上悬梁的两端分别与一支撑柱固定连接的结构,可以构成房屋框架主体,起到支撑的作用;上悬梁对两端的支撑柱施加压力,在荷载的作用下,拉索产生向上的等效预应力荷载,优化结构内力状态,上悬梁的压力由拉索与拉杆构成的抗拉结构承受,从而减轻上悬梁对支撑柱产生的负担,对整体结构起到平衡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李政,刘岩,王华锋,庚思远,程建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9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