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车库的防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080787发布日期:2023-11-18 01:25阅读: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升降车库的防刮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升降车库,特别涉及一种升降车库的防刮结构。


背景技术:

1、为了缓解停车困难的问题,很多地方开始使用到升降车库。相比普通地面的停车位,升降车库在同样的面积下,可以容纳更多的车辆停放。但是升降车库的车位一般较窄一些,确保停车位置的准确度,保证后续对车位、车辆的升降和移动;同时升降车库的框架和地面之间设置有立柱,即在停车过程中,对应车位一般刚好在两个立柱之间。这也导致了,相比普通地面的停车位,升降车库在停车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刮擦。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升降车库的防刮结构,能够解决升降车库在停车过程中容易出现刮擦的问题。

2、本申请中,提供一种升降车库的防刮结构,包括:

3、上安装座,所述上安装座包括第一竖直安装部、用于安装到升降车库的立柱的第一水平安装部;

4、下安装座,所述下安装座包括第二竖直安装部、用于安装到升降车库的立柱的第二水平安装部;

5、筒状的转动体,所述转动体的上端、下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竖直安装部、第二竖直安装部;

6、透明的连接套,所述连接套包括内层筒、外层筒、一体连接所述内层筒和所述外层筒的变形部分;所述内层筒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动体,所述变形部分用于使所述外层筒在受到挤压后向所述内层筒挤压变形,未受到挤压后恢复圆筒状;

7、多个灯带;多个所述灯带均固设于所述转动体;

8、多组第一导线、多组第二导线,多组所述第一导线的第一端依次连接于多个所述灯带的第一接点;多组所述第二导线的第一端依次设置于所述外层筒内壁,并和多个所述灯带的第二接点对应;

9、两个集电环,两个所述集电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竖直安装部、第二竖直安装部;多组所述第一导线的第二端、多组所述第二导线的第二端穿入所述转动体,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集电环;

10、电源、所述电源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集电环。

11、进一步地,所述转动体上端部分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螺丝,所述第一连接螺丝用于连接灯带和转动体,还用于连通灯带的第一接点和第一导线的第一端:所述转动体下端部分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螺丝,所述第二连接螺丝用于连接灯带和转动体。

12、进一步地,所述转动体包括:

13、上连接部,多个所述第一连接螺丝设置于所述上连接部;

14、下连接部,所述下连接部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上连接部;所述连接套、多个所述第二连接螺丝设置于所述下连接部。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螺丝还用于连接所述上连接部、所述下连接部,形成所述转动体。

16、进一步地,所述电源设置于升降车库的立柱的后侧面;所述上安装座、所述下安装座均呈中空,用于供所述电源、两个所述集电环之间连接的连接导线经过。

17、进一步地,还包括:报警模块,所述报警模块设置于所述上安装座后者所述下安装座,接入所述电源和对应集电环之间的导线上。

18、综上所述,本申请中,一种升降车库的防刮结构,车辆在停入到升降车库的过程中,刮擦到立柱之前,会先碰到连接套。因为连接套在转动体上可以转动,所以车辆继续移动,会带动连接套转动,不会刮擦车辆漆面,同时还会挤压连接套的外侧筒,直到连通对应的灯带,灯带发光作为提醒。具有的有益效果:升降车库在停车过程中更不容易出现刮擦,保护车辆,降低损失。



技术特征:

1.一种升降车库的防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降车库的防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体(3)上端部分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螺丝(9),所述第一连接螺丝(9)用于连接灯带(4)和转动体(3),还用于连通灯带(4)的第一接点和第一导线的第一端:所述转动体(3)下端部分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螺丝(11),所述第二连接螺丝(11)用于连接灯带(4)和转动体(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升降车库的防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体(3)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升降车库的防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螺丝(9)还用于连接所述上连接部(3-1)、所述下连接部(3-2),形成所述转动体(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降车库的防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7)设置于升降车库的立柱(14)的后侧面;所述上安装座(1)、所述下安装座(2)均呈中空,用于供所述电源(7)、两个所述集电环(6)之间连接的连接导线经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降车库的防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报警模块(13),所述报警模块(13)设置于所述上安装座(1)后者所述下安装座(2),接入所述电源(7)和对应集电环(6)之间的导线上。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升降车库的防刮结构,转动体的上端、下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竖直安装部、第二竖直安装部;透明的连接套包括内层筒、外层筒、一体连接内层筒和外层筒的变形部分;内层筒固定连接于转动体,变形部分用于使外层筒在受到挤压后向内层筒挤压变形,未受到挤压后恢复圆筒状;多个灯带均固设于转动体;多组第一导线的第一端依次连接于多个灯带的第一接点;多组第二导线的第一端依次设置于外层筒内壁,并和多个灯带的第二接点对应;两个集电环分别连接于第一竖直安装部、第二竖直安装部;多组第一导线的第二端、多组第二导线的第二端穿入转动体,分别连接于两个集电环;电源、电源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集电环。

技术研发人员:马明华,张聪,罗晨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喆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7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