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电玻璃结合夹心墙板的外墙节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719635发布日期:2023-10-14 12:34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电玻璃结合夹心墙板的外墙节点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超低能耗建筑,具体是一种发电玻璃结合夹心墙板的外墙节点。


背景技术:

1、相关数据显示,全国碳排放近40%来源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能耗,这意味着必须尽早尽快采取措施实现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超低能耗建筑的概念为:适应建筑当地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通过主动技术措施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其建筑能耗水平相较2015年前后新建建筑降低50%以上。

2、从概念上看,超低能耗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可有效降低碳排放,有利于实现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

3、2023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政策上,超低能耗建筑的建设指标在逐年增加。

4、在超低能耗建筑的普及过程中,保温与建筑造型的冲突时常出现,此现象在公共建筑中尤为明显,公共建筑为取得通透的建筑立面效果,通常会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但这对能耗控制较为不利,能量损失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寒冷a区超低能耗建筑发电玻璃结合夹心墙板的外墙建筑节点,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发电玻璃结合夹心墙板的外墙节点,包括墙体以及玻璃幕墙,所述玻璃幕墙内侧设有保温墙板,保温墙板用于保温,墙体与玻璃幕墙的交接处设有窗框,窗框与保温板接缝处设置有防水透气膜,防水透气膜呈周围设置在窗框与墙体之间,所述玻璃幕墙为单层发电玻璃。

4、进一步的:所述保温墙板包括内板、夹芯板以及外板,内板与外板结构材料相同。

5、进一步的:所述内板与外板均为100厚acc板,夹芯板为120厚硬泡聚氨酯保温层。

6、进一步的:所述窗框为玻纤聚氨酯窗框。

7、进一步的:所述保温墙板外侧设有防水隔汽膜,防水隔汽膜呈周圈设置。

8、进一步的:所述保温墙板与玻璃幕墙之间设有玻纤增强聚氨酯附框。

9、进一步的:所述玻纤增强聚氨酯附框导热系数≤0.086w/(m·k)。

10、进一步的:所述玻纤增强聚氨酯附框由密封胶密封在保温墙板与玻璃幕墙之间。

11、进一步的:所述玻纤增强聚氨酯附框外侧设有门窗连接线条。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保证建筑外立面通透性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了建筑能耗,解决了建筑造型与保温的矛盾,推进符合建筑节能设计相关标准、规范的节能设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带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技术特征:

1.一种发电玻璃结合夹心墙板的外墙节点,包括墙体以及玻璃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幕墙内侧设有保温墙板,保温墙板用于保温,墙体与玻璃幕墙的交接处设有窗框,窗框与保温板接缝处设置有防水透气膜,防水透气膜呈周围设置在窗框与墙体之间,所述玻璃幕墙为单层发电玻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电玻璃结合夹心墙板的外墙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墙板包括内板、夹芯板以及外板,内板与外板结构材料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电玻璃结合夹心墙板的外墙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与外板均为100厚acc板,夹芯板为120厚硬泡聚氨酯保温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电玻璃结合夹心墙板的外墙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框为玻纤聚氨酯窗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电玻璃结合夹心墙板的外墙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墙板外侧设有防水隔汽膜,防水隔汽膜呈周圈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电玻璃结合夹心墙板的外墙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墙板与玻璃幕墙之间设有玻纤增强聚氨酯附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发电玻璃结合夹心墙板的外墙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纤增强聚氨酯附框导热系数≤0.086w/(m·k)。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一种发电玻璃结合夹心墙板的外墙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纤增强聚氨酯附框由密封胶密封在保温墙板与玻璃幕墙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发电玻璃结合夹心墙板的外墙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纤增强聚氨酯附框外侧设有门窗连接线条。


技术总结
本技术适用于超低能耗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电玻璃结合夹心墙板的外墙节点,包括墙体以及玻璃幕墙,所述玻璃幕墙内侧设有保温墙板,保温墙板用于保温,墙体与玻璃幕墙的交接处设有窗框,窗框与保温板接缝处设置有防水透气膜,防水透气膜呈周围设置在窗框与墙体之间,所述玻璃幕墙为单层发电玻璃;本技术能够在保证建筑外立面通透性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了建筑能耗,解决了建筑造型与保温的矛盾,推进符合建筑节能设计相关标准、规范的节能设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带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技术研发人员:田雨,王福鑫,李斌,于风,哈同舟,崔春刚,张元强,张鹏磊,鹿雯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烟台市建筑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12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