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60度视场角智能一体化超站仪测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348880发布日期:2023-12-14 00:45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建筑与岩土工程安全监测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360度视场角智能一体化超站仪测站。


背景技术:

1、建筑与岩土工程安全监测方面,超站仪作为一种地面测量仪器设备,它集成了现代全站仪、gps等技术发展的多种最新成果,即智能一体化超站仪测站,它代表了地面测量仪器设备的最先进水平。使用智能一体化超站仪测站测量或监测,无需控制点,只需使用gps确定位置,然后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放样,或者进行地面点位移与变形观测。

2、在以往的智能一体化超站仪测站自动化测量中,超站仪采用长×宽×高约为4m×4m×3.5m的钢混结构观测房进行保护,通过定时功能的控制器和软件控制观测窗定时启闭,测量系统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测量。但其观测房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为保证一体化测站与监测点通视,观测房一般建在高处的立锥之地,物料运输困难,施工难度大、周期长,影响工期。

4、(2)受观测房土木结构限制,开窗角度受限,难以达到360°视场角,且立柱极易遮挡观测视线,增加建设难度。

5、(3)因观测房占地面积大,涉及到征地赔偿等额外费用。

6、现有公开号为cn217631534u,《一种智能一体化超站仪测站整体结构》公开了一种吊脚楼结构的一体化超站仪测站,占地面积小,为一种超站仪180°视场角的观测房整体结构,但由于监测机器人位于其窗口内,仅当升降装置开启活动内罩,监测机器人通过仪器仓一侧开设的窗口进行180°视场角的观测,由于其开窗角度受限,因此,监测机器人难以达到360°视场角,因此,在同一个测点上需要布置多个带监测机器人的超站仪,以实现360°全视场角监测,设备投资成本较高、且增大了占地面积。

7、随着建筑与岩土工程测量和监测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智慧化发展的需要,智能一体化超站仪测站的应用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开发一种能提供360度视场角的智能一体化超站仪测站观测房整体,降低设备投资成本、减小占地面积,既满足一体化测站的各种功能需求,又美观且适合工程现场实际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360度视场角智能一体化超站仪测站,方便达到360°全视场角监测,节省设备投资成本、减小占地面积,且既满足智能一体化测站与监测点通视的各种功能需求,又美观且适合工程现场实际情况,通过将各组件制成预制,现场组装,操作简便,周期短,节省工期;且本实用新型采用吊脚楼结构将观测房、超站仪观测墩融为一体,大大缩小了观测房占地面积;克服了现有智能一体化超站仪测站观测房存在的观测房一般建在高处的立锥之地,物料运输困难,施工难度大、周期长,影响工期,受观测房土木结构限制,开窗角度受限,难以达到360°视场角,且立柱极易遮挡观测视线,增加建设难度,观测房占地面积大等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360度视场角智能一体化超站仪测站,其特征在于:包括顶壳gnss保护罩、移动罩、中罩、设备舱和电缆舱;

3、顶壳gnss保护罩、移动罩、中罩、设备舱和电缆舱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4、gnss保护罩内置gnss;移动罩内置测量机器人;

5、中罩内置移动罩;

6、不锈钢柱上端与顶壳gnss保护罩连接,下端向下穿过移动罩、固定在中心立杆的侧壁上;

7、移动罩连接在升降液压杆上端、且位于过度底盘和不锈钢柱的外侧;

8、设置在基础上的钢筋混凝土柱向上穿过电缆舱、位于设备舱内;钢筋混凝土柱内的中心立杆依次向上穿过设备舱、中罩,位于移动罩内;

9、测量机器人通过过度底盘安装在中心立杆上端。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活动限位结构设置在不锈钢柱上;

11、活动限位结构包括第一活动限位结构和第二活动限位结构;

12、第一活动限位结构套在不锈钢柱上、且位于过度底盘上方;

13、第二活动限位结构套在不锈钢柱上,位于升降液压杆上端、且位于移动罩侧方。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过度底盘包括上底盘和下底盘;上底盘固定在下底盘上方;

15、上底盘的外径大于三根不锈钢柱的外接圆内径、小于移动罩内径;

16、下底盘的外径大于中心立杆的外径、小于三根不锈钢柱的外接圆内径;

17、测量机器人固定在上底盘上。

1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设备仓内放置供电、通讯、升降设备;

19、设备仓上部开设检修门。

2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围栏设置在设备仓上端、且位于中罩外周。

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360度视场角智能一体化超站仪测站呈圆柱形桶状结构。

2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移动罩、中罩、设备舱的直径依次增大;

23、电缆仓的直径大于中罩的直径、且小于设备舱的直径。

2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顶壳gnss保护罩高0.392米,直径为0.5米,顶部采用直径为0.49米半球形;

25、移动罩高0.7米,直径为0.491米;

26、中罩高1.186米,直径为0.56米;

27、设备仓高0.5米,直径为2.08米;

28、电缆仓高3.2米,直径1米。

29、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30、(1)本实用新型采用吊脚楼结构将观测房、超站仪观测墩融为一体,大大缩小了观测房占地面积;本实用新型吊脚楼观测房占地面积小,仅为以往观测房面积的1/16,并能提供大于360°的视场角;本实用新型可提供360°视场角监测,使得测站位置的选择更加灵活方便,更大限度的减少了受通视条件制约的影响,结构更加合理;克服了现有技术开窗角度受限,只能提供180°的视场角,测站选择受通视条件制约影响大的问题;且本实用新型的设备仓更大,便于设备安装与运行维护检修;由于本实用新型能提供360°全视场角监测,相当于在同一个测点布置两个现有180°的视场角的超站仪监测效果,在达到相同监测效果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的设备投资成本及占地面积仅为现有180°的视场角的超站仪的一半,大大节省了工程成本;

31、(2)本实用新型采用吊脚楼观测房,土建基坑开挖、基础及其标墩浇筑等现场工程量小,施工周期短;

32、(3)本实用新型中的吊脚楼观测房主体方便实现工厂模块化制作加工,现场组装操作过程简单,大幅节约成本;

33、(4)本实用新型中的吊脚楼观测房主体采用彩色隔热保温材料,圆柱体流线形状,色彩光亮鲜艳,耐久弥新,阻燃隔热、防晒和保温效果良好。



技术特征:

1.一种360度视场角智能一体化超站仪测站,其特征在于:包括顶壳gnss保护罩(1)、移动罩(2)、中罩(3)、设备舱(4)和电缆舱(5);顶壳gnss保护罩(1)、移动罩(2)、中罩(3)、设备舱(4)和电缆舱(5)均呈中空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60度视场角智能一体化超站仪测站,其特征在于:活动限位结构(18)设置在不锈钢柱(6)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360度视场角智能一体化超站仪测站,其特征在于:过度底盘(15)包括上底盘(15.1)和下底盘(15.2);上底盘(15.1)固定在下底盘(15.2)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360度视场角智能一体化超站仪测站,其特征在于:设备舱(4)内放置供电、通讯、升降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360度视场角智能一体化超站仪测站,其特征在于:围栏(10)设置在设备舱(4)上端、且位于中罩(3)外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360度视场角智能一体化超站仪测站,其特征在于:360度视场角智能一体化超站仪测站呈圆柱形桶状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360度视场角智能一体化超站仪测站,其特征在于:移动罩(2)、中罩(3)、设备舱(4)的直径依次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360度视场角智能一体化超站仪测站,其特征在于:顶壳gnss保护罩(1)高0.392米,直径为0.5米,顶部采用直径为0.49米半球形;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360度视场角智能一体化超站仪测站。它包括顶壳GNSS保护罩、移动罩、中罩、设备舱和电缆舱;顶壳GNSS保护罩、移动罩、中罩、设备舱和电缆舱自上而下依次设置;GNSS保护罩内置GNSS;移动罩内置测量机器人;中罩内置移动罩;不锈钢柱上端与顶壳GNSS保护罩连接,下端下穿过移动罩、固定在中心立杆的侧壁上;移动罩连接在升降液压杆上端;钢筋混凝土柱向上穿过电缆舱、位于设备舱内;钢筋混凝土柱内的中心立杆依次向上穿过设备舱、中罩,位于移动罩内;测量机器人通过过度底盘安装在中心立杆上端。本技术具有既满足智能一体化测站的各种功能需求,又美观且适合工程现场实际情况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张斌,段杭,唐朝,付建军,杨建勤,刘德军,柯传芳,湛若云,胡雨新,周荣,杜飞龙,付一哲,刘兵,池文举,寇富强,于胜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技术研发日:20230605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