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既有结构连接的变形缝堵疏结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04781发布日期:2023-11-30 04:28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与既有结构连接的变形缝堵疏结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结构的防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与既有结构连接的变形缝堵疏结合装置。


背景技术:

1、房建工程底板、顶板变形缝(施工缝)处的渗漏问题一直是本领域中难以解决的通病,后期维修成本非常大。目前,变形缝的防水做法通常是:在变形缝设置多道复合防水层,复合防水层之间设有排水板;复合防水层设置密封涂料层及滤水层。

2、由于防水材料与结构之间的粘结性差,难以保证防水的效果;且防水层基本属于刚性防水层,若存在漏水情况,很容易由于水压力将几道防水层冲破,达不到防水效果。另外,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结构可能发生沉降,一旦既有结构与底板或顶板之间、变形缝两侧的底板或顶板之间出现不均匀沉降,刚性防水层容易出现裂缝,导致防水失效。因此,需要提供一种与既有结构连接的变形缝堵疏结合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变形缝防水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既有结构连接的变形缝堵疏结合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变形缝防水效果差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与既有结构连接的变形缝堵疏结合装置,包括第一结构板、第二结构板、第三结构板、第一止水条、第二止水条和第三止水条;第一结构板的一端形成第一嵌装面,第二结构板的一端形成第二嵌装面,第一嵌装面与第二嵌装面匹配贴合,使第一结构板与第二结构板匹配插接嵌装,第一止水条设置在第一嵌装面与第二嵌装面之间;第三结构板的一端与第二结构板的另一端之间形成变形缝,第二止水条设置在变形缝内,且第二止水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二结构板和第三结构板内;第三止水条设置在第二结构板和第三结构板上并封闭变形缝。

4、所述的第一嵌装面呈凹字形结构,第二嵌装面呈凸字形结构,使第一嵌装面与第二嵌装面匹配插接贴合,第一止水条设置在凹字形结构的凹槽内。

5、所述的第二止水条为可伸缩式橡皮止水条,第二止水条的轴向沿变形缝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二止水条与变形缝通长设置。

6、所述的第二结构板的另一端顶部和第三结构板的一端顶部形成有下凹部,使第二结构板与第三结构板的相接部位形成下沉式的疏水槽,疏水槽位于变形缝的顶部;第三止水条位于疏水槽的底部并封闭变形缝。

7、所述的变形缝内填充有防水材料,防水材料填充至疏水槽的底部。

8、所述的第三止水条的两侧边缘处通过密封包裹层固定设置在第二结构板的另一端顶部和第三结构板的一端的疏水槽内。

9、所述的第二结构板的另一端顶部和第三结构板的一端的疏水槽内壁上分别设有角铁,压条压紧在第三止水条上,压条的两侧边缘处分别连接在第二结构板和第三结构板的角铁上。

10、所述的压条与变形缝通长,压条的中部凸起呈ω形结构,且压条位于疏水槽内。

11、所述的第一结构板和第二结构板之间设有结构胶植筋,结构胶植筋贯穿第一嵌装面和第二嵌装面,若干根有结构胶植筋间隔布设并与第一止水条错开设置。

1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1、本实用新型由于设有第一止水条、第二止水条、第三止水条和疏水槽,通过三道柔性防水材料设防和一道疏水槽达到长久防水防渗的效果,保证变形缝的变形功能和防水防渗性能,一次性解决结构不均匀沉降导致的渗漏隐患,大大降低了后期维护维修成本。

14、2、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既有结构与顶板或底板的连接及结构板间变形缝的密封施工,采用堵疏结合的方式保证结构的防水防渗性能,适用范围广,结构简单,易于施工,成本较低。



技术特征:

1.一种与既有结构连接的变形缝堵疏结合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第一结构板(1)、第二结构板(2)、第三结构板(3)、第一止水条(4)、第二止水条(5)和第三止水条(6);第一结构板(1)的一端形成第一嵌装面,第二结构板(2)的一端形成第二嵌装面,第一嵌装面与第二嵌装面匹配贴合,使第一结构板(1)与第二结构板(2)匹配插接嵌装,第一止水条(4)设置在第一嵌装面与第二嵌装面之间;第三结构板(3)的一端与第二结构板(2)的另一端之间形成变形缝,第二止水条(5)设置在变形缝内,且第二止水条(5)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二结构板(2)和第三结构板(3)内;第三止水条(6)设置在第二结构板(2)和第三结构板(3)上并封闭变形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既有结构连接的变形缝堵疏结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嵌装面呈凹字形结构,第二嵌装面呈凸字形结构,使第一嵌装面与第二嵌装面匹配插接贴合,第一止水条(4)设置在凹字形结构的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既有结构连接的变形缝堵疏结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二止水条(5)为可伸缩式橡皮止水条,第二止水条(5)的轴向沿变形缝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二止水条(5)与变形缝通长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既有结构连接的变形缝堵疏结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二结构板(2)的另一端顶部和第三结构板(3)的一端顶部形成有下凹部,使第二结构板(2)与第三结构板(3)的相接部位形成下沉式的疏水槽,疏水槽位于变形缝的顶部;第三止水条(6)位于疏水槽的底部并封闭变形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与既有结构连接的变形缝堵疏结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变形缝内填充有防水材料(7),防水材料(7)填充至疏水槽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与既有结构连接的变形缝堵疏结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三止水条(6)的两侧边缘处通过密封包裹层(9)固定设置在第二结构板(2)的另一端顶部和第三结构板(3)的一端的疏水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与既有结构连接的变形缝堵疏结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二结构板(2)的另一端顶部和第三结构板(3)的一端的疏水槽内壁上分别设有角铁(10),压条(8)压紧在第三止水条(6)上,压条(8)的两侧边缘处分别连接在第二结构板(2)和第三结构板(3)的角铁(10)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与既有结构连接的变形缝堵疏结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压条(8)与变形缝通长,压条(8)的中部凸起呈ω形结构,且压条(8)位于疏水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与既有结构连接的变形缝堵疏结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结构板(1)和第二结构板(2)之间设有结构胶植筋(11),结构胶植筋(11)贯穿第一嵌装面和第二嵌装面,若干根有结构胶植筋(11)间隔布设并与第一止水条(4)错开设置。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与既有结构连接的变形缝堵疏结合装置,包括第一结构板(1)、第二结构板(2)、第三结构板(3)、第一止水条(4)、第二止水条(5)和第三止水条(6);第一结构板的一端形成第一嵌装面,第二结构板的一端形成第二嵌装面,第一嵌装面与第二嵌装面匹配贴合,使第一结构板与第二结构板匹配插接嵌装,第一止水条设置在第一嵌装面与第二嵌装面之间;第三结构板的一端与第二结构板的另一端之间形成变形缝,第二止水条设置在变形缝内,且第二止水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二结构板和第三结构板内;第三止水条设置在第二结构板和第三结构板上并封闭变形缝。本技术能解决现有技术中变形缝防水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谢燕辉,王刚,牛辉,涂福贵,巩磊,吴力权,杨媛鹏,吕晨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6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