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转换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79120发布日期:2023-12-30 14:22阅读:63来源:国知局
预应力转换梁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应力转换梁。


背景技术:

1、现有预应力梁内的预应力筋多为单一的直线、折线或抛物线,每一跨柱距内,与连续梁弯矩方向相匹配,一般情况下可以满足大跨度梁在荷载作用下挠度限值的相关要求,多用于展厅、运动场等需要内部抽柱的大跨度房间屋面或楼面。

2、此外,与预应力梁相比,传统托柱转换层的转换梁通常采用型钢混凝土梁,具有自重较大、抗裂性较差且工程投资高等缺陷。在实际工程中转换梁的挠度较大,且由于转换梁的梁端处受到的荷载较大,导致梁端的负弯矩及对应支座处裂缝均过大,还可能出现应力超限情况,存在安全隐患。

3、综上,如何解决现有大跨度的转换梁挠度大、转换梁的梁端支座容易出现裂缝和应力超限等问题对建筑工程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应力转换梁,本实用新型的转换梁结合预应力技术,改善了中部大跨度的转换梁主体的挠度,解决了大跨度的转换梁主体两端部的支座容易出现裂缝和应力超限等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预应力转换梁,包括转换梁主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转换梁主体两侧的连接梁;转换梁主体内设置有多组第一预应力单元,每组第一预应力单元包括2~4束第一预应力筋,且每束所述第一预应力筋呈为抛物线结构;

4、转换梁主体和所述连接梁内设置有多组呈排布设的第二预应力单元,每组第二预应力单元包括2~4束第二预应力筋,所述第二预应力钢筋包括位于连接梁内的直线段和位于转换梁内的抛物线段。

5、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预应力筋的所述直线段为斜直线结构,直线段的锚固端与所述连接梁顶部的间距为350~700mm;直线段的另一端与连接梁顶部的距离为100~300mm。

6、所述第一预应力筋的最低点与所述转换梁主体底部的距离为100~300mm,第一预应力筋的锚固端与转换梁主体顶部的距离为300~1000mm;所述第二预应力筋的最低点和所述转换梁主体底部的距离为350~500mm。

7、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预应力筋和第二预应力筋均为钢绞线。其中,钢绞线优选1×7标准型钢绞线,每束钢绞线的公称直径9.5~21.6mm。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9、本实用新型在转换梁主体内布置了呈抛物线的第一预应力筋,在转换梁主体的梁端各浇筑一跨连接梁,并在连接梁和转换梁主体内布置了直线+抛物线+直线的第二预应力筋,形成组合线形预应力转换梁。多跨组合线形预应力筋预应力损失和单跨基本相近,因此在控制好张拉端距梁顶、底距离,即可更有效的传递弯矩,充分利用预应力筋强度,改善了中部大跨度的转换梁主体的挠度,解决了大跨度的转换梁主体两端部的支座容易出现裂缝和应力超限等问题。与型钢混凝土梁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转换梁更加经济,降低工程成本且提高了施工质量。



技术特征:

1.一种预应力转换梁,包括转换梁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转换梁主体两侧的连接梁;转换梁主体内设置有多组第一预应力单元,每组第一预应力单元包括2~4束第一预应力筋,且每束所述第一预应力筋呈为抛物线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转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应力筋的所述直线段为斜直线结构,直线段的锚固端与所述连接梁顶部的间距为350~700mm;直线段的另一端与连接梁顶部的距离为100~3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转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应力筋的最低点与所述转换梁主体底部的距离为100~300mm,第一预应力筋的锚固端与转换梁主体顶部的距离为300~1000mm;所述第二预应力筋的最低点和所述转换梁主体底部的距离为350~5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转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应力筋和第二预应力筋均为钢绞线。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应力转换梁,包括转换梁主体和连接梁;转换梁主体内设置有多组第一预应力单元,每组第一预应力单元包括2~4束第一预应力筋,每束第一预应力筋呈为抛物线结构;转换梁主体和连接梁内设置有多组呈排布设的第二预应力单元,每组第二预应力单元包括2~4束第二预应力筋,第二预应力钢筋包括直线段和抛物线段。本技术在转换梁主体内布置第一预应力筋,并在连接梁和转换梁主体内布置了直线+抛物线+直线的第二预应力筋,形成组合线形预应力转换梁,多跨组合线形预应力筋预应力损失和单跨基本相近,改善了中部大跨度的转换梁主体的挠度,解决了大跨度的转换梁主体两端部的支座容易出现裂缝和应力超限等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朱行行,张世杰,马红玉,牛石磊,谢陆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